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文史动态
 
书单  2019年历史学新书(30)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9-09-03


1

孔子之前

 1.webp.jpg

作者: 夏含夷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副标题: 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

原作名: 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译者: 黄圣松 / 杨济襄 / 周博群

出版年: 2019-6

页数: 110

定价: 36.00

本书是《孔子之前:中国经典诞生的研究》台湾繁体本的大陆简体本,收录八篇专论,通过古文字新证与历代注释细读等多元方式,探讨《周易》、《尚书》、《诗经》、《逸周书》、《竹书纪年》等典籍如何写成、为何要写、在原初语境有何意义,及在往后的历史中如何因晚出的哲学观点而遭到改写或遮蔽。作者以崭新的研究视野和考古学证据,提出新的观点,重新审视古代典籍的创作缘由与流传过程。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顧立雅(Creel)中國古史名譽教授。研究範圍為中國上古文化史、古文字學、經學、《周易》,主要專著包括《西周史料:銅器銘文》、《易經:馬王堆帛書易經第一英文翻譯》、《孔子之前:中國經典的創造研究》、《溫故知新錄 : 商周文化史管見》、《古史異觀》、《重寫中國古代文獻》、《興與象:中國古代文化史論集》等。

 

 

2

西周金文礼制研究

2.webp.jpg 

作者: 黄益飞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

定价: 118

本书在全面梳理宋代以来西周金文礼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周金文所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种礼制进行了系统整理。本书以关乎诸种礼制的关键字为纲,初步建立西周金文礼制研究体系,并从礼制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周彝铭,对部分礼制及相关的仪节进行了讨论。本书结合文献记载,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了商周禘祭、丧服制度、朝聘礼、婚礼等礼制的形成过程。本书提出了商周禘祭本为祭祀上帝而设、不王不褅是商代制度,五等丧服制度和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至少在西周早期已经形成,《仪礼》十七篇所记大部分礼都不早于周穆王时期、所谓周礼可能是穆王礼制改革的结果等一系列新认识。

 

黄益飞(1985—),男,河南汝州人。历史学博士。2010年考入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冯时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博士毕业,同年到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为《考古学报》责任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和商周礼制。在《考古学报》《考古》《华夏考古》《南方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考古学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3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3.webp.jpg

作者: [] 麦大维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原作名: State and Scholars in T'ang China

译者: 张达志 / 蔡明琼

出版年: 2019-7

页数: 448

定价: 128.00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是麦大维先生积25年之力撰成的唐代儒学研究的代表作,将唐代儒学的演变与学者群体及学术机构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对学校与祭孔、经学、国家礼制、史学、文章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每一领域独立成章,按照高祖及太宗朝、650-755年、安史乱后三个时段,依序梳理学术环境、学术活动和学术观点发生的变化,总结各领域及其子领域的学术发展轨迹,分析中央政府学术地位的渐趋弱化,以及学术与文学独立性的日益增长,彰显中央非常不错的衰落和稳定环境的消逝这一共同趋势,证实唐代的学术分期符合唐代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通过系统而全面、详实而缜密的研究,有力地扭转了传统思想史忽视唐代及其儒学遗产的倾向,特别赋予汉、宋之间的唐代儒学以重要历史意义。

 

[] 麦大维(David McMullen),有名唐史研究专家,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终身院士,曾任剑桥大学中国学讲座教授、亚非学院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全英中国研究协会主席、李约瑟中国学讲席教授、花园委员会主席。

 

 

4

唐代的北方问题与国际秩序

 4.webp.jpg

作者: 石見清裕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译者: 胡鸿

本书围绕唐朝的北方问题与国际秩序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并将思考视角聚焦于唐的国际性。*部分考证了北方问题尤其是突厥在唐朝走向国际帝国道路上扮演的角色,继而细致地讨论了唐朝对于内附异民族的管理方式;第二部分运用墓志资料,以三则个案展示了突厥遗民在唐代的生存状态;第三部分论述了唐代有关外国使节朝贡的法令规定以及礼仪安排,以详密的“深描”手法展示了细节丰满的唐代“国际秩序”。本书的论述范围跨越政治、制度、礼仪、中外交流等诸多领域,从多角度多层面探讨了究竟什么是唐的“国际性”。

 

石见清裕,现任早稻田大学教育综合科学学术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唐代政治史、国际关系史。著有《唐的北方问题与国际秩序》《唐代的国际关系》《粟特人墓志研究》等著作。

 

 

