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钱塘人物
 
回忆浙江中西医结合诊疗第一人叶熙春
来源:《杭州文史》第24辑  作者:顾志兴  日期:2021-11-02

微信图片_20211102193243.jpg

浙江和杭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就走在全国前列,这不能不从叶熙春说起。


叶熙春(1881—1968),祖籍浙江慈溪,出生于杭州武林门外的响水闸。年轻时师从余杭良渚名医莫尚古,师祖即是清末有浙江“四大名医”之称的姚梦兰。除了莫尚古悉心传授外,叶熙春还不时得到师祖的指点。满师后帮师傅莫尚古侍诊三年后,他就到余杭镇木香弄挂牌开诊所行医。


叶熙春医术精良,更重要的是医德高尚。其时百姓穷苦的多,乡间不要说西医,就是中医也不多,大家还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叶熙春在余杭行医有个规矩,给人看病不收规定的诊金,任凭病人根据自身条件,看好病后从身上摸出个红纸包放在桌上就算诊金。有的人家穷,诊金只是象征性放一点,更穷的人有的放个空纸包,有的包一点杂物,甚至有的包一块小石子。对此叶熙春从不计较,照旧认真为病人医病诊病,解除了大家看不起病的顾虑。有时遇到十分贫穷的病人,叶熙春还主动赠药。开好方子,上面盖上自己的私章,病人到药店配药不需付费,由药店到定时统一找叶熙春结账。凭着医德医术,他一时声名鹊起,业务十分繁忙。


民国18年(1929),叶熙春与夫人吵架,一怒之下,独自一人去上海散心。在上海时无意中经友人介绍为上海四明银行总行长孙衡甫治愈重病,其时孙家已在准备后事,搭建灵棚和缝制寿衣,但经叶熙春的一剂药方后,居然起死回生。叶熙春的医术自此名噪大上海,名列上海“十大名医”。自此叶熙春经朋友盛情相邀,在上海行医二十年,成为名动东南的大医师。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叶熙春因年事已高,回杭州家居养老。一日一熟人陪同一位女干部模样的人上门求诊。叶熙春开出十剂药治愈了此人二十余年的痼疾偏头痛。那位女同志的丈夫即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政委,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谭震林同志。为表示感谢,谭震林宴请叶熙春。饭间,谭震林动员叶熙春再度出山为老百姓治病救命,说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叶熙春听从谭震林的劝告,治愈了自己的白内障,继续挂牌行医。同时,他还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创办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并配有西医和符合现代医学卫生要求的化验、检查设备的医院。他的设想得到当时的名老中医史沛棠、张硕甫、潘石侯等人的支持,他们宁愿放弃收入颇丰的私人医馆,也要为振兴中医事业作出奉献。当时一批中青年中医,如杨继荪、杨少山、吴颂康、唐福安、陈星伯等也积极参与。这样杭州首家,也是华东地区首家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新型医院——广兴中医院在庆春路的广兴巷创办起来了。


按理广兴中医院应由叶熙春任院长,这是众望所归的,但叶熙春坚辞不就,在广兴中医院义诊一年后看到医院已经站住脚跟,就悄然离开到沪上小住。


中医中药乃是国之瑰宝,有数千年的历史,活人无数。从汉之张仲景、华佗到明清时的李时珍、叶天士,均历历可按。但在1929年中央卫生委员会曾提出过一则提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意在取缔中医药,消息传出全国哗然。1929年3月17日,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医药团体会议,举行请愿,迫使国民政府下令撤销一切废止中医的法令。


令人想不到的是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卫生部的个别领导及一些人又倡言中医“封建落后”,力图取缔中医,主张新中国的医卫事业要全盘西医化。这种错误主张遭到了全国中医药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抵制,而且受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层的严厉批评,《人民日报》还发表社论批评卫生部副部长王斌等的错误主张,并且指出:


在当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建立西医药为主的医疗体制的现状下,更要提倡西医向中医学习,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新医疗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遴选一些德艺双馨、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名老中医,礼请他们参与担任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团结全国城乡数以十万计的中医师,充分调动他们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为提高中国人民的医卫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对于党中央关于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新医疗体系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共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须任命一位中医出身的卫生厅副厅长具体主抓此事,大家一致认为叶熙春是最适合的人选,一者叶熙春在全省中医界有很高的威望,请他出山,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二者叶熙春等一批名老中医创办的广兴中医院,已具中西医结合的雏形,符合中央精神,在杭州口碑极佳,只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问题。


为了请叶熙春出山,主持浙江、杭州建立中西医结合的新医疗体系,1954年浙江省领导决定派时任卫生厅厅长、西医出身的李蓝炎赴上海劝说和礼请叶熙春回杭主持杭州市新创办的中医门诊部的工作,并告诉他浙江省中医院亦在筹备之中。考虑到叶老淡于功名,故请他回杭担任省卫生厅副厅长的事绝口不提。此行李蓝炎详细地将中央领导严厉批评并坚决纠正卫生部有关领导错误倾向的事告诉了他。党的政策使叶熙春十分振奋,把共产党视为知音,高兴地回到杭州主持市中医门诊部工作,从此一位私人的挂牌医生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后来又成了省卫生厅副厅长。


