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文史动态
 
书单  2020年历史学新书(6)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4-07


1

秦漢歷史與思想的幾個側面

 1.webp.jpg

作者林聰舜

出版社: 清大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

页数: 400

定价: NT$500

這部書對帝國體制肇建,一切還在變化摸索階段的重要歷史事件與治國理念,做了與前賢不盡相同的詮釋,期待在秦漢歷史與思想的研究領域,產生進一步的對話。   秦漢雖走向帝國的政治格局,但統一帝國與地方意識仍在角力,專制皇權與士人角色也仍在磨合,帝國的長治久安之策更在構思與實驗階段,這是英雄、士人與實驗性質的政治體制一起摸索前進的時代,後人常以帝國體制強固後的道德標準評斷這些人物與事件,是不相應的。  本書第一編由思想與政治的互動,討論帝國危機與統治路線的選擇。第二編解讀楚漢之際變局中的重大事件,第三編探討漢帝國穩定後的統治及其矛盾,第四編討論司馬遷修史志業中潛存的緊張性及其消融,以及書法「不隱」與「隱」統一的「微言」敘事。

 

林聰舜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清華學報》主編、《清華中文學報》總編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訪問學者、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目前研究領域為秦漢歷史與思想。已出版專著有:《向郭莊學之研究》、《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史記的人物世界》、《史記的世界:人性與理念的競逐》、《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等。

 

 

2

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

2.webp.jpg 

作者: 黄宗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实践与理论

出版年: 2020-2-1

页数: 412

定价: 68.00

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中华法系”,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宽阔半正式第三领域正义,也包括其为民服务和社会公正理念;三是从西方引进的形式主义个人权利法律。今后的发展进路不在三者中的任何单一方,而在更好、更精准地融合三者,朝向一个新型的、可能成为新的“万世之法”而推进。  中国的法律,以解决纠纷为出发点,因此在判决中会加入道德因素,多了许多人情因素。中国法律的现在和将来既不在于传统调解也不在于西方法律的任何一方,甚至既不在于实用道德主义也不在于形式主义,而在于,并且是应该在于,两者的长期并存、拉锯和相互渗透。  中国法律体制在近百年的变迁中所展示的是一个综合中西的大框架,既可以容纳西方现代法律的优点,也可以维持中国古代传统以及现代革命传统的优点,借以建立新型的中国法律体系。

 

黄宗智,1940 年生,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1991 年晋升“超级教授”(ProfessorAbove Scale),2004 年荣休。先后担任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 年),Modern China 1975年至今)创刊编辑,《中国乡村研究》(2003年至今)与国际版Rural China (2010年至今) 创刊编辑。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农村社会经济史的三卷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英文版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英文版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以及即将出版的第四卷《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法律史的三卷本——《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以及最新出版的第四卷《中国的新型正义体系:实践与理论》;理论与方法著作——《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与现实研究》。

 

 

3

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影响

3.webp.jpg 

作者: () 迈克尔·普劳丁 (Michael Prawdin)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The Mongol Empire: Its Rise and Legacy

译者: 赵玲玲

页数: 560

本书讲述了欧洲为公元1221年十字军的胜利而欢欣鼓舞的故事。但欧洲几乎不知道,二十年后,成吉思汗组织的蒙古部落会把中东变成一堆废墟,并向西方蔓延恐怖。《蒙古帝国的兴起和遗产》是一部学识渊博、文采卓越的作品,是世界上最大帝国兴衰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蒙古人民不可思议的崛起,通过成吉思汗的政治和军事天才,征服和征服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它展示了野蛮游牧民族向他们那个时代最有效率的统治者的转变,并描述了他们庞大帝国的崩溃以及被征服的中国和俄罗斯对其遗产的承担。

 

赵玲玲,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视野中的蒙古形象、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形象学等。

 

 

4

靈力具現

4.webp.jpg 

作者: 林瑋嬪

出版社: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副标题: 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出版年: 2020-1

页数: 240

定价: TWD. 350

本書從具像的觀點,結合物質文化與靈媒研究,從鄉村與都市情境中探討民間宗教的意涵。第一部分以台灣鄉村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從神像與乩童分析漢人民間宗教中靈力的概念與展現的形式,並以此說明漢人靈力的文化概念。第二部分,作者隨著村民從鄉村移往都市,探討移民在面對都市生活種種困難時,如何透過改造原鄉宗教,發展出新的都市宗教形式以面對快速變遷的都市情境。提供我們一個理解台灣民間宗教從鄉村到都市的動態樣貌,呈現了台灣民間宗教發展更整體的圖像。

 

林瑋嬪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宗教人類學、親屬人類學與漢人研究,長期關注宗教議題,特別是物質文化與媒介相關研究。著有專書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編有《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臺大出版中心 2018)。

 

 

5

超越信仰

5.webp.jpg 

作者: 郝平 / 杨波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405

定价: 80

关帝庙现象在传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具有历时性、共时性等各方面的丰富内涵。本书以关帝庙集中而典型的高平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与民间文献的系统整理,从社会、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全面考察关帝庙问题。突破了以往将庙宇停留在信仰研究的层面,研究重点从“神灵中心”转向“庙宇中心”,将抽象的关公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庙宇、村庄和区域社会之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揭示出乡村庙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复杂而多样的作用。