5

宋代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应用研究

 5.webp.jpg

作者: 韩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定价: 150.00

本书以医学史、社会史和传播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中国文献、域外文献、出土材料和学界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地探讨了与“仁政”思想和国家统治密切相关的医学方书,在宋代皇帝、政府官吏、医学家、士人、道士、僧人等社会各阶级的重视与支持下形成与传播应用的过程。解决和攻克了官、私医学方书的知识来源、知识构成、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及其方书内容、方书体裁的变化等史实与机制。剖析了影响宋代医学方书形成与传播应用的政治基础、医学基础、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指出宋代医学方书的大量出现,不仅丰富了临证医学大方脉科(内科)、小方脉科(儿科)、针灸科、风科、产科、眼科、耳科、疮肿科、口齿科、咽喉科、伤折科、金镞科、书禁科等内容,而且也拓展了中国古代方剂学发展史、医学思想史和医学传播史的研究视野,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韩毅,男,1974年生,甘肃临洮人,博士,博士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史研究。任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副主任、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突破项目、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著有《政府治理与医学发展:宋代医事诏令研究》《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瘟疫来了:宋朝如何应对流行病》,在《ESTAM》《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6

明代中越邦交关系研究

 6.webp.jpg

作者:陈文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

本书作者认为明朝是中越关系从无序、不明朗状态发展至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阶段。明太祖吸取了宋、元历史的经验教训,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然而,由于安南陈朝自立意识的膨胀,与明太祖理想世界的构想发生冲突,致使明、安之间围绕宗藩关系、占安争端、边境纠纷等问题,不断发生磨擦。至明成祖时,矛盾进一步激化,陈天平事件便成为了明成祖征讨安南的导火线。第二,从宣德至嘉靖中叶。熙宗、宣宗对明朝在安南的统治现状进行反省后,决定弃守安南,并围绕两国的宗藩关系进行交涉。安南黎朝承诺遵循洪武所定的制度,对明朝严格实行三年一贡;明、安之间边境的纠纷则以“彼此利便,永息纷争”为原则进行交涉;对占、安关系,明朝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进行调解,并没有进行直接的干预,因此,在这一百年间,明、安关系具有稳定、和平与规范的特点。第三,晚明时期,明朝与安南同处于朝政衰败状态,但由于安南黎、莫两度易权,明朝藉此机会对其削藩降爵,仅授予“都统使”之职,等同于内地。但是,即便如此,安南不论是莫朝,或是中兴黎朝,实质上依然是“自帝其国”。明朝对安南政权的交替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兴灭继绝”的理念,基本上是承认既成事实,并在“一个安南”的原则上处理两国的宗藩关系。此外,为了自身安全与利益,明朝适度地施以“存莫抑黎”的策略,通过保护莫氏残余来达到抑制中兴黎朝的目的。在明、安关系中,安南由于受其历史渊源与地缘政治的影响,安、明的宗藩关系内容与其它藩国有所区别,安南对明朝的入贡主要是藉封自重与威邻,并不存在经济利益的追求。而有明一代,对安关系也从明初追求以“德”“礼”为基础的理想的天下秩序,到晚明时期实行务实的保境安民政策的转变,这一演变主要受到国力萎缩与学术文化价值观的演变所影响。

 

陈文源副教授,就职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与研究、明清史、中外关系史、澳门史。著有《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海国图志校注》等,发表《晚明对安南政策述论》《1315世纪安南的国家意识与文化取向》《明朝与安南战后邦交关系常态化交涉考述》等文章50篇。

 

 

7

明代内库与财政体制变迁研究

 7.webp.jpg

作者: 李园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定价: 128

厘清国家库藏的设置与收支形态是认识明代财权分配体制和财政转型的重要视角。明代中央财政体制经历了两次重要变革:一是京师库藏的置建序列经历了先内库后外库,由单一到多元的财权重构;二是京师库藏的收支形态实现了以实物为主向银两为主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兼负御用、国用功能的京师内库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研究概念也已超出帝室财政的范畴。因此,本书对明代内库体制及财政变迁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并以此为视角,展现传统财政转型背景下明代中央财政体制的变迁路径及公私财政关系问题。结论为理解明代财政、货币、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部分思考。

 

李园,1983年生,湖南新宁人。武汉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博士,现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明代财政史等领域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2项。成果先后在《人文论丛》《西南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

 

 

8

帝国之裘

 8.webp.jpg

作者: []谢健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

原作名: A World Trimmed with Fur: Wild Things, Pristine Places, and the Natural Fringes of Qing Rule

