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特别关注
 
运河边上的灯笼之乡
来源:《民俗千秋风韵长——三江两岸民俗风情》  作者:吴云  日期:2022-01-25

 西兴的灯笼向来有名。灯笼这一照明用具究竟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点灯笼一定要有蜡烛。我国有蜡烛,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403—444)所撰《世说新语》里提到的东晋(317—420)初年的一则故事里。那时做蜡烛的蜡用蜂产品提炼而成,成本高,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9)所画的《女史箴图》中的落地高脚灯,看上去还是油灯而非蜡烛灯。到唐朝,蜡烛的应用似乎广起来,朱庆余、杜牧、李商隐的诗中都出现过“红烛”“蜡烛”“蜡炬”等词儿。汉代古诗中说到“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句中的“烛”是火把,不是蜡烛。现在有人说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越军已用灯笼照明,完全出于杜撰。我国从13世纪起懂得养白蜡虫来生产蜡。蜂蜡、白蜡都是昆虫所产,因此,蜡字是“虫”字偏旁的字。笔者年轻时见到市上所售蜡烛,是用从乌桕树籽提解出来的油做成的,外罩一层熔点比乌桕油高的白蜡(含色素)。现在蜡烛全是矿烛,点起来黑烟浓浓,不及桕油蜡烛烟少,不过价格便宜。估计西兴灯笼的全盛时期应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清两朝。民国以至新中国成立初,有了电灯,灯笼逐渐衰落;“文革”以后,几乎绝灭。 



      笔者近年访问了几位开过灯笼店的老人。据谈,西兴街上新中国成立前后有七家灯笼店,都开在上街(今西兴街),从西到东是陈英记、王文盛、王钰钿、华良记、吴文裕、傅兴记、詹炳文。全盛时期下街(今官河路)也还有几家。开张的历史,据80岁的王文盛传人讲,店是曾祖时开起的,推算起来该有140年左右的历史了。有两家传人说他们的灯笼店经营了两代人。为灯笼店做配件有专业店,如做灯笼木底盘的:板桥头蔡才有,和尚桥(资福桥)赵振兴、包家道地来隆兴。赵振兴是笔者岳家邻居,从前看他做底盘,很快捷,拿起一根毛坯树段,一片一片锯下,不用尺量,厚薄很均匀。然后将木片固定到木车床上,两脚一上一下蹬,蹬板的绳子带动转轴,木片飞快旋转,两手靠在扶板上握住专用刀,在木片上刻一道圆周浅槽,外圆光一刀,中心打个小孔,就可卖钱。灯笼芯架用三根铁丝扭成,马湖村有人专门制作,往往用废铁丝做原料。木底盘上插蜡烛的铁钉和灯杆上的铁钩钉,都是闻堰韩家埭村所生产。西兴有几家杂货店,兼营收购制灯笼的半成品配件,如灯笼壳及上面说到的木底盘、铁丝芯架、插烛钉等等。供应外地灯笼店来西兴采购半成品的行商,经营规模较大的有大来什货店,沈八房什货店,其次有周荣生、沈鼎记、丁永茂、许尚记等。他们把那些半成品打成件头,销往金华、衢州、杭州、嘉兴、湖州,更有远销外省如江苏的苏州、无锡,江西的鹰潭、上饶,安徽的屯溪、黄山等地。西兴马湖村有不少农民,到冬季外出开办季节性灯笼店。农历十月开始准备,带上一两千壳子及相应材料,雇个助手,到淳安、建德、遂安、金华、兰溪及湖州、嘉兴等地,临时租个房子,为当地群众做过年用的灯笼,做好生意大年夜回老家,也有的人过了元宵节再回来。这要看那边的销路来定归程。

