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钱塘人物
 
于谦与廉政
来源:《于谦研究》第二辑  作者:来可泓  日期:2021-08-30

微信图片_20210830090901.jpg

于谦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在土木堡之役后,在北京保卫战中,有再造明室之功,永垂青史。他又是廉政的楷模,为人所景仰、效法。本文拟就后者加以探讨。


廉政与贪浊,在任何社会的官场上都普遍存在。廉政导致政治清明,社会进步;贪浊导致政治腐败,贿赂成风,社会倒退。人们都期望为政清廉的好官,而反对贪污腐败的赃官。封建社会英明的君主,都表彰廉直之臣而严惩贪冒之徒。就明代来说,明太祖重典治吏,惩贪官可谓不遗余力。“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明史·刑法志二》)如监守自盗,赃至四十贯者,处以绞刑(《明史·刑法志一》)。贪赃银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实草,并枭首于城门上示众,以儆戒百官(同上)。其驸马都尉欧阳伦,私贩茶叶,违犯茶禁,严惩不怠,处以死刑(《明史·食货志四》)。因而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但好景不长,至明中期以后,政以贿成,贪冒腐败之徒充斥朝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于谦就处在腐败成风的明中期,身居高位,但独能清廉自守,他“食不重味,衣不重裘,乡庐数椽,仅蔽风雨,薄田数亩,才供饘粥。”(张翰《松窗梦语》)他在任兵部尚书时,得景泰帝信任,“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明史》本传),而不问家产。“及籍没,家无余赀。”(同上)他的后任石亨党徒陈汝言继于谦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英宗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赀,汝言抑何多’也”(同上)。连杀害他的英宗,也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于谦廉洁。于谦为什么能众醉独醒,为政清廉,甘于清贫,淡泊如水呢?




传统教育是于谦廉政的道德基础


于谦深受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严于律已,不欺暗室,明义利之辨,志存高洁。他出身于仕宦之家,饱读经史,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从廉政角度看,他从小受儒家修身律已,不欺暗室的熏陶。儒家注重修身,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孔子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修养道德,终为圣人,自觉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周公以礼修身,尽事君之道,武王疾病,他向上天祷告,愿以身代。他辅佐成王,“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勤于王事。孟子修身律己,“养吾浩然之气。”


范仲淹专注于修身,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历代先哲修身律己的行为,在于谦心灵深处自幼打上深深的烙印。他在《北风吹》一诗中说:“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在《题画菜》一诗中说:“食前方丈倘来物,大节还须咬菜根。”表达了他严于修身律己的思想情操,指导他一生的为官、为人。修身律己的关键是不欺暗室的“慎独”行为。


《中庸》说:“莫显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唐孔颖达说:“凡人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即便恣情。人皆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使慎惧。君子独守,能谨守道也。”(《十三经注疏·中庸》)


东汉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举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王密为了报恩,深夜访杨震,送金十斤。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怕被人知道不敢受金。便说:“夜暮无人知。”杨震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十分羞愧,携金而返。(《后汉书·杨震传》)


杨震不欺暗室的行为也影响着于谦,自觉保持“慎独”品德。他在《无题》的明志诗中说: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日甘缊袍。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苟图身富贵,脧削民脂膏。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


诗中他引用了正反两个典故,批判贪黩之可耻,表彰清廉之可敬。“胡椒八百斛”用的是唐朝宰相元载的典故。“载在相位多年,权倾四海,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旧唐书·元载传》)及其败,“籍其家,……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新唐书·元载传》)调味品的胡椒多至八百石,搜刮民脂民膏之多更不用说了。因其贪浊,自然会“千载遗腥臊”了。于谦对之狠狠鞭挞。“一钱付江水”用的是东汉循吏刘宠的典故。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清廉得名,郡中大化。及去,父老赍百钱送之,曰:“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宠各选一大钱受之,出境,投之江,江因此得名为钱清江(《后汉书·循吏传·刘宠》)。刘宠清正廉洁,深深留在人民心中,自然“死后有余褒”了。于谦憎贪污,爱清廉,憎爱分明,心中自有一杆秤,他深知贪官尽管能侥幸逃避国法的严惩,但民心不可欺,难逃公论的制裁。只有不欺暗室,“慎独”戒惧,廉洁自律,才是最高尚的。


儒家强调义利之辨,先义后利。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见利思义”,并发挥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董仲舒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认为立身行事,“以义为利,则不遗其亲,不后其君,惟义之安,则自无不利。”


