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杭州文史研究会在海华满陇度假酒店召开杭州凤凰寺阿拉伯文、波斯文古碑释读考订评审会,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该领域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由杭州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包伟民主持,杭州文史研究会会长、九届市政协主席孙忠焕致欢迎辞,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光育讲话,杭州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宋传水、杭州文史研究会秘书长王利民,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吴国强,杭州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楼毅生、房友强、吴志坚,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郭万平,杭州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回秋娥,以及部分新闻媒体工作者与会。 杭州凤凰寺是我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寺中收藏的伊斯兰古碑,对研究杭州历史文化、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2008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伊朗学系学者亚历山大•摩尔顿和乔治•兰与杭州文史研究会展开合作,着手释读这些碑铭。2010年,这二位学者在参加杭州市政协主办的元代杭州研究论坛上,提交了部分研究成果。2011年,摩尔顿不幸因病逝世,但他已完成了将碑铭释成英文的大部分工作。此时,碑文复原、英译和注解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此后,杭州文史研究会延请伊朗德黑兰大学历史系碑铭学专家乌苏吉教授以及国内一流学者通力协作,对照摩尔顿英文原稿,并参校碑铭原文,初步完成碑铭的中译。为保证与提升杭州凤凰寺阿拉伯文、波斯文古碑释读考订书稿的准确性及学术水准,杭州文史研究会组织召开了本次评审会。 会上,杭州文史研究会会长、九届市政协主席孙忠焕致欢迎辞,阐述了这些古碑碑文释读的由来和意义。他说,元代杭州作为国际性大都市,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以及来自中西亚、欧洲、非洲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员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杭州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就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的。杭州凤凰寺所藏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古碑正是杭州曾经作为国际性都市的历史见证。杭州凤凰寺阿拉伯文、波斯文古碑释读的目的是通过对凤凰寺所藏阿拉伯文、波斯文古碑的释读,进一步研究伊斯兰教对杭州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绘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的情况,为杭州打造国际性大都市提供历史借鉴。 评审会上,杭州文史研究会副会长包伟民教授就研究成果背景情况作了说明,中央编译局翻译周思成对书稿的释读翻译作了具体说明,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党宝海介绍了书稿的基本情况。之后,与会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心得,就书稿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诚恳、切实的修改意见。如碑文中涉及《古兰经》、《圣训》的翻译应统一采用一种版本;碑文中包含阿拉伯文、波斯文、突厥文等多种文字,在英译、汉译时应注明每句所属的语种;应将译名的元代译法与现代译法制成对照表,以方便研究者查询参考等。 评审会学者认为,这些研究对杭州城市史,以及杭州乃至中国伊斯兰教史意义重大;它也将推进我们对中国13、14世纪“世界体系”的认识,对中国历史上多元一体民族和民族观念的体认,这些认识在今天尤具启示意义。在评审会后,译者将进一步完善译作,争取尽早完稿,并正式出版一部包含碑铭图版、波斯语与阿拉伯语原文译文、英文译文以及中文译文合编的学术巨著。 会议最后,杭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光育作了总结讲话。他对杭州文史研究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各专家学者的评审工作表示感谢,并希望学者们能够继续关注杭州文史研究会研究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与建议。 本次评审会有三大亮点:一是汇集国内该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评审会的专家学者有: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得芝、刘迎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晓欣,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帆,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王一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沈卫荣,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党宝海,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特木勒,兰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娟。另外,杭州文史研究会还请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时鉴,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陈达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荣盛、杨晓春等该领域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对书稿作了函审。二是成果首次披露,达国际学术水准。这项研究集世界顶尖专家通力合作而成,体现了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它首次整体释读、全面揭示这些碑刻,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即将出版的这项杭州凤凰寺阿拉伯文、波斯文古碑释读考订的研究成果,有望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关注,成为推动杭州伊斯兰教文化研究的一本精品之作。三是国内众多媒体高度关注并作专题报道,给予高度评价。为配合该项成果的研究和宣传,杭州文史研究会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众多省市新闻媒体作了专版或专题策划报道,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如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网、搜狐、浙江在线、中国文明网和CHINADAILY等作了转载、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