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似水年华
 
马一浮弥甥女丁敬涵女士采访录
来源:浙江大学马一浮学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9-09

2021831日,马一浮先生弥甥女丁敬涵女士在合肥去世,享年90岁。特转载20125月丁女士向浙江大学档案馆捐赠马一浮先生遗稿时工作人员所作的采访以表悼念。

微信图片_20210909092424.jpg

1964年马一浮先生与汤俶芳(右)、丁敬涵(左)合影。

丁敬涵,1931年生,浙江上虞人,马一浮先生大姐的孙女。从小生活在马老身边,1938年跟随马老来到江西泰和、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在安徽省干部文化学校、省直业余大学、省妇联工作。2013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致力于舅祖马一浮先生遗著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参与整理编辑《马一浮集》《马一浮遗稿初编》《马一浮书法集》《儒宗文翰——丁敬涵捐赠马一浮先生遗墨选》等,编著《马一浮诗话》《马一浮书论》《马一浮交往录》《马一浮年谱简编》《永怀集——怀念一代儒宗、舅祖马一浮》等。


2012年5月31日下午,浙大档案馆张淑锵、金灿灿,前往采访国学大师、浙大校歌歌词撰写者马一浮先生的弥甥女丁敬涵女士。丁女士这次专程将珍藏多年的马一浮先生书法作品、手稿等史料共计193件捐赠给浙大档案馆。本次访谈纪录如下:


问:1938年,马一浮先生加盟在江西泰和办学的浙江大学,开设“国学讲座”,讲授国学。丁女士,您作为马一浮的家属,亲历其事,能否讲讲马一浮先生是如何来浙大任教的?他为何选择来浙大任教?


丁敬涵:我是1931年出生的,1938年我还很小。有些事我还记得,有些是后来知道的。抗战开始后,马老带着我们一家十五口人一起出去避难。第一站去桐庐,因为马老的岳父汤寿潜葬在桐庐,操办丧事时马老经常跑桐庐,比较熟悉。而且墓地边上有一个看坟的房子,叫汤庄,可以住。我们到了桐庐先住在城里,后来因战事的蔓延又住到汤庄。那时丰子恺几乎是跟着马老的足迹跑,住在离汤庄不远的河头上(今改名为“湖头上”),每天或者隔天来看马老。


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汤庄也不能住了,我们就搬到船形岭去。汤庄到船形岭有20里平路,5里山路。走完了平路,山路上不去了。马老是坐轿子上去,我们三个小孩绑在三块木板上,抬上去。1938年1月,我们又搬到开化。开化的一个历史学家叶左文是马老要好的朋友。1913年的时候,他们一起读《论语》,叶左文与马老,早上他们各自看,下午一起讨论,每天看几章。可见马老读书很钻研,非常专心地研究。所以到了开化之后,叶左文帮我们安排了住所,马老说虽然“流离”,却没有“失所”。开化来往的军队非常多,但我们看到有一支军队与其他军队不一样,他们自己安排住所,自己搞饭吃,走之前都打扫干净。因为军队很多,日军紧逼,没有办法,马老写了一封信给竺可桢校长,表示愿意去浙大。


竺可桢校长1936年来到浙大,就访问那些饱学之士。因为马老与竺可桢大哥同榜,所以知道马老,请马老去讲学。那时在杭州,有四五个学生每周六下午定期去马老家里听讲,有乌以风、王培德(星贤)、张立民(家鼎)、云颂天等。竺可桢校长当时请了周恩来的舅舅王子余等当说客,因为马老说“古闻来学,未闻往教”,又同意租在刀茅巷讲课。后来因为竺可桢校长不同意叫“国学会”,马老还是没到浙大讲课。但正是因为这段交往,后来抗战逃难时马老就想到给竺可桢校长写信。当时的学校讲民主,竺校长召开校务委员会议讨论这件事情,大家都主张收容,于是我们就去当时在江西泰和的浙大了。

微信图片_20210909092428.jpg

1938年10月马一浮(左)抵达宜山 

浙大档案馆藏


去泰和的路上,我们走到樟树镇等火车,逃难的人很多,又要运军需物资,火车挤不上。当时马老将近六十,我的外婆比马老年纪还大,我父母虽然年轻,但我母亲生了我之后一直有病,怎么挤得上火车呢。后来还是浙大来人帮助安排,我们才到了泰和。到泰和后,也是浙大的一位老师王驾吾帮助我们找住的房子。王驾吾后来拜马老为师,那时学生拜门都要向老师磕头的。


问:马一浮先生在浙大留下一曲校歌、两部《会语》的宝贵文化遗产。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马一浮先生是何在浙大开设“国学讲座”?如何精心创作浙大歌词的?


丁敬涵:马老在浙大开设“国学讲座”,第一课就开宗明义叫学生立志,即张横渠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马老还写信给当时在长沙的丰子恺,让他找人为“四句教”谱曲。在信里,马老说到了要怎么谱,哪句音要高,哪句要拖音。“四句教”谱好曲后,曾在浙大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演唱过,影响很大,这其实是浙大校歌的雏形,也为马老后来撰写浙大校歌埋下了伏笔。丰子恺认为“四句教”不应只为浙大独享,还抄给《宇宙风》发表,让天下中国人都能唱。

微信图片_20210909092608.jpg

《泰和宜山会语》书影


马老的讲座,讲得深奥,有的学生听不懂,来听讲的老师比学生多。马老认为“六艺”统率一切,竺可桢校长说,道理是这样的,但讲得太简单,不易领会。学生们觉得马老不苟言笑,但我是拉着他的胡子让他抱着长大的,其实马老就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君子的本性,马老就是这样的人。他看起来严厉,但内心对人非常温和。他曾给一个遂安(县)的学生白尹改诗,后来这学生死了,马老很惋惜,在他的诗稿上批注说:“这个学生对诗很有天分,我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他死了,或许也是天命。


问:丁女士,马一浮先生是现代新儒学学派创始人之一,与大儒梁漱溟、熊十力合称“现代三圣”。能能谈谈马一浮先生对大学教育,秉持着怎样的理念?他对于自己在浙大任教这一经历是如何看待的?


丁敬涵:梁漱溟是搞“乡村教育”的,熊十力著有《新唯识论》。乌以风的《马一浮先生学赞》里写道,马老与熊十力1929年在广华寺讨论常变之理,熊先生主变,马老则主变中常。虽宗旨不同,但从此往来密切。后来他们一起办复性书院,熊先生主张多多开课,多请名师,马老则主张实事求是,让学生安心上课。马老儒释道都通,却偏于佛,这是我的看法。马老第一次公开讲学是在浙大,他认为浙大不错,但马老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认为自己讲的东西与当代学生格格不入。后来,马老就离开了浙大。马老在浙大教课的时间不长,但对竺可桢校长、郑晓沧、张其昀、王驾吾等人都有感情,对浙大有感情。这也是我此次捐赠马老作品给浙大的原因。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