 

郝平,男,山西大同人,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山西晋祠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西长城保护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等10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杨波,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6

殤魂何歸

 6.webp.jpg

作者: 何幸真

出版社: 秀威資訊

副标题: 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

出版年: 2020-3

页数: 530

定价: NT$ 620

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從姪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成為後世所知的明成祖。這場戰爭不僅扭轉了大明帝國的發展方向,更使建文朝相關議題成為一種禁忌,仿如暗影般籠罩整個明代,既困擾著成祖以降的歷任統治者及其臣民,也深刻影響了明代政治、社會、文化的運作和發展。  從永樂到南明,明代的官方與民間如何記述建文朝?本書嘗試探討明人對建文朝的歷史記憶,隨著時間推移如何被形塑、操縱、延續和遺忘,及其於不斷演變下呈現的樣貌與時代特色。曾被政治力量壓制的歷史記憶,其復甦與再續從來都不只是單純因為「人民永不遺忘」,而牽涉種種當代的現實需求及所欲突破的困境。隨著官方控制力的減弱,許多聲音逐漸加入這個「搶救」與「修正」該段歷史的場域,而各方角力的勝敗消長,其實也是明人認知自身處境、建立自我認同的深層反映。

 

 何幸真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現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明代政治文化史,對歷史記憶與明代政治環境、政治論述、文人社群的關係尤感興趣。著有〈英廟「盛德」:明天順朝君臣對「建文問題」之態度〉、〈記憶之地:晚明士人對南京靖難歷史紀念地標的營造〉等文。

 

 

7

清朝大历史

7.webp.jpg 

作者: 常建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0-3

页数: 324

定价: 69.00

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一个是元朝,另一个是清朝。元朝依靠武力统治,人分四等,不足百年而亡;清朝则依靠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实现国家认同,享国祚近三百年。清史研究专家常建华立意国家认同,在明清比较、中外对话基础上思考满汉民族对立如何“一体化”建构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民众信仰、中外关系各个方面,诸如清朝如何承接明朝治统,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开疆拓土,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如何构建基层社会,全方位揭露清朝的统治特色。


常建华,1957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明清史、社会史。清史方面,著有《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乾隆事典》《清史十二讲》,合著《清人社会生活》,辑录《〈乾隆帝起居注〉巡幸盘山史料》,主编《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分省辑刊》。

 

 

8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8.webp.jpg 

作者: 应俊豪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0-2-29

页数: 340

巴黎和会中有关山东问题的讨论,是北洋政府对外交涉中,相当引人注意,又值得争议的事件。除了在国际政治上造成震憾外,也刺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引发影响后世深远的「五四运动」。本书以此(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北洋政府在处理此一事件时与当时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进而呈现出有异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特别是中国公众在看待对外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时,所抱持的态度与产生的舆论倾向,其中「反日」舆论与「亲美」舆论的产生与互动,则是本书的研究重心所在。

 

应俊豪(Ying, Chun-hao),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专任教授、政治大学人文中心兼任研究员、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专长为北洋外交史、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列强驻华海军史等。著有 《英国与广东海盗的较量——一九二○年代英国政府的海盗剿防对策》、 《外交与炮舰的迷思:1920年代前期长江上游航行安全问题与列强的因应之道》、《“丘八爷”与“洋大人”——国门内的北洋外交研究(1920- 1925)》、《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等专书。

 

 

9

“红星”是怎样升起的

 9.webp.jpg

作者:石川祯浩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毛泽东早期形象研究

译者: 袁广泉

出版年: 2020-3

页数: 340

定价: US$32.00

本书研究毛泽东的形象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错综复杂的传播(包括误传)过程,及这一过程所反映的国际政治背景。大体以《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为界限,前半部分搜集和整理世界各国关于早年毛泽东的肖像或简传;后半部分考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延安根据地采访的经过,以及《红星》出版后在美国、苏联、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

 

作者简介:石川祯浩,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

 

 

10

魔鬼的晚餐

 10.webp.jpg

作者: []斯图尔特·沃尔顿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方寸(The Unique World

副标题: 改变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

原作名: THE DEVILS DINNER: A GASTR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HILI PEPPERS

译者: 艾栗斯

出版年: 2020-4

这是一部灼热的烹饪史和文化史,辣椒从拉丁美洲散布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在身后留下烈焰的足迹。而颇有意思的是,辣味本是辣椒进化出的天然防御方式,现在却吸引了全世界的厨师和受虐狂。小小的辣椒正在产生大大的影响。

 

斯图尔特•沃尔顿 (STUART WALTON)  广受好评的作家、文化评论家、历史学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有关酒类和毒品文化的写作,现为《世界葡萄酒杂志》、Wine-pages专栏作家。著述颇丰,已出中文简体版版作品有《人性:情感的自然史》《世界葡萄酒大百科》等。

