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这一地貌,我们再来看下一首诗。他的诗作《梅雨初晴迓客东郊》中曾描述过‘幼妇髻鬟簪早稻’,那么为什么当时的年轻女性会形成以稻叶簪发的装饰习俗?”
原因是陆游乡村世界的经济基础是以稻作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正因为水稻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它对经济、文化乃至民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在陆游的诗里,麦子出现的频率仅次于水稻。由此推测出宋代江南地区已出现水田里稻麦连作的情形。这就是‘麦苗极目无闲土,塘水平堤失旧痕’所记述的情况。”
那么,宋代稻与麦是怎么复种的?
“同一地块的稻麦复种在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存在,但并不普遍。他们在多数情况下,还只是异地而植,一般为高田种麦,低田种稻。” 包伟民对宋代人如何提高种植率作出解释。
正因为稻麦复种的发展,改变了宋代人的饮食结构,面食成为了山会地区民众重要性仅次于米饭的主食,吃面食在浙东地区已经相当普遍,为社会各阶层人们所接受,并非局限于“西北流寓之人”。
“据陆游的记载,山会地区民众有在新年佳节吃‘年馎饦’也就是面片汤之俗。直到今天,绍兴地区还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包伟民表示,还有豆类、芋类等,都曾出现在陆游的诗句中。
那么,散布于乡村世界的“市”发展水平是怎样的呢?在《初夏行平水道中》就曾就出现“村店”一词。“市桥压担蓴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村店、小市、乡市、鱼市,总的说来,它们都属于“米盐之市”。
陆游还有描写“市船”的其它诗句,“长歌嫋嫋插秧天,小繖翻翻入市船”“三三两两市船回,水际柴门尚未开”“市晚船初发,奴勤地已耕。道边多野菜,小摘助晨烹”……可以看出,市场联系已经渗透到了当时乡村的角角落落,商品交换已经在村民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植桑养蚕、缫丝织帛是东越之地的传统,但直到南宋才后来居上,赶上全国先进水平,如诗句‘黍酒欢迎客,麻衫旋束绦’。”通过进一步讲解诗句,包伟民为大家展示了宋代高质量发展的耕织技术和蚕桑业。
宋代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如果农事年成较好,村落邻里间还会集资凑钱,乘节日请伶人前来作场唱戏。还有祈蚕求雨、赛神傩戏等村落间的集体性节俗活动,当时称为“作社会”。
“在这些常常被喻为‘一盘散沙’的乡民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大量借助各种礼俗发起的自我组织行为,这是我们认识当时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包伟民补充道。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宋代盛行读书之风的特征,可见一斑。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另一种学校,即为培养科举人才服务的家塾乡校。
讲座最后,包伟民表示,陆游的乡村世界是一个稻作经济发展成熟的农耕社会。相比前期(唐五代),两宋的农业经济的确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这无疑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同时,陆游的诗句通俗易懂,将人们的历史活动“具像化”,也加强了其诗句作为史料的可读性。
他提议大家带着陆游诗集走近陆游故居,能更深刻理解他当时的所思所感,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陆游。
据悉,本次钱塘大讲坛除百余名观众现场聆听外,还在央视移动新闻、新华社现场云、优酷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西湖先锋、明珠电视抖音号、杭州新闻、橙柿互动、我们大杭州视频号等10多个视频平台同步直播,共有近50万人次观看。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