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斯笔记 作者: 李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615 定价: 298.00 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与秦汉并立的强大帝国,中西交流的关键枢纽。继《我们的中国》之后,李零教授用“我们”的眼光审视古代中亚和世界历史,精彩图文再现波斯余晖。 波斯帝国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大,不仅囊括了中近东的所有国家,也囊括了丝绸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国家;第二是统一,与秦汉帝国相似,它也是“车书一统”的大地域国家;第三是与中国关系很密切,不论是贵重商品、动植物还是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以波斯为中介。本书系统详实地整理波斯帝国的历史,全面地比较古代中国与波斯帝国的方方面面。分为上下篇,上篇十章为“历史—地理篇”,有关波斯帝国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为“考古—艺术篇”,介绍宫殿、石刻、艺术品、博物馆文物。此书为我们看待欧亚大陆两千年以来的文明进程开启了当代中国的全新视野。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研究、著述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这部《波斯笔记》是阅读、行走相结合,学习世界史的笔记。著作有《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铄古铸今》《万变》《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兰台万卷》《何枝可依》《小字白劳》,此外他还著有《中国方术考》《花间一壶酒》《入山与出塞》《兵以诈立》《丧家狗》等。 2 币制兴衰四百年 作者: 陈彦良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副标题: 魏晋南北朝的通货膨胀与紧缩 出版年: 2019-8 页数: 207 定价: 69 本书是一部关于魏晋南北朝货币史的全新力作。本书围绕着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的货币经济发展状况这一核心,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古资料,以时代为线索,系统阐述了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以通货紧缩为基本时代特征,而通货膨胀同时肆虐的时代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具体而言,由于当时战乱割据,经济凋敝,政府财政上面临巨大压力,各朝政府在进行货币改革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稳定国内经济,而是尽可能地汲取社会资源。因而这一历史时期,各朝发行的货币大多为溢价的劣币,即便偶有铸造精良的货币,之后也因吏治败坏而发生轻劣化的情况。同时这一时期私人伪铸货币也十分猖獗,而这一伪铸货币的风气,也与朝廷放任权贵私铸货币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信用彻底败坏,民间一方面失去了货币使用偏好,转向以物易物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格雷欣法则驱使下,将相对精良的古币退出交易,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的崩解。本书从币值波动这一小处着眼,反映了风雨飘摇的时代特征,生动展现了统治者的贪婪、普通百姓的痛苦、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告和食利集团的冥顽不化,描绘了一幅长达三百余年的乱世画卷。 陈彦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教于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主要讲授中国经济史与中国古代史,研究范围集中于战国秦汉史与货币史。 3 “山中”的六朝史 作者: 魏斌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9-8 页数: 462 定价: 52.00元 在六朝江南社会,“山中”这一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江南山岳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作者立足山岳,全面搜集正史以外的宗教文献、文学作品、石刻史料等,打通佛道二教,透过若干个案的“深描”,细腻地展现了山岳历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的复杂关系。名山,特别是江南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变迁,因此得到了鲜活而饱满的解释。六朝时代,乃至秦到隋唐历史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魏斌 1976年生,山东临朐人,1994—200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近年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古区域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4 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教艺术研究 作者: 吴端涛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 2019-4 页数: 349 定价: 90.00元 本书主要从宫观、壁画和祖师形象三个层面对全真教艺术展开分析。 在搜集整理蒙元时期198所宫观的基础上,从区域分布、修建时段与殿堂设置三个方面展开对山西全真宫观的历史考察。继而归纳了起废与新建两种宫观修建模式,并认为全真教将立观度人纳入修道阶梯所产生的助推力量、全真教义的“有为”观和复归道教传统的思路确立合力促成了全真宫观的鼎盛发展。 永乐宫重阳殿壁画的研究则聚焦重阳画传的叙事结构及宗教性传达两个方面。笔者分别从时间、视角、结构和空间四个方面定义了重阳殿壁画的叙事性,并注意到壁画中图像与榜题之间的不对应问题,而图文之间的相互修正体现出了“涵化”的特征。笔者还借用罗兰·巴尔特的“刺点”概念对重阳壁画中地狱场景的图文结构及文本来源进行分析,借用米歇尔的元图像理论对重阳祖师在度化过程中使用的绘画母题进行了研究。 在宫观的宏观研究以及壁画的“超细读”基础上,笔者以孙不二形象为例,探讨教派祖师视觉形象的历史塑造问题。首先从图像志层面辨识了重阳殿壁画中的孙不二形象,并注意到其在壁画中出现与消失的现象。继而从性别角度分析其女性身份对其视觉形象演变所产生的影响。此外,全真女冠来源的复杂所引发的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亦影响到了祖师形象的文字描述与图像表现。 吴端涛,男,1986年生,山东惠民人。2008年、2011年先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分获学士、硕士学位,论文获湖北省第十届硕士论文。2014年毕业于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工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绘画史、道教美术史。 5 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 出版年: 2019-8 定价: 128元 吴妙静、黄惟德和李晚芳三位女性均为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顺德原属南海县管辖,明代景泰间设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中心地。吴妙静生活在宋代,成长于官宦之家,为未婚夫守节至死;黄惟德生活在元末明初,为明代宫廷女官,终身未婚;李晚芳为清前期普通人家的女性,相夫教子、著书立说。宋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开发日趋成熟,粤商的崛起,广州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预示着珠三角社会发展步入了先进行列,且呈明显商业化倾向。