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文史动态
 
书单 2019年历史学新书(31)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19-09-17


1

甲骨学发展120

 1.webp.jpg

作者: 王宇信、[] 具隆会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页数: 743

定价: 265.00

《甲骨学发展120年》是一部图文并茂、面向专业研究者与大众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旨在回顾、总结甲骨文发现120年来有关甲骨文基本知识、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以及几代学人的研究探索、继承弘扬、开拓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作者历数甲骨学在政府的支持下,甲骨文研究成果逐渐普及化、大众化,甲骨实物与甲骨书法逐渐走进人民大众,进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甲骨学俨然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开始了政府推动下的甲骨学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王宇信,男,1940年生于北京平谷。1959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4年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学商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教授。2011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曾参加《甲骨文合集》编纂,总审校《甲骨文合集释文》。研究著作合著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甲骨文字诂林》《商周甲骨文》《甲骨学导论》《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商代国家与社会》等。主编并参加撰写著作有《甲骨学一百年》《甲骨文精粹释译》《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三代文明研究》多部;个人专著有《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西周》《西周甲骨探论》《甲骨学通论》《中国甲骨学》《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具隆会,男,1962年生于韩国。1997年来中国留学,200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姜广辉先生学中国古代思想史攻读硕士,2003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王宇信先生学甲骨学殷商史攻读博士,200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及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现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主要著作为《甲骨文与殷商时代神灵崇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还发表了《近10年来韩国的中国先秦、秦汉史研究综述》《试论甲骨文和<圣经>所见的“上帝”观比较研究》《谈九世之乱与殷人屡迁问题》《从祭祀制度的演变看殷商晚期的政治、经济》《从殷墟甲骨文谈商王的政治伙伴诸妇》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2

从乡里到都城

2.webp.jpg 

作者: 蔡丹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历史与空间变迁视野中的十六国北朝文学

出版年: 2019-7

定价: 98.00

我们过去对于南北朝文学的理解,一般认为北朝文学是“衰落”的,它是通过对南朝文学的“模仿”,并且通过军事力量吸纳了南来士人,才逐渐转向兴盛的。南方文学发展的成果对于北方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向被视为北方地区文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事实上,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遵循了它自身的道路。在历史变迁之中所形成的北朝文学发展局面,与南朝截然有别。“乡里社会”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空间为北方文学所带来的特质,仍然是所有造成北方文学发展形态的因素中最值得重视的,也是最需要重新审视的。

 

蔡丹君,女,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曾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目前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献研究,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3

魏晋儒家教化研究

 3.webp.jpg

作者:王榆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06

定价: 79.00

《魏晋儒家教化研究》在结构安排上遵循“儒家教化”自上而下的内在逻辑关系:皇帝诏令体现统治者对儒家教化的重视,标榜孝道揭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准则,祭礼与丧礼是儒家教化礼仪化、制度化的重要方面,学校教育是儒家教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儒家教化庶民化的实践主渠道。上述内容既有侧重点和各自内涵,又逻辑分明,密不可分,共同构成魏晋儒家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一种严谨的逻辑关系,为论文主题的深入展开和层层推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

 

王榆芳,河南农业大学教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导师为张旭华教授。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朝羽翎制度渊源考论》《书香门第:江南士族门阀的文化隐喻》等多篇。

 

 

4

西夏经变画艺术研究

4.jpg 

作者: 王艳云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9-5

定价: 68.00

敦煌经变画自北周开始,历经隋、唐、五代、宋,至西夏走向尾声。其间经变艺术由早期的萌芽、发展,到隋唐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创作了许多鸿篇巨制的经变大画,为后世的五代、北宋所借鉴和模仿。西夏早期的经变,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多数创作,也是在模仿唐宋五代的艺术风格,题材贫乏,缺少创新。经变构图固然有唐宋经变的饱满、严谨、对称和均衡等特点,但画面僵化、沉闷,缺少活力。西夏晚期,受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如回鹘佛教壁画的影响,开始改变对唐宋艺术亦步亦趋的模仿,探索着向表现本民族思想和审美意识的的民族化方向发展。作者借鉴敦煌经变研究方法,重点对敦煌经变发展进程中,西夏阶段经变的内容、形式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挖掘该经变产生的社会历史及艺术原因等,将处于敦煌经变发展尾声的西夏经变较为全面、完整和清晰地呈现出来。

