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钱塘人物
 
提笔为剑,他以笔尖直面时代洪流!
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9-07

   他曾为新电影劈山开路,也为新戏剧鸣锣击鼓,为新兴文学披荆斩棘,更为报界别辟蹊径。他的生命档案里装着中国的半部近代史、半部当代史!


    在浙大玉泉校区的鸣春园内,一座夏公亭永恒铭记着他,他就是著名革命艺术家——夏衍。


    “愿听逆耳之言,不作违心之论。”夏衍的一生都被家国情怀萦绕,为抗战文艺四处奔走,历经磨难而不悔。他曾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了12年;曾与鲁迅共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无论是风云诡谲的飘摇年代,还是蓬勃发展的激情岁月,夏衍的笔杆从未停过……

微信图片_20210907092741.jpg

钱塘之子,五四弄潮


沿杭州严家弄前行100米,一扇铁门打开一片空旷之地,右侧矗立着一座江南风格建筑,夏衍旧居便在此:严家弄50号。


1915年,年轻的夏衍入读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即浙江大学工学部前身,开始了他五年的中学生涯。“甲工”是浙江省“实业救国”思想的大本营,夏衍在这里也遇到了令他终身难忘的恩师谢遒绩,后来常回忆起谢老对他写作的悉心指导。1919年,激昂的五四运动蔓延到杭州,夏衍成为学联主要骨干,深入大街小巷宣传抗日,和同学一起组织了杭州“五·八游行”


9月,夏衍和十来个同学,经过不到10天的筹备出版了一份铅印的八开小报,取名《双十》,后改名《钱江新潮》,成为浙江省内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青年们通过这份刊物抒发己见,夏衍也曾在上面激烈抨击北洋当局。

微信图片_20210907092743.jpg

“在少年的时候,中学校的王国,我如火如荼的事业,受同学们狂热的欢呼,痛烈的攻击,多是我现在憧憬不堪的往迹。”夏衍的自传体小说《圣诞之夜》中这样提到当年那段时光,意气风发,年少轻狂。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1920年夏开始退潮,对学运积极分子夏衍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求职并不容易,但好在此时“甲工”重新带来了转机,愿意为夏衍提供学费前往日本留学。赴日本留学后,夏衍开始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职于中共特科,从事地下宣传工作。


临危受命,救亡办报


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开始的第3天,对夏衍来说,是难以忘怀的日子。


夏衍应潘汉年召唤,来到两人经常见面的上海大光明咖啡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刚碰面,潘汉年便拦了辆出租车,带着夏衍来到蒲石路一幢双开间的石库门房二楼。


轻轻叩门,一位身着白衬衫、深灰色西装裤的中年人出现在眼前。他紧紧握住夏衍的手,热情说道,“还是叫你沈端先(夏衍原名)同志吧。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未等夏衍开口,来人再次说道,“我,周恩来。”


周恩来表示与国民党谈判合作的事大致已定,想让夏衍今后以进步文人的身份做统一战线工作。此时的夏衍,已经以半公开的身份活动在上海文化界,能够更好地团结各界文人力量,发挥宣传和统战作用。此次面谈,也决定了夏衍之后几十年的工作方向。

微信图片_20210907092747.jpg

《救亡日报》


同年8月24日,《救亡日报》创刊,每天销售1000份,最高日售三、五千份。作为总编辑的夏衍,不仅负责报纸的编辑、发行、印刷、对外联络、约稿工作,还亲自深入前线冒着枪林弹雨采访。有一次,他和田汉前往嘉定前线,一路上敌机轰炸,他们一次次跳下车,躲到树下或稻田中,等敌机飞走又接着赶路。


飘摇中的《救亡日报》3次停刊,2次复刊,4年辗转3省市,夏衍和同事们曾躲在上海老弄堂的厨房里写稿编辑,门窗外是成堆的垃圾,他愤怒地写出《失去了太阳的都市――上海》,一经刊登,销售一空;他们也曾在广州长寿路的编辑部里遭遇狂轰乱炸,夏衍连续发文《广州在轰炸中》、《把这旷史上的惨剧记录下来》等,向世界控诉法西斯暴行。


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名义命令全国报纸刊登颠倒是非的电讯稿,诬蔑“新四军叛变”,夏衍坚持拒绝刊登这则消息,让《救亡日报》头版开了个大“天窗”!


至此,《救亡日报》社报馆受到严密监视。夏衍不久便接到通知撤离,在处理完报社工作后他匆匆赶往机场,登上一架小飞机,飞往香港,继续新的革命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907092750.jpg

南京东路353广场,原为大陆商场,1937年《救亡日报》编辑部设于此


以文为矛,文艺抗战


夏衍在文学方面所涉体裁广泛,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文艺评论、翻译等作品,尤其在报告文学、话剧和电影方面成就斐然。


1936年,他在报告文学《包身工》中刻画出活在“鸽笼一般”工房里的包身工“芦柴棒”尤让人触目惊心,揭露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赤裸裸的人间地狱样貌


1937年,其现实主义倾向的标志性作品话剧《上海屋檐下》中,一场雨从开幕到终场就未曾停过,暗示着动乱年代中中华民族的风雨飘摇;1942年,他在《法西斯细菌》中塑造了一位“悲剧的英雄”,把十年间抗战中各阶层人民的苦乐一一剖出来给你看,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

微信图片_20210907092752.jpg

相关创作作品剧照


电影《时代的儿女》、《风云儿女》讲述了青年知识分子到革命战士的故事,《春蚕》讲述了一个浙江蚕农如何变成中外蚕商……这些角色从前几乎未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过。在“九一八”事变前,大荧幕上不是武侠,就是颓唐的恋爱故事,创作者们逃离现实矛盾,试图躲避时代巨浪的冲击。而夏衍则“紧追时代,直博现实”,各式人物被他引进电影文学中,时代电影的创作朝着关心祖国、触及人民痛痒转向。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但他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闪烁着的人格风采和人性光芒,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

微信图片_20210907092755.jpg

夏公亭


在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夏公亭在浙大玉泉校区落成,永恒地铭记着这位艺术革命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求是学子。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李安泽说:“作为传媒学子,我唏嘘其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敬佩其永不磨灭的斗争思想,感叹其经历的磨难之多。在人人提枪的时代,夏衍用戏剧丰富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了人们对新时代的渴望,当之无愧是同时代剧作家第一人。”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自视为一个农民”的校长、教师 2024-09-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