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64270
出版时间:2020-07-01 页数:391
宁雯,女,1988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学,曾发表论文《苏轼自然观照中的自我体认与文学书写》等。
“苏轼的自我认识”是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考察角度,却可能为深化苏轼研究提供一种不同于单纯客位评判的新思路。 《苏轼的自我认识与文学书写》通过文本细读,梳理整合苏轼文学书写中关于自我的信息,包括其笔下大量出现的自称、自喻、自嘲、自许等现象,以及苏轼在仕宦体验、社会关系、自然观照中的自我体认,从多个侧面呈现了苏轼自我审视下的个体形象与人生状态。 《苏轼的自我认识与文学书写》借助苏轼反观自我的视角,努力拼合其“冷暖自知”的人生痕迹,较为深入细致地揭示了苏轼的精神面貌与生命体验。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一)有关苏轼自我表达、自我形象及主体意识的研究 (二)有关苏轼仕宦观念的研究 (三)有关苏轼“归”之心态的研究 (四)有关苏轼衰病问题的研究 (五)有关苏轼社会关系的研究 (六)有关苏轼自然观念的研究 (七)有关苏轼时空观念的研究 (八)有关苏轼思想来源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自我凸显 第一节 自称:标志“自我”作为“发声点”及被观照对象 一 第二人称:“发声点”与自我剖析的标志 二 第三人称:客位审视中的自我 第二节 自喻:个体特质与人生状态的婉曲揭示 一 自我个体之喻 二 自我人生之喻 第三节 自嘲与自许:自我评价的姿态 一 自嘲:举重若轻的体验传达 二 自许:自我评价的高昂姿态
第二章 苏轼仕宦生涯中的自主选择与书写 第一节 功成身退:自主的人生设计 一 “功成身退”的价值追求 二 “功成”与“身退”的两难 第二节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言行之间的罅隙 一 言论中的“疏离者” 二 行动中的“参与者” 第三节 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 逐臣身份的自觉与对朝政民生的关怀 二 职位与责任分离的观念 三 “功名如幻”:剥离仕宦的形式 第四节 自言衰病与仕宦心态 一 悴杭时期的自言衰病与政见表达 二 元祜时期的自言衰病与归隐之愿 第五节 “逆人”与“逆己”:不可违逆的本心
第三章 “阅世走人间”:苏轼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认知 第一节 “情累”的担负者:亲情中的自我 一 苏轼笔下的亲情书写 二 “扫叶”与“除草”:扫除“情累” 第二节 友朋交游中的心理体验 第三节 “取疾于人”:同僚关系中的自我因素与反思 一 “不喜应接人事” 二 “取疾于人”:同僚私交中的失当之举 三 “性刚”:自知与反思 四 私交语境中同僚关系的调整:以王安石与章悖为例 第四节 “混迹”民间:有意识地追求平凡 一 “混迹”民间 二 民间生活的美感 三 “脱冠还作扶犁叟”:本质的复归 第五节 “我与世疏宜独往”:自我与“世”之关系的判断 一 具有负面意义的“世” 二 自我与“世”的对立 三 自处之道
第四章 “观身卧云岭”:苏轼自然观照中的自我 第一节 水与月:走出永恒映衬下的渺小自我 一 东去与西流 二 月满江不湍:反照心境 三 水与月的恒常之性:持守与陪伴 四 共适 第二节 与自然物为伴 一 自然物的善意 二 诉说与独白:与自然物交流的认真态度 三 自愧不如:受教于自然物 第三节 回望与悬想 一 回望:记忆节点之间的情感层累与人事变迁 二 悬想:未来之事中的乐趣与慰藉 三 回望与悬想的叠加 第四节 “造物虽驶如吾何”:生命主体的价值
第五章 苏轼个人体验与自我思考的生成 第一节 “海北天南总是归”:关于“归处”的自我调适 一 故乡与他乡:交织并存的明确归处 二 田园、山林、江湖:笼统的归隐之所 三 无何有之乡:内心葆有的终极归宿 第二节 回望、悬想与“人生如梦” 一 醒时看梦:回望的作用 二 如在梦中:现状与过往的对比 三 何曾梦觉:关于人生的整体认知 第三节 “至乐”追求向现实世界的归依 一 箪食瓢饮之乐 二 乐莫乐于还故乡 三 身无病而心无忧 第四节 思想从现实体验中的抽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索引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