微信图片_20220125121547.jpg

   西兴灯笼的制作,头一件事是编竹丝壳子,都是女劳动力家庭手工生产。民国《萧山县志稿》卷一第三十九页说:“灯笼,西兴相近各村妇女皆以此为生,有广壳、香圆、单丝、双丝、方圆、大小便行诸品,通销全省。”壳子原料采用夏履桥出产的淡竹,节长而肉厚,能劈出四层甚至六层篾,再将它分劈成丝,然后编制圆鼓鼓的灯笼壳,熟手一天能做十多只。她们劈起丝来像《庄子》里的庖丁解牛似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晚上在极微弱的灯光下照样能做。笔者近日采访几位在做灯笼壳的老奶奶,她们十指灵活,技艺不减当年,能一边对你聊天,一边照常无误剖分篾丝。灯笼店家上门收购了灯笼壳回来,用剪刀修光毛出面外的竹丝头,用浆糊糊上一层“毛太纸”,那是一种以竹为原料制成的薄纸。浆糊晾干后再涂上一层油。这种油过去是一半桐油一半青油熬成,近年都用清漆代替了。如果要在灯笼上写字画花或剪贴,必须在上油以前完成。另有一种纱灯,做法是壳子外面不是糊纸而是贴上一层产于湖州双林镇的蚕丝稀纱,然后沾上一层用海藻(行内人叫“白胶”)煮成的胶水,晾干后其透明度比用纸糊的要好。白胶要上两次,牢度好一些。如果要贴字,字外再涂一层油。近年来双林纱很难买到,所以纱灯的制作难以为继。做灯笼壳是重头,壳子配上底盘、铁丝芯架(芯架也有用竹做的,如小灯笼或准备烧给鬼神的灯笼),有些灯再配上一根带钩头的提灯杆,工艺程序就全部完成。

微信图片_20220125121551.jpg

  灯笼的用途,当然在照明,然而其中也包含讲排场、敬鬼神以及当玩具、赠品的成分,应用面很广,因而型号款式也极多,按大小次序来说:     

      大样  直径1公尺,已很久无人用了。    

      二样、三样  也叫广壳,做龙凤灯用,一般挂到庙门口或衙门口,绘上彩色龙凤,贴上剪出的菩萨名称如“东岳大帝”“关圣帝君”等;衙门用的当然早就没有了。

      四样  直径相当于大脸盆,现在还有人在做,大约用于寺庙。一只壳子现在能卖3.40元。据说从前是做路灯或挂在船头上照明并作信号之用,灯上面还穿上一顶笠帽以挡雨露。

      高灯  高90厘米,直径约45厘米,花轿出门时的仪仗队用。灯插在木架子上,行郎(仪仗队员)扛着木架子在轿前开道。

      八寸  较常用的一种,花轿出门时挂在轿杠上的子孙灯就属八寸,做工精细,底盘用两层木盘以增加稳定度,价格较高;平时多数用在请年菩萨时挂在门上,灯壳两面贴上红纸剪出的姓氏和堂号。红白大事用的灯笼也贴姓氏、堂号。

      方灯  10厘米见方,高约30厘米,从前“西陵道院”定做来分赠道友,认为晚上打着道院字号的灯笼可以避邪。

      高口  比八寸略小,平时照明用,或丧事人家用。有一种大小与高口相近而篾丝较粗者,称小广。丧事人家用的灯糊白纸,贴蓝色字,灯芯架子和插烛灯都用竹做。老人咽气时烧两盏,叫荷花灯,灯上画荷花,让老人黄泉路上照明之用。买水时再烧一盏。举哀开吊时门口挂两盏,用好后也烧掉。

      香圆  给小孩子做玩具,寺庙庵堂定做来送香客。

      广圆  最小的一种,迎神赛会的高照上用。高照是一根很长的毛竹竿,挂上几十盞灯笼,由一个大力士兜在肚皮上两手捧着游行,当然竹竿顶上还得牵着四道绳子由人拉住,才不会倒下来。我们萧山的河上板龙、云石马灯出游时,前面往往用高照开路。

      便行  也叫便样,最廉价的一种,制作粗糙,壳上红笔写一草书“福”字,芯架也是竹做成,劳动人民日常照明所用。

      上面说到,灯笼制作过程中要在壳子上彩绘龙凤,或者剪贴姓氏、堂号等等,最简单的制品也要写上个福字。所谓堂号,说来都有历史底蕴。所以西兴灯笼不仅是日用品,也是工艺美术品,是一种文化载体,内涵十分丰富。

