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浙江遗民词人研究》就要出版了,其基础是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时所完成的学位论文,从选题、文献查阅、研究、撰写到今天的校毕付印,经历了一个断续而漫长的过程。其间我经历了工作调动,从瓯江之畔的丽水学院,来到了钱塘江边的浙江财经大学,如今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一名教师,开启了人生新的一段旅程。一路走来,有辛苦,也颇多收获。
华东师范大学在词学研究方面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累,记得当初在朱惠国导师的指导下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宋词的研究。近些年来,学界对于南宋遗民词人及遗民词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果,其中也有涉及浙江遗民词人的研究,因此本书在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诸方面都做了努力,力求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在研究思路上,本书主要从南宋遗民词人的核心——浙籍遗民词人——这一实际关涉宋末遗民词全局的群体出发,从浙江遗民词人本体以及词创作的题材选择、主题取向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在史学、哲学、地域等大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学尤其是词学本身发展的脉络上,对南宋浙江遗民词人创作复杂的全貌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揭示出其共同的具有时代和地域风貌的特性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综合运用筛选、文本阅读、文献查阅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在对“遗民”“浙江”等概念界定并考察词人行迹出处后,筛选确定研究范围及具体词人24人;在对24位遗民词人1000余首词作及他们丰富的诗文等材料反复细读、多渠道搜集整理词人相关文献资料及针对性地实地调研探访后,将宋末浙江遗民词人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的同时,选取同时代其他地方(主要是江西等地)的遗民词人创作以及其他文学门类(主要是诗歌)的创作进行横向比较,探寻属于他们的特色;又将他们放在文学史尤其是词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纵向比较,探究他们词创作的承继关系与对后世的影响。通过纵横比较分析,南宋浙江遗民词人创作的特色和价值得到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揭示。
在研究内容上,将研究对象置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注重两个结合:一是同史学、哲学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进入南宋浙江遗民词人创作的世界;二是将全貌梳理与个案研究结合起来,从词人群体、创作内容、艺术风格、词人个案等方面展开论述,较为细致地论列了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丰富了相关的认识。其中第六章从“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的亡国悲慨与反思到“雁书不尽相思字”的故乡故人之思以及“无限沧桑身世感,新词多半说渊明”的隐逸旋律和“困眠醒起,无打门声”的宁静淡泊生活之向往四个层面,较为全面、细致地对创作主题暨遗民词人情感心理进行了梳理分析,系统、深入地揭示了遗民词创作内容的时代特色,揭示了宋末浙江遗民词人的心迹,用力较勤,多有发现;第八章“陈著研究”对陈著生平事迹、著述活动的梳理考述,亦较为全面、深入,发人所未发之覆。从整体而言,本书是目前学界首次对南宋浙江遗民词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也记得当初选题的确定,还出于对浙江地方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浙江地方文化建设的热情,希望以此尽一份身为浙江人的绵薄之力,而南宋浙江遗民词人的研究有利于彰显浙江文化风格,也有利于让世人再识浙江的古代文学尤其是宋代文学的成就,彰显浙江文化文学之魅力与价值。如今著述出版之时,浙江已进入地方文化建设的新时期,正举全省之力进行“浙江诗路”文化建设。因此,于我而言,南宋浙江遗民词人的研究是画上句号了,但“浙江诗路”文化建设正当其时,我近两年开设《文学地理学》《地方文化调研》等课程,不仅是希望自己,也是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并热爱地方文化文学,未来我们都应大有所为。
本书是我在丽水学院时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5FZW044)的最终成果,感谢我的导师朱惠国教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我的多方面的指导,并为本书作序;也感谢我的先生徐文平,基于他长期从事科研的经历给予我的诸多帮助和支持;还要感谢毛美琴、叶蔚芳、潮莉、刘俊伟等同事在资料查阅、英文翻译等方面给我的帮助;最后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宋旭华老师在课题申报时给予的各种建议和吴超老师在书稿出版过程中的辛勤付出。
2021年5月28日于杭州杨柳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