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禧三年(1207)九月,天凉好个秋。 已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辛弃疾,又一次盼来了朝廷的起用“通知书”。 此时的朝廷因议和不成,企图再次用兵,于是决定重新起用一批主战派人士,辛弃疾即在起用之列。朝廷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九月初十,卧床多日的辛弃疾奄奄一息,却突然大呼:“杀贼!杀贼!”呼喊声一落,一代词坛飞将也就此陨落,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多,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许多年后,人们依旧传唱着这曲壮志凌云却又带着些许惆怅的豪放之词。而1207年那一个秋日里的高声呼喊,也似乎依旧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闻之动容。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的一生,是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一生。 辛弃疾出生于绍兴十年(1140),那时大宋的北方领土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包括他的出生地济南。少年时代,他便在祖父谆谆教导之下知晓了国家大义,深为国祚不宁、国土流失而耻。其祖父常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让他懂得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树立他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壮志。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但随后不久,金军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仓皇向北撤退。中原地区的豪杰趁机招兵买马,纷纷起兵抗金。济南农民耿京即趁此领头组建了一支声势浩荡的队伍。为了响应耿京的义举,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拉起了千余人的队伍投奔耿京。 绍兴三十二年(1162),耿京命辛弃疾奉表归宋,正在建康慰劳军队的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高兴地接受了奉表,封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封耿京为天平节度使,召他南归。完成了奉表归宋任务,辛弃疾立即返回准备向耿京复命,还在半途中,却听到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 这一噩耗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辛弃疾义愤填膺,立即召集五十多人组成敢死队,乘夜冲入几万人的叛军大营,要擒杀叛徒。当时张安国正与金国将领对酌酣饮,顿时就被突然闯入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辛弃疾二话不说,连夜将其押回临安,交给朝廷处决,斩杀于市。 这一传奇之战,令辛弃疾名重一时。天下儒士无不被其震撼,就连宋高宗召见他时,也不禁被他的气魄所感动,“一见三叹息”。 传奇还在延续。十七年后,辛弃疾又创造了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的传奇。 这一传奇源于淳熙六年(1179)。是年春,辛弃疾风尘仆仆奉调来湘,担任湖南转运判官。同年秋,又改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来潭州之前,湖南湖北一带并不消停,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于是,他上书朝廷,分析时弊,建议创建一支新的有战斗力的地方部队,来维护地方的平安。建议获得批准后,辛弃疾踌踏满志、热情饱满,立即投入到这支地方部队的创建工作中,并给这支部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飞虎军。 众人齐心之下,飞虎军营栅在短短一个月之后就建成了。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立即开始了严格的训练。辛弃疾亲自坐镇,督同操习,严申军纪,扰民者轻则罚,重则格杀勿论。不多久,飞虎军即成为当时沿江各地方军队中的一支精锐队伍,连金人也称之为“虎儿军”,对其敬而远之,不敢轻易来犯。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少年得志,到了中年却屡受谗劾,飞虎军的传奇可以说是他中年开端少有的一场“好梦”。在宦海沉浮的起起落落中,辛弃疾渐感心力交瘁,无奈之下生出闲居之愿。 淳熙七年(1180),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今江西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次年春,辛弃疾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将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到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而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便回到上饶,开始了他的闲居生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闲居,其间有六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带湖、瓢泉,可以说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他只能在南宋的时代巨浪中以赤子之心漂泊着,在暗暗长夜中用精神的孤灯泅渡。 晚年的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奔赴疆场,为国尽忠。英雄情结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烧,让他不能自已。既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好将手中的利剑换成了毫笔,却由此造就了一曲曲激情豪迈的词,丰富了南宋甚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内涵。 回忆、现实、理想交织在一起,使得辛弃疾的词中自然而然带有一种深沉的苦痛。孕育这种苦痛的,正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他那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并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诗词去勾勒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寄托自己久久未酬的壮志,来满足一个折翅的英雄对驰骋沙场的浪漫想象。 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冑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他精神为之一振。次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又被任命为镇江知府,获赐金带。”但这终究只是一场幻梦,北上抗金的机遇辛弃疾依然没有盼来。 就在知镇江府时,他曾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终究没有盼来那个为国驰骋沙场的辉煌时刻。 1207年的“杀贼!杀贼!”之呼,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上的那一刻,却又无时无刻不以其悲怆豪迈的声调震撼着世人,感动着我们。词坛飞将辛弃疾,遍历了人生中的得志与失意、冷暖与沧桑,但他那一心报国的壮志,却从一而终,未曾磨灭。这是南宋文人的风骨,这是南宋兵将的惆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