1954年前后,我与叶熙春大夫有过两次近距离的接触,后来我与他的哲嗣炳南兄熟识,成了好朋友,和叶老解放后在杭州收的第一个门徒尉武也非常熟悉。老尉是一位南下的随军卫生员,到杭州后组织培养他入医大读书,学的是西医;他毕业后又经组织安排拜叶熙春为师,有希望承其衣钵,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走出一条路子。我们每每见面,闲谈起来天马行空,但总不离叶熙春老夫子的轶事,主要是因为我对中医甚感兴趣,考大学时曾一度想考中医学院,后因要考数理化望而却步。


新世纪以后,叶炳南先生要撰写他父亲的回忆录和传记,叶老夫子在市中医门诊部工作的那段时间,他参军在外省不了解,而我正是在这段时间有幸识得叶老夫子。应炳南先生之邀,我写了一两千字的回忆文章,炳南先生就采用到他的回忆录里。


在认识叶老夫子前,我先认识了清末有浙江“四大名医”之称的姚梦兰的徒孙史沛棠先生。史是姚梦兰次子姚耕山的门生,而叶熙春则是姚梦兰的门徒莫尚古的学生,故而叶和史也可说是师出同门的师兄弟。史沛棠先生也是名满杭嘉湖的名中医,他俩同在中医门诊部工作。我是通过史先生认识叶老夫子的。


那时杭州市中医门诊部在浣纱河(今浣纱路)的西岸与学士路的交会处(今市一医院后面),那所红房子至今还在。那时我胃不舒服,史先生为我诊了几次脉开了药,服用之后舒服多了。一次我又去找他看诊,他朝座后的一间小诊室望了一眼说,叶先生现在空着,我带你进去请他为你把下脉。我刚坐下,想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舒服。叶老夫子不容我开口,朝我连连摇手,我暗思这岂不违反中医的望闻问切之理?待他为我切脉后,对我说出何处不适和病因等等,使我不由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摇手不让我说话,原来是因为当时病人众多,要节省时间。另一次是我住塘栖的外婆病重,到了杭州后,第二天躺在竹椅上请人抬着到中医门诊部请叶熙春先生诊治,本来门诊号已满,叶先生得知是乡下来的,破例加号。为我外婆诊脉后,他轻声对我说:


这个病没办法了,肝部长了个东西。你们赶快抬回家去,买点她喜欢吃的东西,让她吃吃。


我知道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不久果如叶先生所言,外婆撒手西去。对此,我仍然十分感谢叶医生,深深钦佩他的医德医术。


为了大力发展医药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国家规定各省都要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担任卫生厅副厅长,省市经过研究,就浙江而论此人非叶熙春莫属,然而叶熙春本人表示愿意献出一身技艺,为百姓治病,但决不允应出任卫生厅副厅长一职。经过各方多次动员,叶先生还是一口拒绝,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不过,事情最终有了转机。一日,叶熙春接到省卫生厅来人的通知,说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的谭震林身体有恙,要请他赴沪诊治。叶熙春也知道,当时华东局的陈毅、饶漱石等几位领导已奉调进京,由谭震林实际主持华东局的工作。于公他应该去上海为谭治病;于私,自叶熙春为谭夫人治愈二十年的痼疾后,他们已经结下友谊,是老朋友了,万无推辞之理。叶熙春先生接到通知后,与省卫生厅陪同人员急赴上海为谭震林治病。到上海见到谭震林,见谭神清气朗,了无病容,才知道自己是被“诓骗”到沪,治病是假,要他出山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是真。


谭震林同志在沪对叶熙春恳谈说,自从中央明确要大力保护发展中医政策后,要求各省的卫生厅必须配备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担任分管中医药工作的副厅长,经过中央和浙江省政府的审慎选择,认为叶熙春出任才孚众望……除了说明道理外,还对叶熙春的医德医风以及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声望给予充分的肯定,期望他务必以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健康为重,慨然承担起这一重任。叶熙春先生答应回家与家人商量后给谭震林明确的答复。结果回杭后全家支持,他感慨地说:


我这个老中医还能发挥一些作用。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今天我就顾不得年老体衰,决心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接受任命,不负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与期望吧!


叶熙春接受担任省卫生厅副厅长的任命后,时任浙江省长的沙文汉还特地上门探望,对他今后的工作和门诊等作了妥善安排。


浙江和杭州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在华东地区和全国各省中一直走在前头。浙江省在20世纪50年代就组建了以中医为主,配以西医和各种西式治疗仪器的浙江省中医院,如今属三甲医院的浙江中医院即是。同时杭州市有中西医结合的杭州市中医院(由叶熙春牵头成立的广兴中医院发展而来),后来发展到全省各市、区县(市)都有中医院的设置,而全省所有的市县级人民医院都配有中医的专门科室。在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方面,可以说浙江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关内容
红色人物:唐敦禄——中共下浙皖特委委员 2024-03-27
红色人物:茅丽瑛 “孤岛”抗战女杰 2024-03-22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2024-03-20
余杭人物春秋:余杭谪滇名幕平显小考 2024-03-15
余杭人物春秋:柔道鼻祖陈元赟 2024-03-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