 

王艳云,女,汉族,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学。20036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取得了美术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于北京印刷学院。自2001年始,从事西夏美术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工作,侧重于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西夏艺术研究。先后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月刊》、《故宫博物院院刊》、清华美术学院《装饰》、甘肃《敦煌学研究》、《宁夏社会科学》、《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5

《四书章句集注》引文考证

5.webp.jpg 

作者: 申淑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8-1

页数: 630

定价: 138.00

《四书章句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理学家朱熹的代表作。朱熹用了四十多年时间给《四书》做注释,对以往学者的注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集注》中大量征引。不过对于所引征者,朱子多称“某氏”、“某子”,只有少数人物称字、名、封号、职位等等,这给阅读、理解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本书按照引文先后顺序,以【引文】、【原文】、【出处】的格式,对朱熹《集注》引文进行了上溯原文的系统考证,对于研读《集注》本身以及深化对朱子思想渊源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申淑华,女,汉族,197810月生,200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渤海大学。2009被评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目前主持省级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十余篇。

 

 

6

理学、家族、地方社会与海外回响

6.webp.jpg 

作者: 许齐雄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页数: 324

定价: 65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的16篇论文,分别讨论了明代理学,理学家与家族,明清的宗族组织,以及新加坡在殖民地时期的孔教会运动等课题。这些论文不仅关心理学内部的历史书写,也从社会史视野,地方史关怀,和宗族研究的角度探讨明清社会的不同面向。最后将视线投注在儒学如何以孔教会运动的方式在新加坡产生影响。已经刊登过的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内外的期刊,其中两篇英文稿由作者自译,新加坡孔教会的部分是在专著的基础上修改成篇,尚有两篇未刊稿也收录在本书中。浙大文科高水平立项项目,收入“文化中国”与东南亚汉学研究丛书

 

许齐雄(Khee Heong Koh),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士、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史、明代北方地域。

 

 

7

国家根本与皇帝世仆

 7.webp.jpg

作者: 鹿智钧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副标题: 清代旗人的法律地位

出版年: 2019-8-1

定价: 58.00

所谓“旗人”,广义来说,即八旗组织的各种成员。清朝皇帝为求巩固政权,相当仰赖旗人的力量,但在维护旗人特殊性的同时,亦需留意帝国内部多元族群、文化的兼容并蓄。本书具体呈现了清朝入关后的法制变迁,以及旗人在清律中的特殊地位,并且或许还能对满洲政权何以长期统治中国,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鹿智钧,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明清法律史、清朝族群关系史,著有《近二十年来(1989-2009)八旗制度研究的回顾与讨论》、《阴恶之害:清朝前中期西南地区的“汉奸”问题》与《“格抡尼塔亲”:以清朝旗人丧葬嫁娶规范为中心》 等文。

 

 

8

清代江南乡村塾师与地方社会

8.webp.jpg 

作者: 蒋威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86

定价: 80

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塾师是一群在学塾中默默教学,名不出里巷的历史小人物。但是,他们却是乡民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对江南乡村社会的教化、民众日常、家族成长及公共事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清代江南乡村塾师与地方社会》在广泛搜集各种史料的基础上,对江南乡村塾师的经济生活、馆居生活、社会交往、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了使研究具体深入且有血有肉,《清代江南乡村塾师与地方社会》还选取了张履祥与陈梓进行了个案研究。关心像江南乡村塾师这样一群历史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曾经在基层社会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是《清代江南乡村塾师与地方社会》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蒋威,1983年生,男,江苏睢宁人。历史学博士,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枣庄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的教学与研究,钟情于明清乡村塾师研究十余载。在《历史教学》《甘肃社会科学》《兰州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其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枣庄市社科奖。

 

 