      堂号是从这一族姓祖上的光荣历史、高尚品德、辉煌业绩而来。如我们西兴马湖傅家的堂号叫“版筑堂”,因为傅氏远祖傅说,原是筑泥墙的奴隶,被殷王武丁(?—前1192)举为宰相。《孟子》有句话:“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因而取作堂号。西兴街368号有块界牌“嘉会堂孙界”,意思是当年孙权做吴大帝,国运昌盛,故堂号“嘉会”。马湖孙姓堂号叫“映雪”,是据六朝时流传孙康家贫,映雪读书的典故而来。庙后王王氏的堂号叫“三槐堂”,因为祖上有位王祜(960前后),曾任后汉、后周、北宋兵部侍郎晋国公,文武忠孝,尝手植三槐于庭,遂名“三槐堂”,苏轼为之写《三槐堂铭》。这篇文章至今载于庙后王的《王氏家谱》里。西兴的韩氏堂号“昼锦堂”,因为北宋出将入相的名臣韩琦(1008—1075)作昼锦之堂于后圃,大文学家欧阳修为之撰写《相州昼锦堂记》。萧山一都韩氏是有家谱的,估计谱内该有欧阳修的《堂记》。我们吴氏堂号“至德”,根据孔子的一句话:“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前1100年)是周文王的伯父,吴氏开姓始祖。能得到孔子的赞扬,很不容易。西兴塘头街龙图庙南去50步,路旁有一石碑,刻“爱莲堂周”四个大字,字体非常秀美。因为周氏有位祖先周敦颐(1017—1073),写过一篇文章《爱莲说》,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隐喻做人的美德。周氏子孙以此文为家训,传承至今。由此可见,灯笼上一个堂号,蕴含着多么深厚的传统文化!

      与堂号并行的另一个家族标题是“郡望”。“郡”是一个行政区域,唐以前州郡互称,如越州也可称越郡,杭州可称杭郡。“望”是声望,有名气。郡望一词的概念,是郡中显贵的氏姓,往往用一个地名来表示。如杭州曲院风荷景区内有个“郭庄”,它又称“汾阳别墅”。这有个大来头,因为唐朝的郭子仪(就是《打金枝》一剧中代宗皇帝的亲家)受封为汾阳郡王,所以“汾阳”成了郭姓的郡望。韩姓因为唐代韩愈据先世郡望自称昌黎人,他的诗文集称《昌黎先生集》,因此“昌黎”成为韩姓的郡望。唐朝皇室祖籍陇西,因此姓李的人自称“陇西郡”。如李白,是四川人,但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吴氏自称“延陵郡”,以春秋时代吴季札受封于延陵(今江苏武进)而称之。孙姓自称“乐安郡”,乐安在山东惠民县,乐安是孙武的籍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头一句:“孙子武者,齐人也。”古代齐国在今山东省。说起来,郡望称号也很有面子,因此有时灯笼用郡望代替堂号,如吴姓也在称“延陵堂”。孙姓既称“兵法堂”,也称“乐安堂”,都与孙姓祖先兵法家孙武有关。自从电灯逐渐普照以后,灯笼行业日渐衰落。一度迎神赛会被冷落,灯笼几乎见不到了。改革开放后,民间风俗活动有点恢复起来,西兴镇上又有十多位老奶奶在编灯笼壳,闭歇多年的灯笼店年头年尾也有几批订货。

微信图片_20220125121554.jpg

  可喜的是,高新区(滨江)文化馆发掘整理西兴的传统手工艺品,改编成为广场舞蹈《西兴灯笼》,2003年9月27日在庆春广场举行的杭州市第三届《风、雅、颂》民间广场展示会上演出。舞蹈通过一群窈窕少女携灯笼或编、扎、提、举,展示西兴的历史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荣获表演金奖、优秀音乐奖。通过区、街道有关部门的努力,2005年,杭州市文化局已把西兴灯笼列为杭州民间艺术手工艺品保护项目。西兴灯笼有望重放异彩。





相关内容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2024-12-23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2024-12-18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2024-12-1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