 

 

11

大转型

 11.jpg

作者: [] 卡尔·波兰尼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品方: 活字文化

副标题: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译者: 冯钢 / 刘阳

出版年: 2020-1

页数: 325

定价: 79.00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常常要面临来自人或自然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在这些重大挑战交汇的关节点上,人类社会存在多种可能的走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众多思想家的思考,他们试图探寻这场全人类危机的深层根源,并努力寻找逃离困境、走向光明的道路。  卡尔·波兰尼就是这众多思想家之一,凝聚其深刻洞见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于194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随即被誉为20世纪该领域最重要、最具创造性的作品,并经受时间考验,成为“20世纪的经典之作”,启发了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的学术议程。  《大转型》一书描述了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型,揭示了伴随这个过程所发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上的大转变。波兰尼不仅精当指出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内在缺陷,还准确预言了这种“市场经济”对人、自然、生产组织的严重破坏及其悲剧性的社会后果和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对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仍极具启发与参考。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18861025日出生于奥匈帝国匈牙利王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1924年移居奥地利,1934年起先后迁居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曾执教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本宁顿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诸多学术机构,1964423日与世长辞。波兰尼著有《大转型》《达荷美与奴隶贸易》《人的生计》《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合著)等作品,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政治经济学家、经济人类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之一。

 

 

12

重新发现欧洲

 12.webp.jpg

作者: [] 杰里米·布莱克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西班牙何以成为西班牙

译者: 高银

出版年: 2020-1

页数: 288

定价: 49.8

号称强国的西班牙,它一千多年都在收复失地?一个日不落帝国,为何极盛而衰,塞万提斯戏剧早有预言?西班牙人热情洋溢,但统治者却是权谋高手?都说西班牙交通发达,可他们一度出门只能骑驴?严酷环境与历史战争,究竟是什么塑造了西班牙?  著名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材料,讲述了不为人知的西班牙历史。从古罗马浴血奋战反抗王权的边陲小国,到大发现时代的航海帝国,再到20世纪反对独裁者的革命先锋。本书以著名历史事件对现实的交错影响为主线,从环境、人口、政治、经济、饮食生活等角度,深入刻画了西班牙历史的全貌,在2500年当中自由穿梭。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昔日的海上霸主、革命摇篮和如今的艺术大国如何缔造成形。

 

杰里米·布莱克(Jeremy Black),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军事与外交史专家,曾在西点军校、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和斯蒂尔曼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他是剑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后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布莱克是2018年英国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邓普顿研究员,曾于2008年获得美国军事史学会颁发的“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奖”。他曾出版100多本历史著作,近著有《英国现代史:从1945年到英国脱欧》《冷战》和《大英帝国》等。

 

 

13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

13.webp.jpg 

作者: 朱雲漢

出版社: 天下文化

副标题: 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

原作名: 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Fission vs. Fusion

出版年: 2020-1-21

页数: 336

定价: 450

中研院暨世界科學院院士朱雲漢,繼二○一五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好書《高思在雲》之後,再次提醒所有讀者:全球化的裂解危在旦夕,國際秩序與人類命運將岌岌可危,唯有徹底理解美中關係與中國的發展道路,方能為全球趨勢的未來走向,理出清晰視野。

 

朱雲漢, 台湾 中研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目前擔任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主化、東亞政治經濟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學。曾經擔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美國政治學會理事,以及美國「民主研究國際論壇」學術委員。  他領導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跨國團隊,長期在亞洲十九個國家進行政治價值、政治參與與民主品質等議題的調查研究。

 

 

14

痛苦的正当尺度

 14.webp.jpg

作者: []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工业革命中的监狱:1750-1850

原作名: A Just Measure of Pain : The Penitentiar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501850

译者: 赵宇哲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298

定价: 52.00

在本书中,叶礼庭重回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格兰,探索通过何种方式,人们开始相信将犯人囚禁在单人牢房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根据严格的时刻表管制他们的生活,并用苦役来“升华”他们的心灵是公正、合理且人道之举。他记录了一种新的阶级关系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刑罚哲学——“针对心灵”的监狱管教逐步取代鞭打、烙印、枷锁和绞刑等“针对身体”的公开刑罚。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一个世纪内监狱生活的变迁,深度剖析了约翰•霍华德、杰里米•边沁等人的刑罚思想和监狱改革措施,从而解释了规制监狱内部权力运作的现代化规范是如何产生的。此外,针对监狱权力及其背后的强迫性思想结构,针对权力的道德边界,叶礼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我们息息相关。

 

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 1947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叶礼庭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也曾担任战地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多年,出任多国政府顾问,提供人权、民主、公共安全和国际事务方面的深刻洞见。其文章多见于《纽约书评》《金融时报》《新共和》等媒体,另著有《伯林传》《血缘与归属》《战士的荣耀》《火与烬》《陌生人的需求》等作品。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轶事》,聊聊湘湖明朝那些事儿 2024-12-16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城市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 2024-12-12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出版 2024-12-10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二辑图录》出版 2024-12-10
书讯|“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出版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