9

固边图藏

 9.webp.jpg

作者: 徐君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清末赵尔丰川边经营

出版年: 2019-3

页数: 257

定价: 76

川边,特指今四川与云南、西藏、青海交界处的藏族地区,旧称康区,现大部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地。唐代以降,中央王朝开始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统治,元时设土司制。至晚清,形势一变,于该区域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统一管辖。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是在藩篱渐失、西南边患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在加强西南边防的战略总体格局中,思谋川边的整治,其对川边的认识随国际国内局势的变更而逐步深化。原先仅为区区川藏通道的川边在清中枢的总体谋划中愈发举足轻重,最终被抬至援藏基地的地位。在于西藏设省不成的情形之下,清廷转而注重川边经营,以图固川保藏。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晚清几位著名的封疆大吏鹿传霖、锡良、赵尔丰等人谋划并具体实施了在川边的改土归流、设治、筹建行省等经营活动,执行、推动并发展着晚清政府的川边策略。尤其是被委任为川滇边务大臣的赵尔丰为固边图藏、筹建行省,在川边实施新政,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开发工程,屯垦、开矿、通商、兴办实业,同时兴学、革俗,图谋川边的文明开化,便宜政治。

 

徐君,女,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剑桥大学“康河计划”四川大学工作站暨四川大学喜马拉雅地区多媒体数据库项目执行主席;喜马拉雅大学联盟(HUC)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山地研究中心(MRI)领导委员会(SLC)委员;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聘导师;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哈佛大学(2001-20022010)和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3-2014)。曾在政府部门挂职一年(2012-2013),在藏区各地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及各类委托项目近20项,著有《为了绿色——川甘青安多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狼牙刺地上的村落》等专著3部,编写、主编论著7部,公开发表论文(中、英)60多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了省部级奖;调研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并成为决策依据。

 

 

10

历炼精魂

 10.webp.jpg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副标题: 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

原作名: 张炼红

出版年: 2019-7-1

页数: 323

定价: 118

本书在新中国“改戏”的文化大背景下,从不同类型和专题的代表剧目入手,选取神话戏、人情戏、历史戏等展开戏曲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其具体的改编过程及相关阐释,分析所谓新与旧、雅与俗、精英与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趣味之间彼此互动的微妙关系,以及政治改造要求和具体改编实践之间不断磨合的复杂历程,揭示出戏改运动具体过程和历史意义。全书综合戏曲剧本、舞台表演、评论阐释三者所呈现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展现戏曲改造从“民间性”到“人民性”的复杂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这同时也是对“人民文艺”视野关照下,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在戏曲研究领域中具体展开的专题研究。

 

张炼红,上海浦东川沙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新中国戏曲改革和当代文化研究。专著《历炼精魂:新中国戏曲改造考论》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论文《“幽魂”与“革命”》曾获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11

近代朝鲜与日本

11.webp.jpg 

作者: [] 赵景达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译者: 李濯凡

出版年: 2019-9

页数: 296

定价: 49

19世纪末,为打开“隐士之国”朝鲜的大门,欧美列强轮番侵扰,主政的大院君坚决攘夷,拒绝通商传教,树立斥和碑,告诫子民“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  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率先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此后,朝鲜陆续与欧美列强及清国签订条约,朝鲜半岛沦为各国势力的角逐场:日本计划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陆;清国希望维持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将朝鲜作为抵御侵略的防波堤;美国希望完全打开朝鲜国门,获取贸易利益;俄国希望在朝鲜扶植势力,牵制日、美、英三国……  在各国势力面前,小国朝鲜的命运如风前灯火。为了延续国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鲜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赵景达  在日韩国人,1954年生于东京都,1986年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现为千叶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是朝鲜近代史、近代日朝比较思想史,代表著作有《异端的民众反叛》、《朝鲜民众运动的展开》、《殖民地时期朝鲜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编著有《亚洲的国民国家构想》(共同编著)、《从比较史看近世日本》(共同编著)、《殖民地朝鲜》、《近代日朝关系史》等。

 

 

12

帝国幻象

 12.webp.jpg

作者: 张建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与他者视野

出版年: 2019-8-1

定价: 128

本書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將文化學、政治學、傳播學、文藝學等理論引入俄國史研究中,使用檔案、報刊、回憶錄、文藝作品、影像史料等多樣化文獻,綜合俄文、中文和英文等多語種材料,對俄羅斯的“國家形象”和“民族形象”進行歷時態和共時態的考察。縱觀俄羅斯自公元862年諾夫哥羅德建立以來至今的1100餘年歷史,帝國的訴求貫穿始終,帝國的影子伴隨左右,帝國的形象毀譽並存。

