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画谱作者是杭州人,他是个怎样的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怎样兴盛?晚清时海宁地区的水利和市场怎样?明清时杭州织造是怎样的? 11月14日上午,由杭州市政协主办,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杭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杭州文史研究会、杭州市文史研究馆承办的2020年杭州文史论坛,在西子湖畔召开。杭州市政协主席潘家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主席叶鉴铭参加。 杭州市政协主席潘家玮致辞
本届论坛主题为“15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与转型”。 历史上,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进入15世纪以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互动更为频繁,为当今一体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次论坛聚焦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为杭州更好融入长三角提供多视角的历史借鉴。 来自北大、人大、浙大、复旦、南大、南开、华师大等高等院校,以及故宫博物院、上海市社科院、浙江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省内地市政协和杭州各区、县(市)政协的文史工作者共百余位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共同探讨历史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互动与社会变迁。 会议期间,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何孝荣教授代表与会学者发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研究馆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邹振环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 专家学者们围绕“15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区域互动与社会变迁”“15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其他”“走向近代: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 我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画谱出自钱塘民间画师之手 在论坛中,复旦大学教授邹振环提交了《杭州民间画师聂璜及其〈海错图〉》。2014年故宫出版社出版了清代聂璜的《海错图》。这是清宫所藏的动物画谱里,唯一出自民间画师之手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海洋生物的博物学画谱。 聂璜是清康熙年间的杭州人,史上记载很少,足迹遍布广西、福建、天津等沿海地区,与赴日经商的商人交流,对海洋生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描绘。书中文字除对生物产地、习性、外貌特征、烹饪方式的记述,还有很多东南沿海一带的坊间传说与民间故事。雍正四年(1726),《海错图》由副总管太监苏培盛将其交入宫廷,后来乾隆皇帝非常喜爱,收入《石渠宝笈续编》。 邹教授提到,聂璜对海外学者的汉文著作也很留意,如泰西的《西洋怪鱼图》、艾儒略的《职方外纪》《西方答问》等。作为民间知识分子对海洋文化的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案例。 明清杭州官营织造领跑长三角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余清良提交的《明清时期杭州官营织造研究》,探讨了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浙丝织手工业。 明代杭州有织造府和织染局两个官营丝织生产机构。织染局北局俗成红门局,今天地名仍然沿用。由于织染局坐落的缘故,其四周市场繁荣,每日聚集的工匠众多,所以今涌金门附近地方被称之为“闹市口”。 “织造”全称为“督理苏杭等处织造”,主要职责是“掌造作缣帛纱縠之事,用异其物,品异其式,月有要,岁有会,检其不法者”。级别不高,但由于一般都是钦差,所以又称之为“钦差督理苏杭等处织造”。在地方上,地位与江、浙两省督抚并列。文章论述了杭州织 杭州文史论坛已经走过了10年,从2010年到2020年,杭州文史论坛作为杭州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把杭州发展放在长三角一体化,放在全国大局和面向全球的坐标系中。 何孝荣教授表示,这次杭州市政协举办2020年杭州文史论坛暨“15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与转型”学术研讨会,既是深化杭州文史研究、江南史研究的又一举措,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促进文化融合的积极实践,同时为我们各位学者提供了交流和切磋的学术平台。 学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