译者: 关康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88

定价: 68.00

本书荣膺2018年美国亚洲历史学会列文森奖。  乾隆帝曾经盛赞过东北丰饶的物产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认为满洲大地是资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这里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养育了满洲人以及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朴纯真和不竭的生命力。  清朝皇帝通过进贡制度,向满洲和蒙古地区征收毛皮、珍珠、蘑菇、人参等珍稀物产,这些物产不仅仅是物产,而且代表其产地所具有的纯真、丰饶、充满生机等象征意义,作为一种永恒的家园,与皇室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但这种进贡制度渐渐对满洲和蒙古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造成了环境退化的后果,还形成了复杂的开发与控制的制度和组织。  作者是新清史的新锐,利用了大量满蒙文献,在对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考察中发现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谢健(Jonathan Schlesinger),2012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与内陆亚洲、环境史、早期现代帝国、族群、商品与消费。出版专著A World Trimmed with Fur: Wild Things, Pristine Places, and the Natural Fringes of Qing Rul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发表论文《新清史与中国环境史前沿》,江汉论坛,2014 5 期。与 Mette High 合著“Rulers and Rascals: The Politics of Gold in Qing Mongolian History.Central Asian Survey 29.3 (2010)

 

 

9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

9.webp.jpg 

作者: 邓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页数: 420

定价: 98

19401218日,希特勒秘密签署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当包括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在内的各大国领袖还被蒙在鼓里的时候,蒋介石却早早地判断德国将进攻苏联,时间是19401021日,也就是说,还在希特勒具体签署这项攻苏计划的将近两个月之前,蒋已经提出这一可能,这是一个相当超前的战略预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蒋介石通过国际局势不断变化,一步步印证纳粹德国攻苏时间,甚至在1941621日做出结论:“余断定德必于日内攻俄”,而这“日内”的判断,恰好是德国进攻苏联的前一天。  蒋并非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作为一个身陷战争泥潭的弱国领袖,蒋介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用国际变局将日本赶出中国,从这个层面上讲,蒋介石还是一个积极的游说者。出于对苏联的本能敌视,蒋曾先后向英美献“上策”,从旁煽动德国进攻苏联,其间充满着无奈和悲凉,所有细节都被邓野一一还原,极具可读性。

 

邓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专攻中国现代史,主要著作有《民国的政治逻辑》《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10

西神的黄昏

10.webp.jpg 

作者: 江晓原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7

页数: 316

定价: 53.00

长期以来,“西方之神”以西方现代科学的至高无上地位为背书,掌握了全球范围的文化话语霸权,对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洗脑,但它不应拥有此种地位。《西神的黄昏》,意为“西方之神的没落”。本书不再通过谈论或历数祖先的伟大成就这种收效甚微的路径去塑造某种“东方之神”,去西方神殿里叨陪末座;而是试图通过科学祛魅、揭出神刊真相并谋求溯源悟真的方式,去解构“西方之神”,将其拉下神坛,呼唤读者结束在精神上跪拜西方的自卑状态,以此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并于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等百余种,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其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11

鹗过留痕:战后驻青岛美军的历史考察(19451949

11.webp.jpg 

作者: 张维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战后驻青岛美军的历史考察(1945-1949

出版年: 2019-7

定价: 39.00

战后初期,为了实施其亚洲战略,美国海军与陆战队登陆青岛,将其作为影响中国乃至东亚的战略要地。驻青美军有协助国民党政府遣返日俘(侨)、执行五一二公法训练中国海军及赠送中国军舰、参与调停国共矛盾等较为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协助国民党军队抢占沿海战略要地,干预中国内政的消极一面。驻青美军因其行为不检时常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在民众中造成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尽管宣称不干预国共之纷争,但美军在青岛的存在就是对中国内政的干预,这无疑影响了青岛解放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共军队俘虏美军的事件时有发生,均以美方道歉,中共释放俘虏而告终。随着中国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青岛战略地位下降,美国政府开始从中国“脱身”,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准备将美军撤离青岛的计划。计划实施的过程受中国国内局势的影响,美军撤离行动或急或缓,*终在上海战役与青即战役解放军胜利的号角声中,于194962日完全撤离青岛。军队撤离之后,美国也失去了对青岛乃至华北的影响力,本想利用“楔子”战略分裂中苏的美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在中共“挤走”策略的实施下,只好选择闭馆撤离,这标志着美国依靠武力与驻华机构影响中国时代的结束。

 

张维缜,山东即墨人,中山大学专门史博士,现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暨南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赴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研究中心、乔治·华盛顿大学、丹佛大学等美国知名智库与高校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中日关系史、冷战国际史等,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月刊》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的经济技术合作(1945-1949)》)。

 

 

12

启蒙时代

12.webp.jpg 

作者: []彼得·盖伊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的诞生

原作名: The Enlightenment;An Interpretation

译者: 刘北成 / 王皖强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观念,推动历史改辙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自由”是这个时代的纲领,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将自信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各个阶层的人们自信满满,开始相信理性和行动的力量。启蒙哲人们着手设计了各种改造秩序的方案——社会、伦理、科学、艺术、政治、教育……就此,挥别古老的过去,今日世界在他们手中诞生。历史如何在自由观念的冲击下改头换面?个人如何在启蒙精神的照耀下主宰命运?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为我们娓娓道来。