 

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俄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曾任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阿里―法拉比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中俄(苏)关系史、俄国(苏联)外交史。自勉:历史是历史学家的战场,亦是历史学家的后庇护所。

 

 

13

中北亚城市文明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

13.webp.jpg

作者: 列昂尼德•R. 科兹拉索夫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薛樵风 / 成一农

出版年: 2019-7

页数: 475

定价: 96

本书是一部通过文献考证和田野考古,全面研究古代中北亚地区城市文明的学术专著。第一部分广泛搜集东亚、西亚和欧洲的古代文献资料,辅以当地土著居民的民族学材料,向读者展现了古代中北亚地区灿烂的城市文明。第二 部分整理考古发掘得到的中北亚地区纪念建筑和城市生活的实物例证,研究了西伯利亚前俄罗斯时代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特征、居民日常生活细节,及其产生和发展背后的原因和深刻本质。本书结合历史文献、田野考古成果,驳斥了认为当地史前和中世纪居民是“无历史意义”人群的谬论,将一个真实的中北亚地区城市文明的历史,从逝去的时光中重建出来,呈现于今人面前。

 

列昂尼德•R.科兹拉索夫(19242007),生前是俄罗斯著名考古学家,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

 

 

14

国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

 14.webp.jpg

作者:迪迪埃·法兰克福

译者:郭昌京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

定价: 68

1870年之前,欧洲音乐表达的仍是普遍的美学观,各民族共有的音乐体系依然存在。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到一战前夕,普遍音乐观受到尖锐批评,欧洲音乐的民族精髓无一例外地与地方的某位天才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欧洲音乐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屈从于民族的身份、历史、地理、文化因素,试图以真正的民族艺术家自居。为践行民族主义,音乐被工具化,被赋予政治和社会含义,成为一种动之以情的动员形式。公众对音乐的崇拜一度引起本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竞争,作曲家或被奉若神明,或为迎合而改名换姓,或因受了太多外国影响而在音乐史中销声匿迹。  本书以史学方法研究音乐,通过音乐洞察历史,述说欧洲音乐的“民族化”,以及音乐在民族构建过程中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地位。

 

迪迪埃·法兰克福,  法国洛林大学现代史教授,在欧洲历史文化、音乐史研究领域有极高造诣。除本书以外,另与他人合著《听到战争:1418世纪的声音、音乐和沉默》(伽里玛出版社,2014),《他人的品味:1821世纪欧洲美食,从相异到相同》(洛林南锡大学出版社,2015)。

 

 

15

Where Dragon Veins Meet

 15.webp.jpg

作者: Stephen H. Whiteman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副标题: The Kangxi Emperor and His Estate at Rehe

出版年: 2020-1-29

页数: 288

定价: USD 70.00

In 1702, the second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ordered construction of a new summer palace in Rehe (now Chengde, Hebei) to support his annual tours north among the court's Inner Mongolian allies. The Mountain Estate to Escape the Heat (Bishu Shanzhuang) was strategically located at the node of mountain "veins" through which the Qing empire's geomantic energy was said to flow. At this site, from late spring through early autumn, the Kangxi emperor presided over rituals of intimacy and exchange that celebrated his rule: garden tours, banquets, entertainments, and gift giving.  Stephen Whiteman draws on resources and methods from art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garden and landscape history, early modern global histor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to reconstruct the Mountain Estate as it evolved under Kangxi, illu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as a medium for ideological ex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Qing and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more broadly. Examination of paintings, prints, historical maps, newly created maps informed by GIS-based research, and personal accounts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geographic space and its representation in the negotiation of Qing imperial ideology. The first monograph in any language to focus solely on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Kangxi court, Where Dragon Veins Meet illuminates the court's production and deployment of landscape as a ref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oncerns and offers new insight into the sources and forms of Qing power through material expressions.

 

Stephen H. Whiteman is senior lecturer in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 at 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轶事》,聊聊湘湖明朝那些事儿 2024-12-16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城市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 2024-12-12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出版 2024-12-10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二辑图录》出版 2024-12-10
书讯|“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出版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