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振忠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3 页数: 285 定价: 68 装帧: 精装 丛书: 论衡 ISBN: 9787208168978 江南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风范与开拓创新意识,为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深远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关明清时代江南社会的文化现象,二是对域外世界的状摩与追寻。 “黄山白岳”是指皖南的徽州,也是作者三十多年来长期关注的区域,本书首先勾勒出晚明人文地理书写的复兴轨迹,并聚焦于皖浙边缘山区的社会建构,追寻历史劫难之流传,发掘年湮代远的相关记忆,聆听黄山钟鸣的世纪回响,关注波流披靡之中的苦乐异景,剖析“徽州朝奉”在江南诸多传奇之递嬗演化…… 在明清时代,徽商自新安江东下,几经辗转进入长江三角洲,从那里开始,逐渐汇入浩瀚的东海,驰骋于东亚世界,三十多年来作者的研究,也是以“徽学”为起点,逐渐延伸至域外文献与东亚海域史的研究。 远引旁搜,质疑求是,既有近观细思,又有遥瞻远眺,既要遥望域外世界,瞻顾内外,还应追溯流寻源,较近距离地细致考察江南那一域旷野沃壤。 王振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委理事。主要从事历史地理、明清以来中国史、社会史、徽学及域外文献研究。著有《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乡土中国•徽州》《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至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等。 自序 松窗长昼忆平生 且拥图书称富叟 吴景超的学术与人生 徽州朝奉来取宝 纸皂代差 风雨沧桑屯溪桥 历史劫难的流传与记忆 边缘山区的社会建构 黄山钟鸣的百年回响 信有人间翰墨香 叶名琛的家世与交游 门簿:官场文化与拜年习俗 哈佛大学收藏的晚清老照片 遥瞻日出乡 长天远水琼浦月 琉球馆
前言/序自1996年起,我先后出版过《斜晖脉脉水悠悠》《日出而作》和《山里山外》三部随笔文集。其中的第二部,主要文章源自1998年以后在《读书》月刊上开设的“日出而作”专栏,再加上同时期发表于《万象》《寻根》等杂志上的学术随笔。 此次结集的小书,取名为“从黄山白岳到东亚海域”。诚如副标题所示,其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有关明清时代江南社会的文化现象,二是对域外世界的状摹与追寻。“黄山白岳”是指皖南的徽州,这是我最近三十多年长期关注的区域之一。在这部小书中,我首先勾勒出晚明人文地理书写的复兴轨迹,并聚焦于皖浙边缘山区的社会建构,追寻历史劫难之流传,发掘年湮代远的相关记忆,聆听黄山钟鸣的世纪回响,关注波流披靡之中的苦乐异景,剖析“徽州朝奉”在江南诸多传奇之递嬗演化,感叹晚近庚子洪灾中的风雨沧桑……在明清时代,无数徽人志欲经商,远谋财利,他们自新安江东下,风帆快利,几经辗转进入长江三角洲。从那里开始,逐渐汇入浩瀚的东海,驰骋于东亚世界。而三十多年来我个人的学术研究,也是以“徽学”为起点,逐渐延伸至域外文献与东亚海域史的研究。1997年,作为复旦大学派遣的校际交流学者,我首度赴日本访问。刚到日本后不久,所在大学就组织前往冲绳观光,那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一次旅行——昔日琉球国的风俗民情,以及与福建沿海的密切关系,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本的将近一年间,除了冲绳之外,我还曾孤身一人前往山水佳胜的长崎旅行,独自漫步于崎阳的街衢巷陌。其时,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却时时生发出似曾相识之感。与冲绳类似,作为日本江户时代的“锁国之窗”,长崎在不少方面也与中国情深一脉,念切同源,尤其是与福建沿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交流。“海水连琼浦,遥瞻日出乡”,本书中的《长天远水琼浦月》等文,皆立足于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本位,从远处眺望历史上中日之间的频繁交往。长崎唐馆内的交易(【日】大庭修:《长崎唐馆图集成》)收入本书中有关东亚海域史的小文,实际上大多与此前出版的《袖中东海一编开:域外文献与清代社会史研究论稿》有关。在那部书中,我整理了庋藏于日本的唐通事文献三种,也重点探讨过琉球官话课本,这是以往国内历史学者甚少涉及的领域。在此基础上,2016年5月,我应邀赴日本参加“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其间提交的论文,对琉球官话课本又做了进一步的新探讨。本书中的《琉球馆》一文,就与自己历年来对此一“海上津梁”之关注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我较早利用了2001年出版的《燕行录全集》,并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系统收集过馆藏的朝鲜文献抄本,利用这些新史料,除了撰写学术论文之外,也还写过一些相关的随笔。这些随笔,皆基于个人较长时期的研究积累,藉以眺望岁远年深的过往历史,遥瞻汪洋浩博的东亚海域……在我看来,历史上的繁华废兴若山情水态,遥望千山竞秀,静听百鸟争鸣。吾辈远引旁搜,质疑求是,既需近观细思,又要遥瞻远眺。既要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瞻顾中外,还应当溯流寻源,聚焦于水云深处的黄山白岳,较近距离地细致考察江南的那一域旷野沃壤。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