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不支锅,屈不解担”,称赞洪钟办事明断,断狱之快连人们支锅烧饭的功夫也不用;屈锐断狱之速,人们挑担不必歇下来。洪钟为国治乱安邦作出巨大贡献,每到一地都政绩斐然,受到百姓的爱戴。
弘治六年,洪钟升任四川按察使。当时四川马湖地区是安姓势力范围。安姓自唐代一直统治四川马湖,土司知府安鳌自恃家族在本地的势力,扰乱地方,无故逮捕、杀害群众,兼并土地,无恶不作。当地明朝的州府官员因得其贿赂,置之不问,让这种现象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之久。洪钟受命上任,深感责任重大,一方面他不允许安姓势力违法乱纪,另一方面觉得不能贸然行动,以免打草惊蛇。洪钟商量对策、密报朝廷,得到皇帝的支持。之后,秘密调动兵力,部署警戒。表面上,洪钟探访安鳌,握手言欢,邀其赴宴,但在席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抓捕,送往京师审理,判处极刑,最终结束了马湖的土司统治,还予当地百姓幸福安定的生活。为了该地区长期稳定,洪钟在其后的一段时间还上谏朝廷,设立土司儒学,加强边区人民的礼仪教育,从思想层面彻底解决隐患。洪钟在任期间,吏治清明,为人刚正,下属官员都奉行约束。从洪钟身上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刚正无私,不畏强权的思想,更应该学习他身上忧国忧民,勤勉实干的优秀品质。
洪钟一生任职多处,每到一处都卓有成效,成绩斐然。在任顺天府(今北京及河北长城一带)巡抚时,他发现长城多处出现险情,况且城堡的设立也不够多,于时他便主持维修加固长城,自山海关至居庸关延亘千余里,增筑城堡两百七十多处,不仅巩固了北边国防,也成为明长城的功臣之一,被后人誉为“国之长城”。洪钟退居故里后,为庆丰收、祈社安,于每年端午节发起“龙舟胜会”,沿袭至今成为西溪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为改良农闲民风,便将兵器与日常生产、生活工具结合,创编“五常十八般武艺”,两项现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文化教育上,洪钟深受故里耕读文化影响,晚年归故里积极办学,发展教育。洪钟在西湖南岸涌金门之南建两峰书院,免费教授杭州贫困子弟读书习经,广传知识。洪钟自号“两峰居士”。书院兴办11年,惠泽一方子孙。
钱塘洪氏家族,是杭州城市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洪皓三子洪适洪遵洪迈,洪钟曾孙洪瞻祖及二十二世孙洪昇等等,整个洪代家族八百年生生不息,不断涌现大学士、大藏书家印书家、大文豪、大艺术家,这是以德治家诗书传礼的风尚所成,更是西溪“红色基因”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