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1254—1324),是中世纪西欧著名旅行家,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业世家。至元十二年(1275),青年马可·波罗随其父亲、叔叔到达元朝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谒见元世祖忽必烈,深受宠信,留在中国达17年之久。他曾多次外出完成元世祖所交代的工作。到过许多地方,如扬州、杭州、泉州等地。在今浙江省境内,他经过的地方有杭州、湖州、嘉兴、金华、衢州、丽水等地。 杭州府及西湖地图(引自《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之书——关于东方诸国与胜迹》)
据近人考证,马可·波罗曾三次到过杭州:第一次是至元二十四年(1287)前,他奉命巡检江浙行省岁课,来到杭州。第二次是至元二十六年(1289),他奉命出使印度。从当时中国到印度的交通线看,杭州是必经之路。第三次是至元二十八年(1291),他护送元朝阔阔真公主下嫁伊利汗国,从大都(今北京)出发,沿京杭大运河南下,从江苏进入浙江,经过湖州、嘉兴到达杭州。再从杭州出发,经江西进入福建泉州出海。他对所经过的浙江各地的风土人情、工商贸易、宗教信仰等做了记录,为我们留下了元代浙江的宝贵史料。 印象:那是世界上最美丽与华贵的城市 马可·波罗从苏州经湖州、嘉兴到了杭州,沿途经过了不少人口众多、经济富裕的城镇,“居民们丰衣足食”。从吴州(疑是湖州的译音)出发,走了三天,至第三日晚上到达杭州。他说:“到达了雄伟富丽的京师(杭州)城,这个名称就是‘天城’的意思。这座城的庄严与秀丽,的确是世界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城内处处景色秀丽,让人疑为人间天堂。”“按照通常的估计,这座城方圆约有100英里。它的街道与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马可·波罗说:“这座城市位于一个清澈澄明的淡水湖与一条大河之间。湖水经由大小运河引导,流入全城各处。”又说:“城内除了陆上交通外,还有各种水上通道,可以到达城市各处。” 位于西湖湖滨的马可·波罗塑像 这种描述,与宋元之际的笔记称杭州为“左江(钱塘江)右湖(西湖)”情况是相符合的。“该城的豪华富丽,种种事实实在是非常值得描绘与介绍的,这是因为无可置疑,那是世界上最美丽与华贵的城市。” 在十二、十三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人口也不多,一般仅数万人,超过十万人口的极为罕见。而杭州,人口近一百万,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城市,又经过南宋一百多年的城市建设,无疑是世界最华贵的城市,这种描述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街路与桥:宽阔、干净,达到相当高的科技水平 马可·波罗对杭州街道显然是十分赞赏的。他说:“街道都很宽阔。城中的街道均是由石板与砖块铺成的,可以骑马与旅行,非常方便。”“旅客行走各处,不会被污泥弄脏双脚。”并说大街的两边“有拱形的阴沟,以便将雨水泄入邻近的运河之中,所以街道保持得十分干净”。他又说,城中有条大道,“从城的一端直达另一端。这条街的两侧有许多宏大的住宅,并配有花园”。这里描述的大街可能是贯穿杭城南北约十里之长的御街,当时叫作“天街”。它从皇宫的北大门和宁门(今凤山门附近)开始,北至武林门前中正桥,约4500米长,由数万巨石板铺成,宽敞豁达,是南宋朝廷的象征性道路建筑,是专供皇帝通行的御道。这条大路即今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与中山北路。 他说,这条大街的宽度是40步。而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一《御道》载,这条天街“跸道平坦,走毅结轸,若流水行地上,经涂九轨。”《马可·波罗游记》(下称《游记》)中的描述与地方史志的记录大致相仿。他在《游记》中记录了杭州的街道都是“用石头与砖块铺成的。城内大街用石头与砖块铺砌。每一边十步宽,中间铺着沙子,并建有拱形的阴沟,以便将雨水泄入邻近的运河之中,所以街道保持得十分干净”。这些记录可以说明,当时杭州的道路建筑已注意到排水,且达到相当高的科技水平。这在道路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杭州桥梁,他说:“城中各种大小桥粱的数目达一万二千座。”在大运河上,“用来连接各大街道的桥梁都建得很高,建筑精巧,竖着桅杆的船可以在桥拱下顺利通过。同时,连马都可以在桥上畅通无阻,而且桥顶到街道的斜坡造得十分合适。”“如果没有那么多桥梁,就无法构成各处纵横交错水陆的十字路。”据史书记载,南宋末年杭城内外大小桥梁约有300~400座,有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多种形式,但以拱桥为多。桥拱很高,便于大小船只的通行,《游记》中的描述是符合实际的。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