而自明代以来,珠三角士大夫队伍也日益壮大,出现了南海士大夫集团,他们为了改变中原士人之前描述岭南“烟瘴荒蛮”的形象,不遗余力地推介王朝正统文化,重新定位岭南社会新形象,对上述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只是他们众多计划中的最重要一环。本书通过明清广东仕宦建构三位女性形象的研究,一方面管窥宋代以来女性在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试图揭示仕宦将唐宋岭南女性“另类”形象逐步归整到王朝正统化背后的动机。不仅展现珠三角女性自宋至清在社会经济中的独特角色,而且还呈现女性著书立说的面相。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反映了岭南本土文化在士大夫不断改造下,逐步与王朝正统文化相融合。 刘正刚,安徽人,历史学博士,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史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社会科学项目,现为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明清孤本法律典籍整理与研究”课题首席专家。出版了《闽粤客家人在四川》《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广东会馆论稿》《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等学术专著。整理古籍《李菉猗女史全书》《区太史诗文集(外二种)》等数部。学术领域集中在明清史研究。 乔玉红,河南人,历史学博士,讲师,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出版专著《古代 岭南女性社会形象研究》,学术领域集中在明清史、性别史研究。 6 民国女力 作者: 柯惠铃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副标题: 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 出版年: 2019-9-1 页数: 464 定价: TWD. 480 本書所擇取剖析的女性,是過去向來較被忽略、或被定型化的個別民國女性,她們如何在「性別」視角下尋求新的歷史面貌與解放意義。 柯惠铃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博士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著作:《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戰時的婚姻與家庭》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臺北:國史館,2015)、《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7 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 作者: 施晓燕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 2019-4 页数: 237 定价: 38.00元 本书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科研项目“鲁迅在上海资料丛书”之一种,从鲁迅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后的日常生活出发,重点关注鲁迅的居住状况和饮食细节,分上下两编。上编考察鲁迅所租住的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的生活设施和水电煤等公用事业,以及非常时期上述地点对鲁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下编考察鲁迅的饮食情况,在外主要是饭店酬酢的日常交游人际关系,在家主要是家庭饮食,包括鲁迅对菜色、零食、水果的个人嗜好,以及饮食习惯对其身体状况的影响。 施晓燕,浙江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现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鲁迅研究及近现代史研究工作。近年来的代表性论文有《顾颉刚与鲁迅交恶始末》、 《<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文本比对》等,专著有《赵家璧画传》、《康有为的青少年时代》。 8 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研究(1927—1937) 作者: 黄俊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1 定价: 79 近代检察制度于清末引入我国,并在民国时期推行开来。虽然我国现在检察制度的诸多方面与苏联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在某些地方却是对旧有检察制度的利用;同时,现有学术界对检察制度相关问题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抗战前十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政府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国家建设。因此,研究近代检察制度,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对汲取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善现有检察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有学界近代检察制度的研究多为通论性的著作,虽有清末及近代检察制度的论著问世,但对南京国民政府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检察制度则缺乏深入研究。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抗战前十年检察制度相对细致的概貌,还会对我国近代司法文明发展的过程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黄俊华,河南兰考人,1997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后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近代中国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 9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端与拓展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北京大学政治学(1899—1929) 页数: 499 出版年: 2019-6 定价: 86.00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轫与源起是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学术折射。《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端与拓展:北京大学政治学(1899-1929)》将从两条主线叙述和研究中国政治学学科与学术的发轫。一条主线是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的政治堂、政治科到北京大学政治学门的演变,研究政治学学科作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学科与学系建立的历史;一条主线是从清末《皇朝政治学问答》的出版到民国初年西方政治学著作的引进和编纂,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的建立。该书首次使用大量档案材料和原始材料,对政治学学科与学术在中国的萌发和早期发展做出描述和考证,并研究和分析政治学这一现代学科的落地与生长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的关系,此书,既是学科史的研究也是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于厘清北京大学乃至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源头及发展脉络,进而以史为鉴,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价值。 金安平,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党学、中国政治发展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政治学学科和学术发展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2AZZ002)。