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宝林(1890—1930),浙江上虞人,迁居杭州,是杭州卖梨糖膏“小热昏”的创始人。 杜宝林早年师从民间说唱艺人陈长生(筱得利),清宣统二年(1910)前后回杭州以卖梨膏糖为生。杜宝林卖的梨膏糖是自己熬制的,品种繁多。杜宝林一边卖糖,一边演唱。他既会把《朝报》上的新闻、轶事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唱词演唱,也会即兴编唱各种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大多讽喻时弊,初名“醒世谈笑”,后改称“小热昏”。其表演形式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即卖《朝报》的人为招徕生意,面对墙角敲着小锣,用杭州方言说唱《朝报》上的新闻。“小热昏”一开始是杜宝林的艺名,之所以取名“小热昏”,是一种通过自贱自贬来达到自我保护的方法,意思是“头昏发晕说胡话”。由于杜宝林受到观众的喜爱,以后人们把卖梨膏糖说唱的艺人统称为“小热昏”,并将这种表演形式也称之为“小热昏”。“小热昏”表演时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语言常模仿各种方言,采用一人或二人说唱的形式。“小热昏”主要流行于浙江杭州和上海等地,其表演场地以茶楼为主。 杜宝林表演博采众长,会各种方言和各种曲调,自编自演。一开始走街串巷经常在武林门、拱宸桥一带卖唱。因为运河是当时的主要交通渠道,杭州运河沿岸湖墅地区的茶楼茶园成为“小热昏”表演的主要场所。至1917年,杜宝林进入杭州第一个游艺场——盖世界表演。从此,他将说唱和卖糖分开,使“小热昏”成为一个独立的曲艺品种。1923年,又到西湖大世界游艺场演出。其代表曲目有《百哥告状》《黑籍冤魂》等。杜宝林虽然演艺生涯只有二十年左右,但颇具爱国情义,有正义感。“五卅惨案”后,杜宝林将顾正红被害经过演唱出来,激发人们的反帝情绪。“齐卢之战”爆发时,杜宝林演唱了《厨房间战争》,以“炉子反王”影射军阀卢永祥。此后,杜宝林又到上海表演,深受观众喜爱。杜宝林的徒弟江笑笑原本是演文明戏和唱双簧的,后来跟随杜宝林学习“小热昏”,之后加盟上海永安公司天韵楼,正式挂牌为“滑稽独脚戏”,与王无能、刘春山等人一起开创了上海独脚戏的新天地。杜宝林的再传弟子“小百利”在上海沦陷时上街说唱抗日内容,被日本宪兵抓去活活烧死。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