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余杭“三贤”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8-27

余杭,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俊杰相继。
  古时余杭常闹水灾,山洪暴涨,溪水经常没过堤岸,致使大街小巷浸泡在水里,茅舍田地被淹,庄稼无获,百姓生活艰苦且不得安宁。
  在余杭镇南湖东南面,原有一个“三贤祠”。祠宇简朴,三间屋大小,青砖黑瓦,四周配有围墙。此处面对南湖,波光潋滟,汀鹭渚禽飞鸣上下。祠的西南方,又有群山簇拥,云雾飞涌,十分清静秀丽。因此,既是瞻仰“三贤”风采、追溯历史之处,又是游览胜景、赏心悦目之地。

建祠以后,人来人往,香火旺盛。“三贤祠”内塑有三贤之像。这三贤是:东汉熹平年间的余杭县县令陈浑、唐文宗时余杭县县令归珧、北宋徽宗时余杭县县令杨时。他们先后率领数万民众,围湖、疏浚、治理上下南湖,洪水得以分泄,使黎民百姓过上了平安的日子。而陈浑、归珧、杨时成为余杭古代并传流至今的抗洪“英雄”。

微信图片_20210827101642.jpg

▲ 三贤祠模型

微信图片_20210827101646.jpg

▲ 南湖三贤

 陈浑  嘉兴人。东汉熹平元年(172年)为余杭县令,多惠政。其治水利、迁城墉,功尤大。县 有苕溪,自天目万山发源,洪潦奔涌而下。溪小不能容,泛滥横溢,漂没田庐,害及邻县。熹平二年,浑亲度地形,“发民十万”于县城西南筑塘围湖,以分杀苕溪水势。

湖分上下,沿溪为上南湖,塘高一丈五尺,方三十二里;依山者为下湖,塘高一丈四尺,环山十四里。湖面四百余公顷,统称南湖。在湖西北凿石门涵,导溪流入湖,湖东南建泄水坝,使水安徐而出。又于沿溪增置陡门堰坝数十处,遇旱涝可蓄可泄。当时,受益田千余顷。

至今,东苕溪流域南部(自杭州至嘉兴一带)仍受其益。浑在任内,将县城从溪南迁至溪北,筑城浚濠,卫民固围,为始作“西险大塘”者。在苕溪上建通济桥。桥今存。县人称之建设为“百世不易,泽垂永远”,曾在南湖塘建陈明府祠以祀。

归珧  唐宝历元年(825年),任余杭县令。时水利失修,南湖湮塞严重。

归珧到任后,循汉代陈浑所开南湖旧迹,浚湖修堤,恢复蓄泄水利,民得以富实。又于苕溪之北开辟北湖,塘高一丈,方六十里,蓄泄调节中、北两苕溪,受益田地千余顷。时县北一带坑洼不平,天一下雨,山水骤至,常淹害行旅。归珧取开湖之土,筑西北甬道百余里。堤甫成,即毁于洪水。珧发誓道:“民遭此水溺不能拯救,某不职也。”再筑而就,众称“归长官塘”。

北湖堤成后,中苕溪、北苕溪的洪水可以得到分泄。黎民百姓过上平安日子,但归珧因辛劳过度而病逝任上。得知归珧“湖成而身殉”的消息后,百姓在南湖建边建起“归府君庙”,以表深深之怀念。余杭百姓又有“归珧誓死筑湖”之说。

杨时  (1053年~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

杨时早年师事程灏、程颐,“程门立雪”即其四十岁时事,为当时名知的理学家。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萧山湘湖亦为杨时所修。时安于州县,不求闻达,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以后曾任荆州教授、秘书郎、迩英殿说书兼国子监祭酒等官。高宗即位,授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辞官。有《礼记解义》《列子解》《史论》《周易解义》等多种著作。

崇宁五年(1106年)为余杭县令。专务以德化民,而于水利犹尽心力。当时,权臣蔡京葬母于南湖之侧。听从方士意见,依恃权势,欲浚南湖潴水,以壮形胜。时征询父老意见,皆言不可。乃不畏权势,竭力阻之,京乃止。民感其德,建“龟山书院”以示纪念。于明代,“龟山书院”和原先的“陈明府祠”、“归府君庙”已不复存在。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邹干等人为纪念自东汉以来余杭“三县令”建南湖大堤之功,决定在“龟山书院”旧址,重建纪念陈浑、归珧、杨时“余杭三贤”的祠宇。当时称“惠泽祠”,后来余杭百姓干脆称其为“三贤祠”了。

微信图片_20210827101650.jp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