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二辑…
【遇见·宝藏】活动招募丨走进…
南宋都城临安的岁时节日——西…
作家回家:孙昌建在浙江文学馆…
 
特别关注
 
半个世纪九堡人写在纸片上的历…
皋亭万树桃花红
一篇“石破天惊”的报道
吴山明笔下的黄宾虹像
钱塘人物
 
大文豪苏东坡,还是宋代“梵高”
来源:杭州名人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6-17

640.webp.jpg

您背过多少苏东坡的诗词?现在的孩子在小学阶段也要背诵苏轼的诗词,常见的《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里就有苏东坡的四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比陆游和白居易的都要多。

但是与他留下来丰富多彩的诗词作品不同,苏东坡现存的绘画作品数量非常稀少,所以也只有很少人了解苏东坡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你知道吗?大文豪苏东坡,可是一位“宋代梵高”。


记载苏东坡绘画的当时的诗文笔记有:

     苏辙:《子瞻与李公麟宣德共画翠石古木》(《栾城集》卷十五)、

黄庭坚:《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豫章先生文集》卷五)

黄庭坚:《子瞻寺壁作小山枯木》(《豫章先生文集》卷九)

                                                         黄庭坚:《题子瞻枯木》(《豫章先生文集》卷五

                                                         黄庭坚:《题子瞻画竹石》(《豫章先生文集》卷六)


苏东坡作画大多以枯木竹石为题材,特别是画竹,尤其与众不同。我们要从苏东坡的一位亲友——文同说起。文同以善画竹闻名,可以说是当时画竹方面的“专家”。他独创的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画竹叶方法,影响深远。

元代画竹名家李衎夸奖文同说:


“文湖州最后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


可以看出文同画竹的技艺是十分高超的。

640.webp (1).jpg

文同《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不仅是苏东坡的表哥,也是他的挚友,还是苏东坡画竹的老师。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东坡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了文同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当时的文同已经亡故了。苏东坡见物生情,就写了一篇题画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中写道: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

后人从中引申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我们还能从这段话里发现,其他人画竹石节节为之,一节一节画,苏东坡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与他人不同,相传他还曾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墨,画了一幅朱竹。

640.webp (2).jpg

苏轼《潇湘竹石图》

中国美术馆藏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枯木竹石图》,它又名《木石图》、《枯木怪石图》、《古木怪石图》等,也是苏轼现存的为数不多的珍贵作品。

这是一幅纸本,墨笔,无款的画作,画芯26.3×50cm,比普通A3纸略长一些,全卷26.3×185.5cm,全卷较长。苏东坡的这幅枯木竹石,虽然笔墨不多,但是很有生趣,和他的诗词、书法和人生一样,不落常套,耐人寻味。后人称赞说这幅画“古木拙而劲,疏竹老而活”,给人一种绝处逢生之感。

640.webp (3).jpg

苏轼《枯木竹石图》

私人收藏

这幅画作深受喜爱,自然免不了被历代文人题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的米芾;元代诗文家,时与青阳翼、顾观、谢震合称“京口四杰”的俞希鲁;明末清初军事家刘良佐;嘉靖时期郭淐等都有题跋。在画作上还有“思无邪斋之印”、“良佐”、“文武师胄芾章”、“临川王厚之顺伯复斋集古金石刻永宝”等40余枚印。


《枯木竹石图》鉴赏

     画面整体上是由一块石头与一株枯树组成。石的整体形状左大右小,中部上方略有凹陷。石头的画法很“怪”,是用一圈圈的螺纹来表达的;枯木也很“怪”,树干被扭过一个圆弧;竹子的画法也是一气呵成,而并非节节屹立而上。

     和苏东坡的“尚意”书法风格一样,他的绘画也主要是追求意境、神似,讲究自我表现,而不寻求形似,属于文人画的风格。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时十分流行的院体画派,这一画派注重形似,在画树的过程中会重视对树木具体形态的描绘,细腻地反映出树木树叶稠密情况、树干生长形态、枝干的机理等细节,而苏东坡文人画的风格更加肆意,赋予画作中树木等意象更加深刻的意义与内涵,通过利用画作技巧表达出他厚重的情感。


640.webp (4).jpg

元·吴镇《枯木竹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文人画的特色,苏东坡在画作中还引入了诗词之美。赵孟頫在《枯木竹石图》题中说: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分通。

若还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张珩先生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载:


“纸本,墨画,无款,前作枯木一株,树干纽屈,上出二枝如叉。……此画纯以笔墨趣味胜,若以法度揆之,则失矣。用笔之柔润虚和,历朝未见其匹,盖纯从书法中来者。”

这些赞美充分体现了苏东坡这幅作品也是“诗画本一律”的思想表现。“剔枝用行草法得参差生动”更是鲜活地实践了“诗画本一律”这一思想。《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可见,当时这一思想就已经有所形成。苏轼提出的“诗画本一律”的概念更是生动具体地说明了诗画同构的关系。苏东坡作为文人画理论的最早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将绘画文学化,进一步推动了诗画两种艺术的相融相通,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

据考,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是1084年左右,时值因乌台诗案被贬时期。东坡自题诗日:“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看家雪色壁”。同一时期的《迁居临皋亭》中,苏东坡也写道“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行当中流见,笑脸清光溢。此邦疑可老,修竹带泉石。”这一时期的诗作虽然充满着失落与悲伤,但画境中的“古木拙而劲,疏竹老而活”,却能读出与诗句中不同的豁达与乐观。



参考文献:

吴双:《从苏轼的《枯木竹石图》看中国画中的枯槁之境》,

李翠萍:《从枯木竹石图管窥苏轼的“诗画本一律”》,

蔚然:《苏轼枯木竹石图的画意与涛境》。

相关内容
红色人物:唐敦禄——中共下浙皖特委委员 2024-03-27
红色人物:茅丽瑛 “孤岛”抗战女杰 2024-03-22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2024-03-20
余杭人物春秋:余杭谪滇名幕平显小考 2024-03-15
余杭人物春秋:柔道鼻祖陈元赟 2024-03-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