朱熹也说过:“普天之下,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于谦从小接受儒家先利后义和父母“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的教育,明义利之辨,立身行事确立以义为利的准则。身居高位,上不行贿,下不受赂,不妄取一草、一木、一线、一物,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他上京奏事,从不携带送人礼物。当时宦官王振擅权,贿赂公行,进京外官,都要登门孝敬,否则就会遭到不测。有人劝于谦,“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地方土特产合芗(线香)、干菌(即香菇)、裹头(即头巾、绢帕)等物,便中送点人情。”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我入朝怎么没带东西呢?不是有两袖清风吗?”他还为此作了一首《入京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充分体现了于谦明义利之辨,清正廉洁,反对贪官,一心为民的情操。北京保卫战胜利以后,景泰帝见他生活俭朴,要给他双薪。他坚决不受说:“我全家大小只有五、六个人,原来的俸禄已经用不完,为什么还要增加呢?况且眼前边地和京城用粮很多,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我一个人如果拿这么多俸禄,那是问心有愧的。”景泰帝见于谦住宅简陋,要赐给他西华门外一所华丽的住宅时,他又辞谢说:“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明史本传》)他还引用汉朝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加以推辞说:“去病竖子,尚知此意,臣独何人,而敢自安。”景泰帝不允,于谦无法推辞,只好将皇帝历年赏赐他的盔甲、袍带、玺书之类藏在这所华丽府第的正室里,自己仍住原处,每年入府瞻视而已。及至蒙难抄家时,“家无余赀,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同上)目击者兴安等惋惜地说:“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同上)于谦明义利之辨,以义为利,清正廉洁,是明代不可多得的廉吏。

微信图片_20210830090905.jpg

儒家十分注重名节,立志高远,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


孔子主张不降其志,志不可夺。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保持人的独立人格。


孟子继承发挥,形成“士可杀而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形成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格力量,激励人们立志高远,至死不渝,保持独立人格不受侵犯。


于谦深受这种精神的熏陶、教育,光明磊落,“要留清白在人间”。他赋诗说:“但令名节不堕地,自身区区复何求。”(《忠肃集·静夜思》)他平生服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赞扬苏武大节不亏,与之同心。在《题苏武忠节图》说:“按图拼诵文山句,千古英雄共一心。”他盛赞文天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丈夫精神,并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在文天祥画像上写了一篇赞词,悬挂在座位旁。赞词说:“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宁正而死,弗苟而全。……孤忠大节,万古修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培养自己“宁正而毙,不苟而全”的独立人格和大丈夫精神。


正因为于谦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教育,修身律已,不欺暗室,明义利之辨,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大丈夫精神,奠定深厚的道德基础,终于成为一代清正廉洁的好務。




务实为民是于谦廉政的根本大事


于谦心中有民众,民忧亦忧,民喜亦喜,疾恨贪官污吏,为民众谋到益。于谦出仕以后,长期担任地方官,接触基层民众,深知他们的疾苦。在封建社会里,民众最为痛苦的是冤不得伸,灾不得赈,贪官污吏欺压剥削。他下定“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忠肃集·咏煤炭》)的决心,为民伸冤,赈济灾民,打击贪官污吏。


于谦中进士的第二年(1422),吏部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御史是言官,要敢于直言,反映民瘼,揭露贪官,往往被奸臣视为眼中钉。就两宋来看,从范仲淹到文天祥,可举出上百个直言敢谏的人,但他们一当御史,就做好被流放的准备。于谦也是一样,直言任职,做好被罢官的准备。“好在故园三亩宅,功成身退是男儿。”(《忠肃集·还京述怀》)“大地苍生披甘泽,成功依旧入山林。”(《忠肃堡·孤云》)义无反顾地履行除贪暴、安黎民的职责。这次他奉命考察湖广地方官军功过及安抚四川、贵州等地区的瑶民、僮民。他到职后,即微服私访,深人到瑶民、僮民之中,了解到明朝军官,往往无辜滥杀少数民族人民,虚报擒杀盗贼,邀功请赏。于谦大为震惊,一方面向朝廷直言禀报;一方面当众揭露川、贵一带高级军官罪行。这些军官为了掩盖滥杀冒功的罪行,便极力向于谦行贿拉拢,遭到于谦严词拒绝。于谦不徇私情,促使这班贪冒之徒受到国法的严厉惩处,促使明廷下令禁止军官滥杀冒功的犯罪行为,保护瑶民、僮民的和平生活。


宣德二年(1427)于谦奉命巡抚江西,主要任务是严惩贪官污吏,抚恤黎民百姓,平反冤假错案。他出使时写了一首明志诗:


“春风堤上柳条新,远使东南慰小民。千里宦途难了志,百年尘世未闲身。豺狼当道须锄殄,饿殍盈歧在抚巡。自揣匪才何以济,只将忠赤布皇仁。”(《忠肃集·二月三日出使》)