 

彼得·盖伊(Peter Gay),德裔美国史学家,耶鲁大学荣休教授。1923年生于柏林,后移民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在此任教。他著作等身,研究主题广泛,涉及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等重要奖项。盖伊先后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撰写的《启蒙时代》至今依然是关于启蒙的必读之作。

 

 

13

近代日本生活空间:太平洋沿岸的文化环流

13.webp.jpg 

作者: []乔丹·桑德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太平洋沿岸的文化环流

译者: 焦堃

出版年: 2019-7

定价: 99.00

本书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常不被国家“大历史”讲述的物品和事件出发,对于20世纪上半叶以日本为中心的环太平洋地区的住宅、家具、食物、衣服、鞋子、行为举止、城市空间等的变迁进行了细致考证和生动解说。包括:明治晚期日本上流阶级的“洋间”生活和室内装饰中如何处理欧洲规范的影响、味精的全球扩散历程、坐在地板上或椅子上的交织冲突及藤椅的传播、“文化生活”言论和“文化住宅”的兴衰、从海外殖民地至东京的“观光旅行”、冲绳人的猪肉与美军的关系,等等。在广阔的时空框架中,作者展现了一幅充满人与物剧烈迁移、文化交融和变容的、激荡的历史图卷,揭示了近代日本和美国等产生的复杂网络和殖民主义的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同时在美国和日本执教的学者,作者的视角新鲜有趣,富于创见。书中更收录了15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集可读性、专业性和新视角于一体。

 

乔丹•桑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东京大学建筑史硕士,目前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担任教授,讲授日本历史和文化及其他东亚历史课题,如城市史和世界食物史。他在东亚建筑、日常生活和物质文化等领域著述广泛。著有《本土东京:公共空间,在地历史,拾得艺术》等,其著作《现代日本家与居》(House and Home in Modern Japan: Architecture, Domestic Space, and Bourgeois Culture, 1880-1930)曾获得2004年的费正清东亚研究奖。

 

 

1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14.webp.jpg

作者: [] 广松涉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邓习议

出版年: 2019-5

页数: 544

定价: 88

装帧: 平装

日本著名哲学家广松涉的力作《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地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从什么时候开始”及“具有怎样的构图”两大问题展开,被学界称作“马克思主义三部曲”。本书内容为三部曲的后两部,旨在勾勒马克思主义如何全面chao越“人文主义VS 科学主义”的近代哲学的地平,构筑“能知—能动”与“所知—所动”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地平,立足“历史—之中—存在”的人的视域,透析由原始物神崇拜所衍生的将“关系”看作“物”的“物象化”;从辩证法、异化论、国家论和历史论的维度,梳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继承关系,批判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既有理论,立体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具有的构图。

 

广松涉(Hiromatsu Wataru,1933-1994)日本福冈柳川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新左翼运动旗手,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大师,创立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广松哲学”。广松哲学兼容了新科学观、当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及东方哲学的文化色彩,博大而精深。 广松哲学包括“三大支柱”: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物象化论”,作为存在论的“事的世界观”或“关系主义”,以及作为认识论的“四肢结构论”及“交互主体性论”。其论著收录于《广松涉文选》(第16卷,情况出版社,1995)、《广松涉著作集》(第116卷,岩波书店,19961997)中。

 

 

15

The Kongs of Qufu

 15.webp.jpg

作者: Christopher S. Agnew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副标题: The Descendants of Confuciu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出版年: 2019-10-4

页数: 256

定价: USD 95.00

The city of Qufu, in north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is famous as the hometown of Kong Qiu (551–479 BCE)—known as Confucius in English and as Kongzi or Kong Fuzi in Chinese. In The Kongs of Qufu, Christopher Agnew chronicles the history of the sage’s direct descendants from the inception of the hereditary title Duke for Fulfilling the Sage in 1055 CE through its dissolution in 1935, after the fall of China’s dynastic system in 1911.  Drawing on archival materials, Agnew reveals how a kinship group used genealogical privilege to shape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The Kongs’ power under a hereditary dukedom enabled them to oversee agricultural labor, dominate rural markets, and profit from commercial enterprises. The Kongs of Qufu demonstrates that the ducal institution and Confucian ritual were both a means to reproduce existing social hierarchies and a potential site of conflict and subversion.

 

Christopher S. Agnew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Dayton.


相关内容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024-11-22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杭州 2024-11-20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先生逝世,享年94岁 2024-11-20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2024-11-19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宋》出版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