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文史动态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特别关注
 
“径中径又径”——读《径山志…
熟悉的陌生人
梅花竹里一舸归——廖可斌教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文史动态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15)
来源: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0-07-20

1

上古中国的语词、知识和思想

 1.webp.jpg

作者 叶晓锋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0-5

页数 146

定价 48.00

内容简介

本书所说的“上古中国”是指汉代以前的中国,在研究方法上充分利用历史音韵比较法和语音演变类型学方法,从古代中国周边语言(如阿尔泰语、梵文、波斯语、藏缅语、南亚语、南岛语)与文化来反观古代中国文明中重要的概念、语词以及意象的语源。充分利用现有各语言材料以及音变类型学追溯“凤凰”、“孔雀”、“日”和“金日磾”的读音、“弱水”、“陛下”的语源,也探寻上古中国楚语与南亚语的关联,这是之前的研究所未曾措意的。力图从“四夷”语言来呈现“古代中国”的多维性质和立体感。

 

作者简介

叶晓锋,复旦博士,温州大学中文系讲师。学术兴趣主要是语言类型学、上古汉语、汉语方言以及民族语言,先后在《东方语言学》、《民族语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篇。

 

 

2

画外之意

 2.webp.jpg

作者 邢义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出版年 2020-6

页数 500

定价 98.00

内容简介

孔子见老子和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师是两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在文献中流传不绝,也留存在汉墓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本书旨在结合文献与图像,通过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窥汉儒和地方官员的内心世界。下编“画像石过眼录”,详细记述了作者近三十年对此类画像的田野考察经过,并特意多附同一画像的多种资料图片,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细节和线索。

 

作者简介

邢义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院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曾出版《秦汉史论稿》《西洋古代史参考资料》《古罗马的荣光》《天下一家》《治国安邦》《地不爱宝》《画为心声》《立体的历史》《今尘集》等。

 

 

3

为政

 3.webp.jpg

作者 梁治平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

出版年 2020-6

定价 42.00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为政思想不但表现于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等方面,更涵括经济、社会、伦理、教育及宗教诸议题,其意旨精微,内容宏富,源远而流长。本书择取“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五种观念,由语词演变、观念结构、意义系统及制度形态诸方面入手,探究其含义,追溯其源流,揭示其古今之变,期以展现古代中国人的致治理念与实践,同时为今人认识传统和再思中国提供更多可能。

 

作者简介

梁治平,研究多围绕法律史、法律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的法律与社会展开。著有《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1991)、《法辨》(1992)、《法律的文化解释》(1994)、《清代习惯法》(1996)、《礼教与法律:法律移植时代的文化冲突》(2013)等,并有两卷本自选集:《法律史的视界》(2013)和《法律何为》(2013)。

 

 

4

第一堂课

 4.webp.jpg

作者 巫鸿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副标题 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出版年 2020-5

定价 98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

 

作者简介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5

明代保甲制研究

 5.webp.jpg

作者 薛理禹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2

页数 176

定价 56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研究明代保甲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明代中叶,黄册载籍日渐失实,官府对于户口的实际控制每况愈下,加之明初建立的卫所系统趋于瓦解,面对纷至沓来的内乱外扰,官府往往疏于防范,疲于应对。嘉靖之前已有不少地方官员尝试推行保甲法以加强户口管理,查举不法行为。嘉靖年间,在地方官员的大力推动下,保甲制大范围兴起并逐步完善。隆庆、万历年间,保甲制在全国南北各地进一步施行,尤其是沿海沿边地区因形势需要,推行范围广,执行力度大,相关条款具体细致。保甲制于打击盗匪、维护治安乃至防灾救灾方面均具有一定功效,但其立法与执行各环节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往往因官吏敷衍、胥役营私和民众消极抵制而深受影响,有名无实,甚至沦为扰民恶法。终明一代,保甲制基本上系地方官员应对治安形势的权宜之计,兴废无常,朝廷并未着手建立适用全国划一推行的保甲法。清廷入关后承继明代保甲制,多次下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保甲制在全国范围方显常态化。

 

作者简介

薛理禹,男,1983年生,上海市人。复旦大学法学学士,历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海洋文明研究》执行主编、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人口史、海洋史、社会经济史研究。

 

 

6

道光朝文人戏研究

 6.webp.jpg

作者袁睿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

社出版时间202005

定价:68

内容简介

《道光朝文人戏研究》分为上下两编,每编各四章。上编“综论”从背景、题材、风格、文体四个方面对道光朝文人戏进行整体考察。下编“个案研究”选取六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分为四组进行考察。这些作者既有名家,亦有不见经传者。

 

作者简介

袁睿,女,黑龙江伊春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古典戏曲研究。在《文学遗产》《浙江学刊》《宁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7