他到任后雷厉风行,严惩贪官污吏、地方豪强,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使他们不敢为非作歹。特别是敢于碰硬,查办了江西宁王府以“和买”为名压低物价、强行夺取、作恶多端的僚属,保护了商民利益,稳定了市场。他还平反了被冤枉判处死刑的数百人,深受人民的爱戴,称之为“于青天”。当他回京复命时,江西百姓,扶老携幼,号哭相送。将他的长生禄位供奉在江西郡学名宦祠中。


宣德五年(1430)山西、河南发生灾荒,“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宣德帝“知谦可大任,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明史·本传》)于谦到任后,便在抚院门前立了两块木牌,一块上写“求通民情”;另一块上写“愿闻利弊”。并身体力行,说到做到,“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同上)一个封疆大吏,能轻车简从,下到基层,调查视察民情,抓务实为民这个根本大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巡视辖境,“小有水旱,辄上闻。”(同上)当时发生灾情,上报朝廷,地方官要受处分。地方官员为了保住头上乌纱帽,往往粉饰太平,隐瞒灾情不报。这可苦了百姓,明明遭灾歉收,还要负担赋税。于谦《荒村》诗所说:“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就反映了这种现实情况。于谦则不同,处处为民众着想。正统时,河南、山西国家积谷数百万,而百姓在青黄不接时无法下种,于谦便请以每年三月,令府、州报缺粮下户,按分额支给官粮,俟秋收后归还。老病及贫穷不能还者,免其所贷,保证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当灾荒严重时,他开仓济民,施舍官粥,成活无数灾民。他还动员富户减价将余粮卖给饥民,奏请朝廷给匾、建坊予以表扬。于谦不遗余力,采取各种措施拯救灾民。诚如他在《自叹》诗中所说:


“白发太无情,年来次第生。官清存晚节,才薄负虚名。秋雨黄河水,春风碗子城。巡行知几度,候吏厌迎逢。”


诚如他在《夜宿山馆书怀》中所说:


“但愿两藩民物阜,不知何处是他乡。”


于谦时时心存百姓,民喜亦喜,民忧亦忧,他当政为官是“爱养苍生如赤子”,“化为甘雨润苍生。”所以敢于压制、打击权贵、豪强,严惩贪官污吏,赈济灾民,平反冤狱。于谦清廉为政,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公忠爱国是于谦廉政的最高目的


于谦公忠爱国,公而忘私。“寸丹心图报国。”(《忠肃集·立春日感怀》早存公忠爱国之志。“粉身醉骨全不怕”,(《忠肃集·石灰吟》)愿作“救时宰相”,不惧任何困难,以天下为已任。他把公忠爱国看成是廉政的最高目的。


当“土木堡之变”发生后,英宗被俘,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之际,他毅然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主张立新君景泰帝绝也先之望。呕心沥血备战守,迎击敢于来犯之敌。亲自披甲上阵,激励将士保国杀敌,使明室转危为安。如果没有公忠爱国的大无畏精神,是不可能决策定弃旧君、立新君之计,挽狂澜于既倒的。


当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以后,他勤于国事,忧国忘身。整饬边防,备御边患。创立团营制,提高军队战斗力。选拔人才,任人唯贤。抚恤百姓,发展生产。“耿耿孤忠天地老,萧萧衰鬓雪霜侵。”(《忠肃集·题苏武忠节图》)把一生无私地献给国家。如果没有无私无畏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是不可能如此勤于国事的。


当英宗策动“夺门之变”,太上皇与今上兄弟展开皇位之争时,他为了顾全大局,保持国家安定,社稷巩固,屹不为动,听任英宗复辟,景泰帝自全。毅然以身任祸,一死报国。被复辟者指控以“意欲”谋反罪逮捕时,同案王文反复争辨,而于谦笑曰:


“(石)亨等意耳,辨何益。”(《明史·本传》)


慷慨赴死。如果没有赤心为国、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是万万做不到的。


于谦事事、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故《明史》本传评价说:


“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促使他为政清廉,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廉政,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异常艰难的。“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元好问《薛明府去思口号》)但在于谦看来,却是为官当政者的起码要求。为官必须清正廉洁,为国为民,抵拒腐蚀。手中的权力,是为保卫国家、保卫百姓利益的,不能谋求私利,要在内心筑起拒腐长城。这样,即使功劳大了,地位高了,也能在五光十色的物欲面前,克己奉公,一尘不染,保持清廉、清正、清如水的品质。“修短枯荣天赋予,一官随分乐清贫。”(《忠肃集·初度日》)所以,于谦为政清廉,是他深受传统教育、务实为民、公忠爱国的结果,是他伟大的人格铸效的,而不是偶然的。探索于谦的廉政思想,在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关内容
致敬求是“大先生”|陈从周(下) 2024-12-27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