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丙像 丁丙(1832-1899),字嘉鱼,号松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出生于杭州麒麟街16号。后曾迁居皮市巷(今头发巷,近庆春路)5号,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卒于此居。丁丙生于藏书世家,家学渊源。幼年初入书塾,因禀性敦厚、勤奋好读,为塾师欣赏:“此子必有后成!” 咸丰四年(1854),丁丙入杭州府学。他博学工文,不乐仕进,而是致力于杭城乡邦文集的整理与编纂之事业。除撰有《武林坊巷志》书稿,还编辑有《武林往哲遗著》前后两编计六十册,与兄长丁申合编《武林掌故丛编》二十六卷计九十六册,凡存世的杭州掌故典籍无不包罗列入。清末民初杭城学者皆称:“言武林掌故者,舍此何观焉?”此外,丁丙还编著有《礼经集解》《武林金石志》《西泠五布衣遗书》《历朝杭郡诗》《宜堂日记》等约四十余册、篇。上述书籍大部分至今尚存,均为后学者研究杭州地方文史所必读之作。 同治二年(1864)后,丁丙避兵灾暂居西溪(今留下镇)。一日偶见镇上路边小贩用于包裹花生米、香瓜子之纸竟是《四库全书》的散失之页,随即又在道边捡拾得《四库全书》十余册。他在痛借之余,决意与兄丁申四出搜寻失落的《四库全书》。为此他不避艰辛,多次往返于沪、杭之间。到1869年共搜得《四库全书》八千九百册计四十余万卷之巨,其中有宋、元版本二百余册。他在家传的“八千卷楼”的基础上,又增建了“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并将此三“八千卷楼”总以“嘉惠堂”称之(嘉惠堂曾被列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丁丙一生淡于名利,不求闻达。他曾经左宗棠举荐委任江苏一知县之职,苏、浙两省达官皆力劝其出山赴任。丁丙却不为所动,婉辞之余终不入仕,终生只以图籍为乐,且乐善好施。每遇省内外遭水旱之灾,他必捐其所有,在所不惜。同时,对杭城的祠宇、桥梁等凡有危及的文物古迹,如苏公祠、白公祠、钱王祠、岳忠武祠、于忠肃祠、龙井祠,及盐桥、宝善桥、拱宸桥等,皆由其呼吁并出资后才得以一一修葺解危。尽管他家境日渐清贫,而家藏书籍未曾失少一页。丁丙晚年常以“书库抱残生”自慰。光绪二十五年初春,丁丙因患脾泄之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丁丙去世后,其子丁立中因经商失利,竟将家传藏书抵资于江南图书馆(江苏省图书馆前身),嘉惠堂从此书去楼空。然而丁丙“家守清贫书不贫”的精神犹存,深为后人所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