道公学私

 7.webp.jpg

作者 章益国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章学诚思想研究

出版年 2020-5

页数 496

定价 88

内容简介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家中少数几个有着鲜明理论自觉意识的人物之一,在后人的追认中被视为乾嘉时代学术界的人物,是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之一。本书在中西史学思想比较的视眼下,把传统史学理论放在传统文化整体思想背景下与传统哲学艺文论参验研究,对章学诚思想中的核心观念如“史意”、“六经皆史”、“圆神方智”、“通”、“史德”、“浙东学派”等均作了重新解释,据此颠覆了自近代“整理国故”时期以来奠定的学界一般认识中的“常规的章学诚形象”,重建了一百多年来章学诚诠释的基本骨架,进而展示传统史学理论中未被前人充分注意的一个侧面,在传统史学的语境下探讨了历史认知的默会纬度、史家的主体性、历史学的艺术性、历史学界的共识形成、史学思想的结构和比喻等史学理论的前沿问题。

 

作者简介

章益国,1975年出生于浙江缙云,200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得史学博士学位,师从盛邦和教授。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曾在《学术月刊》《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等处发表《史与诗》《章学诚“史德”说新解》《论章学诚的“史意”说》《隐喻型的戴震和转喻型的章学诚》《中国传统史学批评中的默会知识观》《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日本亚洲观的近代转换》等论文三十余篇。

 

 

8

贸易与移民

 8.webp.jpg

作者 黄素芳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清代中国人移民泰国历史研究

出版年 2020-5

定价 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代中泰贸易背景下中国人移民泰国的历史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清代中泰两国政府的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人移民泰国的影响、清代中泰两国的贸易关系及其对移民活动的影响、清代中泰贸易带动中国人移民泰国的历史阶段及特点、清代中泰两国政府的华人政策及泰国华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阐述了清代中国人移民泰国的主要特征是贸易与移民的互动,华人所参与的泰国对外贸易对泰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频繁的贸易与持续不断的移民又促进了中泰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作者简介

黄素芳,女,毕业于厦门大学,师从东南亚史专家庄国土。现于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曾发表《明代东南沿海闽粤人移民泰国的历史考察》《暹罗华人秘密会社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鸦片战争前清朝的泰国华人政策研究(1644-1840)》《吞武里王朝时期的泰国华人社会及其特点》等相关领域论文数篇。

 

 

9

17-18世纪朝鲜士人眼中的清朝

9.webp.jpg 

作者 桂涛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

定价 48.00

内容简介

17世纪中叶发生的明清交替,于中国固然是政治上的重大变动,于东亚同样有着深远影响。周边国家如何认识清朝入主及其何以维持长期统治是本书的关注点所在。朝鲜王国对明朝怀有深厚情感,又以自身儒家化程度自傲,自然对清朝心存鄙夷。在清朝入主中原初期,朝鲜以“胡无百年之运”的历史认识维持其固有观念。随着交往深入,朝鲜对清朝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可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朝鲜却固守陈见。这背后固然存在忠明的情感因素,但是,朝鲜朱子学的世界观及其“主静”的思维方式,更是导致朝鲜无法认同清朝、不承认清朝正统性的根源所在。本书着重考察朝鲜士人观察清朝的方式及其背后的思想基础,力图沟通思想、情感与政治的相互关联。

 

作者简介

桂涛,201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师。研究领域包括明清政治思想史、东亚史,目前关注17世纪以降东亚国际秩序变迁、18世纪社会变迁与王朝治理等问题。已发表《以“甲申”为原点的明清之际——清初河南、河北士人与江南士人对清朝的认识差异》《“元初一清初”的历史想象与清初北方士人对清朝入主的认识——以孙奇逢为中心的考察》《“祛文务质”:18世纪文质视野下朝鲜本国观与清朝观的转变》等学术论文多篇。

 

 

10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

 10.webp.jpg

作者张瑞德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006

副标题:政治层面的分析

定价:48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是台湾学者张瑞德早年的著作,曾由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出版,列入该所专刊(第63号)。本书分为五章,由政治环境入手,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探讨1876年至1937年间铁路事业的组织运作、人事管理等相关问题。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国铁路史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一文。

 

作者简介

张瑞德,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兼副所长、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所、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特聘研究员(20182019),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主要著作包括专书:《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无声的要角:蒋介石的侍从室与战时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体例》(合著)及论文集《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近代中国的个人、社会与国家》(出版中)。目前进行中的专书为《军人治国:蒋介石人才库的建立与运用》(与冯启宏合著)。

 

 

11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执政

13.webp.jpg 

作者宋丽萍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

定价:98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印度人民党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运用分析叙述这一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借鉴现代政治理论的相关内容,重点分析了印度人民党的政治哲学思想、印度社会变迁、教派主义鼓动、选举战略和执政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印度人民党从崛起到执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教派主义和实用主义两手交替使用是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政治生态环境则是其崛起的助推器。种族主义—教派主义—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印度人民党的适应与调节能力。

