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昌硕,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孝丰章吴村(现属安吉)人。他生于书香门弟,曾祖芳南是国子监主;祖父渊,是安吉古桃书院院长;父亲吴辛甲,是清咸丰辛亥科举人,虽分取知县,但避而不仕,以耕读终其生,诗词、书画、篆刻等方面均有造诣,使吴昌硕自幼受到熏陶。吴渊、吴辛甲等家族成员,有见载于《孝丰县志》,都是科举功名之人。吴昌硕的前半生十分坎坷,为避战乱,外出觅生。同治三年(1864)战乱平定后,回到家乡,与父相依为命,过着耕读的生活。这时,他努力学习诗文、书法和印章,第二年赴考,中秀才,随父迁居安吉,所居曰芜园。1872年,离乡到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曾两度到杭州的诂经精舍,从名儒俞曲园学习。吴昌硕的原配夫人章氏,在战乱中丧生。二十九岁时,与吴兴菱湖人施酒成亲,共育三男一女,长子吴育,十六岁夭亡,次子吴涵、三子吴迈,都能继承家学,后都为西泠印社社员。岳父施绶家藏书很多,吴昌硕与夫人住在岳家。为了生计,吴昌硕曾在湖州望族颜文采、陆心源两家帮事。这两家丰富的收藏以及和学士交往,使他得益极多。 光绪二十二年(1896),曾一度出任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仅一月即辞去,从此专心于金石书画创作。1904年夏,与篆刻家叶品三、丁辅之等发起创立“西泠印社”;1913年,被推任该社第一任社长。同年,正式迁居上海,和名家任伯年、任阜长、虚谷、高邕、张子样、杨岘、吴谷祥、蒲华、胡公寿等交往很深,艺事日臻成熟,以至扬名天下。 吴昌硕是近代印、书、画、诗全能的艺术大师。据自述:人说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他的刻学浙、皖派,由于精通书法和绘画,反映在印章上的字法自然精妙,章法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并以“钝刀硬入”表现出天然的古趣。吴昌硕的书法擅长石鼓文,以气势取胜,郁勃飞动,大气磅礴;他的隶书汇合诸碑,参以己意,境界超脱,笔力雄浑;楷、行书,从颜鲁公、王铎入手,兼米芾、黄山谷,结字左低右高,中宫收紧,四肢辐射,纯任自然。他三十岁方始学画,吸取朱耷、徐渭、石涛、李蝉、赵之诸家之长,并受任伯年影响,兼以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苍劲浑厚创立新貌。作画以梅、竹、菊、荷、水仙、兰花、牡丹等花卉及蔬果为主,山水、人物则偶而为之。对用笔、用墨、用色和题款、钤印等的轻重疏密,尤能匠心独运,与画面密切配合,饶有韵致。齐白石对吴昌硕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将其置于朱耷、徐渭之列。他的艺术风尚,在国内外影响甚大,并重视对青年的培养,著名画家潘天寿、刘海粟等均曾受过他的鼓励和指导。吴昌硕并善诗,写有不少篇。1927年11月29日病逝于上海,墓葬于今杭州市余杭区风景胜地超山。著作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