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妇女史研究,在本世纪初逐渐由冷变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者从宋代的女德教育入手展示笔记内外所见的妇女生活。 本书呈三个特色。 特色一:以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的主要工具,是本书的第一特色。靖康之难中女性所遭受的性暴力,对南宋以後女德教育的苛刻化有重大影响。 特色二:尝试将图像史料与文献资料相对照为本書的特色之二。笔记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作者又尝试利用地下發掘的墓葬壁畫等图像史料,作为文献资料的参照。 特色三:本书选取妾与乳母这两个群体作为观察的重点,由於她们具有由下層向上層流動的特點,此为本书的特色之三。依据宋代的文献资料,其中妇女史研究方面,学界有重于精英妇女的倾向, 对于庶民妇女群体的研究最为薄弱。 这本书属于宋代笔记研究丛书 系列。丛书共7册, 除本书外,还有 《两宋笔记研究》《全宋笔记书目提要》,《笔记语境下的宋代信仰风俗》《宋代笔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宋代笔记视域下的唐五代社会》 等。 程郁,1957年生,湖北人。博士、教授、硕导。著有《蓄妾习俗及法规之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等七部著作,翻译有《池田大作思想小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等三部著作,标点校勘《古代兵法》(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等十余部古籍,并在《史林》、《文献》、《中华文史论丛》、日本《中国女性史研究》、台湾《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等海内外学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博士论文相继获复旦大学及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论著获第一、二、三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著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与宋史研究,近年主要从事中国妇女史研究。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71100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824394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2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第一章 有關宋代婦女史的先行研究報告/ 一 一、概述 … 三 二、女性的婚姻及其與家族的關係 … 六 三、婦女的勞動與經濟生活 … 十四 四、特殊女性群體研究 …十四 五、婦女的法律地位 …十九 六、女性作家與女性文學研究 … 二二 七、女性意識與社會性别話語 …二四 八、其他 … 二七 九、小結 … 二八 第二章 宋代筆記内外的女性形象/ 三一 一、宋代的悍婦與妒婦 … 三三 (一)妒婦 … 三四 (二)不慈不孝與争産 … 三七 (三)通奸與失貞 … 三九 (四)有關惡女妒婦記載的特… 四二 二、唐宋仕女形象對比 … 四九 (一)唐代的美女特徵 … 五○二 (二)内斂的宋代仕女 … 五六 三、宋代女性身體文化中的階級維度 … 六四 第三章 宋代的女德教育及其教材/ 七五 一、女教書籍概况 … 七九 (一)前代女教書籍數量减少 … 八○ (二)理學家對女教教材的關心 … 八六 二、宋代常用的女教書及其圖卷 … 九五 (一)《女誡》的通行 … 九五 (二)《列女傳》的改編 … 九九 (三)女教書籍的圖像化 … 一○四 三、由列女到烈女 … 一二二 (一)女英雄的日漸式微 … 一二二 (二)對前代“列女”的質疑 … 一二八 (三)新、舊《唐書·列女傳》的義例變化 … 一三一 第四章 宋代的烈女及其女德觀/ 一三七 一、宋代戰争對婦女的荼毒 … 一三九 二、何謂“靖康耻” … 一四三 (一)靖康之難使皇室及士大夫集體蒙羞 … 一四四 (二)被俘婦女的“失節”與自殺 … 一五○ 三、南宋以後史家對戰亂中遇害“烈女”的標榜 … 一七○ 四、宋代貞孝説教的非人性化 … 一七八 第五章 特殊的女性職業———乳母/ 一九七 一、乳母爲士大夫家庭的特殊成員 … 二○一三
(一)乳母怎樣進入士大夫家庭 … 二○二 (二)乳母所受的培訓與管理 … 二○七 (三)終老于士大夫家庭的乳母 … 二一○ 二、乳母與妾的區别及聯繫 … 二一八 (一)乳母的形象 … 二一九 (二)乳母的誘惑 … 二二一 (三)乳母子所帶來的困惑… 二二七 三、進入皇室的乳母與宫廷政治鬥争 … 二二九 (一)皇帝乳母所享特權與宫内的政治鬥争 … 二二九 (二)后妃乳母所得恩典 … 二三八 (三)宗室近親乳母之特權 … 二四一 第六章 宋代的蓄妾習俗及有關法規考察/ 二五一 一、宋代士大夫家庭蓄妾現象之估量 … 二五三 二、士大夫在納妾問題上的矛盾 … 二六六 三、妾之法律身份及夫妻妾關係 …二六九 (一)媵、妾、婢、妓之身份差别…二六九 (二)有關納妾的成文法與風俗 …二七二 (三)妻妾之分與夫妻妾關係 …二七七 四、妾之財産權及其所受限制 … 二八三 (一)掌握家計大權之妾 … 二八四 (二)有子女之妾可憑子女據産 … 二八四 (三)無子女寡妾的財産權 …二八八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