李硕,湖北荆门人。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史、民族政治学等相关研究,曾发表论文十余篇。 10 中国川菜史 作者: 蓝勇 出版年: 2019-9 页数: 489 定价: 108 本书聚焦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先民创造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巴蜀饮食文化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以具体时间断面分别言而有征地系统考证和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谨慎的学术方法梳理出川菜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川菜,中西方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川菜史面世,本书则作为一部饮食文化史领域的引领性原创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蓝勇,四川泸州人。现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组专家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四川巴蜀十佳优秀教师等称号和荣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另著有《巴蜀江湖菜历史调查报告》。 11 海德格尔与犹太世界阴谋的神话 作者: 彼得·特拉夫尼(Peter Trawny)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靳希平 译 / 谷裕 校 出版年: 2019-6 页数: 133 定价: 42.00 海德格尔从二战前的1931年开始,直至1975年,写下了多本哲学笔记,记下了许多真实思考。因为这些思考写在黑皮笔记本中,所以称为《黑皮本》。几十年来这些笔记一直对外保密,引起过大量的揣测。2014年彼得•特拉夫尼编辑出版了海德格尔1931至1941年的思想日记,它们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海德格尔中晚期的思想,还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犹太文化传统的态度,这震动了学界,掀起了诸多争论。海德格尔是否真的涉及反犹太主义?特拉夫尼作为黑皮本的编辑整理者、德国海德格尔档案馆主任,写下了这本小册子《海德格尔与犹太世界阴谋的神话》,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详尽的解读与分析。 彼得•特拉夫尼(Peter Trawny),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哲学教授,国际著名海德格尔专家,德国海德格尔档案馆主任,《海德格尔全集》编委会成员。长期从事海德格尔研究,并于维也纳大学、索德脱恩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海德格尔全集》第35、69、86、90、94、95、96卷主编。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三位一体的时代》《海德格尔导论》等。 12 1837年大恐慌 作者: [美]阿拉斯代尔·罗伯茨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 译者: 秦伟 出版年: 2019-7-1 页数: 380 定价: 48 很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投资被看作是一项稳赚不亏的买卖,然而有一天,泡沫突然破裂,整个金融行业陷入瘫痪,经济萎缩。本书描述了在1837年大恐慌爆发后,美国是如何应对其面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 随着大恐慌的到来,美国人对民主的信奉面临严峻考验。美国的海外债权人质疑这个国家的政客们能否做出那些不讨人喜欢、但又必须的税收和开支决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疲于应付骚动和暴乱。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否会宣告美国民主实验的终结。 本书还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在经济上对于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依赖(尤其是英国),令当时的灾难更为复杂化。考虑到大恐慌对当代的参考意义,作者进一步探讨了美国是如何应对1837年后的政治及文化乱局,如何转变其政体来平衡自由和社会秩序,以及如何痛苦地接受其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下跌。 阿拉斯代尔·罗伯茨 萨福克大学(Suffolk University)法学院杰罗姆·L·拉帕波特法律及公共政策讲座教授,著有《学术的逻辑:全球资本主义和政府的架构》《布什政府的崩塌:美国政府的权w危机》以及《蒙蔽:信息时代的政府秘密》。罗伯茨同时还是美国国家公共行政学院院士,并担任《治理》杂志的联席编辑。 13 美国的欧亚战略抉择(1938-1945) 作者: 任珊珊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页数: 201 定价: 6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参战对扭转战局至关重要。美国参战前就已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是如何确定的?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当局是否发生了动摇?还能否坚持既定战略?美国是怎样落实既定战略的?……《美国的欧亚战略抉择(1938-1945)》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二战时期重要的战略决策,是美国加入和实施战争的战时战略,也是代领美国走出西半球、问鼎世界霸权的大战略。 “先欧后亚”战略体现出美国对战争全局的把握,突破了美国传统的西半球安全观念,是美国走上国际舞台中央的大战略。这一战略对美国战后取得世界领导地位、以和平方式取代英国具有重要意义。 任珊珊,女,汉族,籍贯河南漯河,1986年8月出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洛阳分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军事史、美国情报理论。 14 军事革命? 作者: [英]杰里米·布莱克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1550—1800年的军事变革与欧洲社会 原作名: A Military Revolution?:Military Change and European Society, 1550—1800 译者: 李海峰 / 梁本彬 出版年: 2019-8 页数: 206 定价: 49.00元 近代早期以来,欧洲在火器、战术、军队规模等方面发生了系列革新,对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有学者认为在1560—1660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军事革命,并将其视为近代西方崛起的动力,引发西方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热烈讨论。 在本书中,军事史名家杰里米·布莱克对所谓军事革命理论的诸多假设做了重新评估。他质疑近代早期出现过军事革命的观念,认为这一时期欧洲战争的主要特征具有延续性而非革命性,而且相比而言,这一概念用来形容1660年后的一百年更为合适。他还重新审视了军事实力与国内稳定、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认为是17世纪晚期欧洲专制国家催生了军事变革,而不是军事变革催生了专制政体。 杰里米·布莱克(Jeremy Black,1955— ),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研究方向包括18世纪英国史、国际关系、军事史等。2008年,凭借其在军事史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奖。被誉为“我们时代最多产的历史学家之一”,著作有100多种,包括《大屠杀:记忆与历史》《英国简史》《大都会:手绘地图中的城市记忆与梦想》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