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第二期“历史叙述”工作坊在杭州举行。本次工作坊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大城市学院主办,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承办。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谢利根出席了工作坊。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考古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浙大城市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包伟民教授发起召开本次工作坊。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谢利根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历史叙述”工作坊整合了省内外宋史研究力量,必将促进宋代历史文化研究及相关成果的正向传播,也将有助于拓展宋韵文化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希望通过此次工作坊的讨论,能取得一定的共识,为浙江宋代文化研究新出一批精品,一批有思想、有情怀,对宋代历史文化深入浅出,且大家都爱看的作品,为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贡献力量。 历史学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如何走向叙述,既是社会需要与史学发展的必然,更是史学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新挑战。有感于历史叙述转向的重要意义,本次工作坊,旨在以两宋历史为中心,就可能的议题与合适的叙述路径,进一步展开讨论。会上,大家就“历史写作与历史叙述”“历史情境与历史叙述”“历史叙述要什么样的通俗化”“如何讲好考古故事”等问题作了主旨发言,并就专业学者通俗化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山大学曹家齐教授指出,大众读物的写作中专业研究者不能缺席。但专业研究者的“历史叙述”写作需要反思和转向。上海师范大学虞云国教授表示,相较于非专业学者而言,专业学者通俗化的历史书写,既是捍卫专业学者的权利,也是实现史学的传播功能;专业学者的通俗化写作,既需要体现历史价值关怀,也需要专业学者感情的注入。复旦大学余蔚教授强调,从专业学者的角度而言,通俗化写作中分析和概括必不可少,但不可取高傲的态度,应当明确主要受众,明确读者的接受度。浙江大学陆敏珍教授认为,专业学者的历史叙述是历史学家对读者渴望的回应,就具体写作而言,“真实”是关键。中国人民大学邱靖嘉副教授则以宋金采石之战为具体示例,分享了如何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历史叙述。华中师范大学古丽巍副教授提到,作为普及的“历史叙述”,通俗化的历史写作更侧重于讲故事。而浙江省考古所副所长郑嘉励认为讲好故事的关键是将硬知识赋予人文内涵,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并再次诉诸自己的内心,其基础是扎实的叙述。其余参加工作坊的学者们都纷纷谈了自己关于历史叙述的认识与看法,并分别介绍了各自可能尝试的主题或方向。
包伟民教授在总结陈词中提到,通俗化的历史写作具有较大的受众基础,但以往的学术训练使得专业学者缺乏讲故事的能力。现在需要专业学者补上叙述的能力,即从分析走向讲故事。在讲故事、讲好故事的通俗化写作中,专业学者需要避免过于专业化的学术概念的使用,以增加读者的代入感。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应当避免太过社会科学化。
与会学者们表示,希望通过学界同仁携手努力,未来出版一系列丛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准确地介绍历史知识,呈现丰富多元的宋代历史面貌。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