 

作者简介

宋丽萍,女,1973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一直从事印度政治史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发表《印度独立以来历史教科书问题与教、俗之争》等论文多篇。

 

 

12

群众与权力

 12.webp.jpg

作者 [] 埃利亚斯·卡内蒂

出版社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冯文光

出版年 2020-6

页数 720

定价 89.00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指令”和“蛰刺”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指令”对人的伤害(即“蛰刺”)。追溯指令最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作者简介

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19051994),英国籍德语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在文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均取得重要成就。卡内蒂1905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911年随家人移居英国曼彻斯特,1913年因父亲去世,随母迁至维也纳。1921年前往法兰克福读高中,1924年回到维也纳学习化学,其间常去奥地利作家卡尔·克劳斯的课堂听课,对他后来写作有着重大影响。1938年纳粹侵占奥地利,卡内蒂迁居伦敦,并于1952年获得英国国籍。  卡内蒂终生将德语作为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小说《迷惘》(1935),政论《群众与权力》(1960),戏剧《虚荣的喜剧》(1950)、《婚礼》(1964),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1977)、《耳中火炬》(1980)、《眼睛游戏》(1986),笔记《人的疆域》(1973)、《钟表的秘密心脏》(1987)、《苍蝇的痛苦》(1992)等。1981年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3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中的单身妇女研究

13.webp (1).jpg 

作者曾亚英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

定价:85

 

内容简介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中的单身妇女研究》一书以婚姻状态作为妇女史研究中的一种分析范畴,以当今学术界关注较少的一类妇女群体——单身妇女为考察对象,切合了国际妇女史研究的学术实际,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论著,其问题的提出、材料的使用和理论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新意,从严谨的分析中引出有意义的结论,为现实问题思考提供历史的参照系,可以弥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作者简介

曾亚英,女,1981年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博士。现任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副教授,致力于英国妇女史的研究。先后在《史学月刊》、《妇女研究论丛》、《历史教学问题》等期刊上发表文章10余篇,并出版专著《18-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犯罪妇女研究》。是妇女史领域崭露头角的一名新秀。

 

 

14

大西洋移民1607-1860

 14.webp.jpg

作者 []马库斯·李·汉森

出版社 华文全球史|华文出版社

译者 陈晞

出版年 2020-5

定价 96.00

内容简介

《大西洋移民:16071860》是著名移民史专家马库斯·李·汉森教授的主要作品之一,获得1941年的普利策历史奖。与大多数移民史专家不同,马库斯·李·汉森教授站在欧洲而非美国的立场研究移民问题:农耕形式和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工业的兴起、自然灾害、政治压迫、宗教歧视及移民机构的强制政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如何导致移民潮形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移民潮的形成提供了哪些可能?为了设计航行路线,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宁愿倾尽所有?美国作为人们向往的乐土,为何会出现移民低潮?为什么美国政府时而积极推动时而有意阻碍移民进程?总之,本书以史诗般的风格再现了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平民移民美国的波澜壮阔历史。

 

作者简介

马库斯·李·汉森(Marcus Lee Hansen18921938),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学教授,美国移民史研究的先驱,挪威裔美国历史协会编辑委员会成员,1941年美国普利策历史奖得主,在美国移民史和欧洲移民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论文《第三代移民问题》中,他首次提出“第三代移民兴趣准则”即“儿子想忘却的正是孙子想铭记的”。移民第二代往往拒绝移民第一代的宗教信仰,以此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在移民第三代身上,这些宗教信仰又复兴了,但仅限于种族身份。这就是著名的“汉森法则”。

 

 

15

Xiong Shili's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and Function, 1920-1937

 15.webp.jpg

作者 桑雨

出版社 Brill

出版年 2020-6

页数 260

定价 $159.00

内容简介

Xiong Shili 熊十力(1885-1968)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philosoph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 founding figure of the modern New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At the core of his metaphysics is one of the key conceptual polarit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Reality ( ti ) and Function ( yong ). Xiong Shilis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and Function, 1920-1937 presents a detailed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Xiong Shilis conception of Reality and Function between 1920 and 1937. While scholars have tended to focus on Xiong’s mature ti-yong philosophical system, which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1930s, this study explains how that system was gradually formed, provid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Xiong’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later periods.

 

作者简介

SANG Yu, Ph.D. (2019) in Chinese Studie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and a visiting scholar in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t the ANU.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Chinese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Buddhism and New Confucianism, and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阎步克:“同学们,这是我在北大的最后一堂课” 2024-12-27
重磅图录「王陵秘色」|吴越国王钱镠墓盗掘追回稀世瓷器首次高清出版 2024-12-27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特约研究员)作品成果展开幕 2024-12-26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轶事》,聊聊湘湖明朝那些事儿 2024-12-16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城市文化精神学术研讨会 2024-12-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