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7日上午10:00,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古代不同文种史料相关术语对比研究的审音与勘同法”讲座在历史系713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讲嘉宾为浙江大学中西书院刘迎胜教授,主持人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马娟副教授。 马娟老师介绍了本次讲座嘉宾。刘迎胜教授长期耕耘于蒙元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和古代内陆欧亚史等学术领域。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亦是良师益友。 刘迎胜教授精通古代不同文种史料相关术语的审音与勘同,同时也通晓多门外语。他谦虚地指出,审音与勘同算不上什么学问,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他从多方面入手,对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 首先,刘迎胜教授谈了话题的缘起。中古以降,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文史料不断增加,不同文种的对应史料对照研究时,常涉及相应术语和专有名词的对比问题,尤其是中外关系史和民族边疆史等领域,审音与勘同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与周边的民族有交往,这种交往反映在语言中,即表现为许多民族的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外来词汇。刘迎胜教授给大家列举了丰富而又生动的例证,阐释了这方面的现象。 其次,刘迎胜教授指出,古代语音是发展变动的,而许多古人不知晓,以为先秦古音与后代汉语相同,故而在审音方面出现出错,例如后代人对《诗经》的审音。 接下来,刘迎胜教授论及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梳理了该问题的脉络,并在河南渑池方言中找到了上古汉语复辅音的证据。
最后,刘迎胜教授谈到了中古汉语阴阳入声、中古韵母与现代北方话的主要区别、早期中古汉语的去声韵母、韵尾的变迁以及审音勘同法运用等问题。他强调,在审音与勘同的过程中,哪个时代的文献就用哪个时代的语音对照。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里,刘迎胜教授生动阐述了审音与勘同法,展现了他渊博的学术涵养,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历史研究法的途径。讲座结束后,听众踊跃提问,刘迎胜教授给予耐心解答。今天讲座座无虚席,通过主讲嘉宾与听众的互动,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讲座后,刘迎胜教授与大家合影留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