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良渚文化早中期代表性王族墓地。瑶山墓地的墓葬根据出土随葬品可以分成南北两排,北列墓葬基本随葬有璜饰,南列墓葬里,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钺则是相对固定的玉器组合。据此,研究者认为,北列墓葬的墓主人为女性,而南列墓葬的墓主人为男性。 我们以瑶山11号墓为例,来看良渚女性贵族随葬的璜饰。瑶山M11共出土有4件玉璜。根据墓葬复原的结果,其中2件玉璜与管串相连,装饰在脖颈处;另外两件玉璜则是与圆牌相连,垂饰于胸腹部,颇有周代组玉佩的架势。这类成组的璜串饰仅见于良渚女性贵族大墓中,不仅仅作为装饰品,更是这一时期贵族女性身份的象征,代表了她们的权力与地位。 瑶山M11墓葬复原图 玉璜,最早可见于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它的前身可能是残断的环或镯。从璜的形态来看,马家浜文化晚期和崧泽文化早期多见条形璜,以玛瑙为多;崧泽文化中期以后逐渐发展成横截面呈薄片状的桥形璜和半璧形璜,皆以软玉制成;良渚文化时期,半璧形璜成为主流,体量也更大,有的璜上还雕琢有神人兽面纹。 瑶山M11出土良渚文化时期半璧形璜 瑶山11号墓的女性墓主人佩戴玉璜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双璜并列佩戴,这种佩戴形式自崧泽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另一种则是良渚女性贵族研究出的新的佩戴样式——将璜与管作为项胸饰,或将璜与圆牌、管珠连缀作为胸(腹)饰的复杂样式,这种佩戴方式在良渚时期更为流行。 崧泽遗址M62墓主人佩戴的双璜 反山M23璜串 璜在最初,并未表现出异于其它装饰品的特质。而随着时间推移,璜背后的地位和权力逐渐被确立,有玉璜的墓葬在整个墓地中的数量逐渐减少,平均随葬品数量也要高于无玉璜的墓葬。至于璜与女性的联系,大约在崧泽时期就已经比较明确了。在崧泽遗址第一次发掘的中层墓葬中,出土玉璜的墓共13座,其中7座为女性墓,1座为男性,2座幼儿,3座不明,性别特征不言而喻。而到了瑶山墓地,南北墓葬随葬品的差异表明,玉璜的使用在权力与性别上有了更为严格和制度化的对应关系。 在明白璜在良渚社会所象征的性别与权力之后,再来看瑶山和反山这两片不同时期的王族墓地,可以明显看到良渚社会最高统治集团中,女性权力式微,男性威权确立的过程。在瑶山墓地里,北列女性墓葬6座,随葬玉器743件/组;而南列男性墓葬7座,不考虑被收缴的M12的话,其余6座墓葬出土玉器1839件/组。虽然此时男性从墓葬表现来看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但是女性在权力场上依旧有一席之地。 但到了反山墓地,9座墓葬中,仅有2座是女性墓,其中M22女性墓葬里出土的玉器的刻纹甚至都能与M12的刻纹直接对应,推测其可能是作为M12附属的“夫人”墓而存在的。我们明显看到,良渚中期女性权力一再被削弱,甚至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正是这种男性威权的确立,代表女性的成组璜配饰在良渚文化中晚期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的车轮再度向前,当良渚文化本身也消亡在历史的尘埃里时,璜与象征着良渚人权力与信仰的琮共同成为了祭天礼地的“六器”,承担了人们赋予它的新的历史使命。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