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钱塘人物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钱塘人物
 
浙江萧山汪辉祖:清白临财 徳义相传
来源:杭州网  作者:  日期:2022-03-23

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大义村人。他早年举业不顺,二十余岁即入幕府。后于乾隆四十年(1775)得中进士,五十二年(1787)为宁远知县,五十六年(1791)为道州知州。致仕后,退养在萧山苏家潭,终年78岁。

汪辉祖是清代政学两界的名幕良吏,善断疑案,名闻全国;后为州县官五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廉吏;他又勤于治学,尤邃于史,是一位著述宏富的学者,著作有《元史本证》《史姓韵编》《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等。汪辉祖集名幕、循吏、学者等多种身份角色于一体,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微信图片_20220323094730.jpg

《双节堂庸训》

汪辉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靠借贷聊以度日。生活的艰辛,使汪辉祖过早地涉足“人间事”,对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与人之间的真伪虚实深有体会。晚年为教育子孙,撰写了《双节堂庸训》。

该家训共分为述先、律己、治家、应世、蕃后、述师述友六卷,计219条。卷一《述先》,记载汪氏家世与祖父母、父母的生平事迹;卷二《律己》,专讲律己修身之道;卷三《治家》,主要讲家庭管理之道;卷四《应世》,主要是教育后代如何处世做人;卷五《蕃后》,专门阐述教子之道;卷六《述师述友》,记载师友事迹。

《双节堂庸训》除了从传统文献、儒家经典著作等“圣贤书”中寻求为人处事的依据外,更多的是来自“人间事”的体会和感受,饱含了汪辉祖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谈及家训书名时,汪辉祖说:“自少而壮、而老,循轨就范,庸庸无奇行也。庸德庸言之外,概非所知,故名之曰《庸训》。”这自然是谦称之语,“庸训”不庸,反倒包含许多高明之见,如“人生自少至壮,罕有全履泰境者。惟耐的挫磨方成豪杰”“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等等,颇具哲理,启人深思。

浙江萧山汪辉祖:“庸训”治家 德义相传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很难改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重视家庭教育,致力于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除了言传身教外,不少家庭还将治家格言付诸笔墨,以家训的方式传之后世。

清朝乾嘉时期,浙江萧山人汪辉祖写下了一部名叫《双节堂庸训》的家训,它既是教子育孙的教辅材料,又是修身齐家的实用之书,在社会上传播广泛,堪称家训中的经典。

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副院长 傅浩军:

汪家原本是书香门第,其父做过县府属官。后因家道中落,靠借贷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使汪辉祖过早地涉足“人间事”,在生活的旋涡中搏击,对社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与人之间的真伪虚实深有体会。

微信图片_20220323094733.jpg

【漫画】汪辉祖在写作

【漫画】汪辉祖在写作

汪辉祖用“老眼”看社会,对社会世态众相,人情冷暖的体会入木三分。告老还乡后,为教育子女,汪辉祖写下了著名家训——《双节堂庸训》。

该家训分为述先、律已、治家、应世、蕃后、述师、述友6篇,共219条。它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囊括了修身律己、读书治学、处事之道、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注重从传统文献,特别是儒家经典著作和谚语中,寻求为人处事的依据。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鲍永军:

《双节堂庸训》是一部融“圣贤书”与“人间事”于一炉的传世家训。汪辉祖谈论持身涉世之道,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揭示事理层层推导,逻辑性强。谦称“庸人庸言”,然而,正因其“庸”,于当时乃至现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才更强。

汪辉祖的家乡浙江萧山自古人杰地灵,“喜奔竞,善商贾”。地狭人稠的生存环境,赋予了萧山人善于外出谋生的秉性,也造就了一代名幕汪辉祖。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生于清雍正八年。他早年举业不顺,二十余岁即入幕府。后于乾隆四十年得中进士,五十二年为湖南宁远知县,五十五年为道州知州。致仕后,汪辉祖退养在萧山苏家潭,终年78岁。汪辉祖是清代政学两界的名幕、良吏,现代学者蔡元培、梁启超、胡适也盛赞“这个人了不起”。

在《双节堂庸训》卷一《述先》篇中,汪辉祖记载了汪氏家世与祖父母、父母的生平事迹。

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副院长 傅浩军: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汪辉祖的祖父、父亲、母亲,从小就对他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养成了他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品德。

在汪辉祖的童年,汪辉祖的祖父汪之瀚对他管教很严,每次看戏,都带上孙子,归来后就问所演角色姓名、贤否。如果汪辉祖应对无误,就奖励一些小点心。

在《双节堂庸训》卷二《律己》篇中,汪辉祖专讲修身之道,提出“做人须先立志”“从本上做起”“做事要认真”“要有恒”“要爱名”“要顾廉耻”“贫贱当励气节”“不唯阿以附势,固穷厉志,守义不移”等等。也正由于“义”字当头,为了百姓利益,汪辉祖会不惜冒着风险,为民请命。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汪辉祖任湖南宁远知县,当时规定百姓须吃淮盐,而淮盐的价格比粤盐高出八倍,因此宁远百姓私下食用粤盐,粤盐在宁远属私盐,买卖粤盐违犯禁令。官府派人侦捕,以至“人情惶忧”。

杭州市萧山区历史学会会员 朱淼水:

作为一县之主的汪辉祖得知此事后,深感为百姓解决疾苦乃首要任务,暗下决心,要解决宁远百姓食盐问题。他身穿便服,走出衙门,到百姓中去,诚恳听取他们的意见。从百姓意愿角度,制定妥善方案,向上司呈文说明,“粤盐越禁越多,弄得社会很不安定”。

后来,汪辉祖公布了文告,允许宁远零售粤盐,但一次不超过十斤。

湖南总督毕沅知道此事后,大加赞赏,认为汪辉祖性格耿直,说得有理,并“立弛零盐禁”。汪辉祖由此也深得民心。

汪辉祖后调任善化县令,因足疾辞职回乡,途经宁远时,人们夹道相送,有的人送至长沙还不舍离去,情切感人。

在《双节堂庸训》卷四《应世》篇中,汪辉祖教育后代如何为人处世。在论述“宁吃亏”时,他认为,常人都说“忠厚”就是无用,这话不对,如果一个人面对损人利己之事,能做而不肯做,这就是忠厚。

做人要不怕吃亏,宁可被别人耻笑,也要做一个忠厚的人。忠厚的人可能一开始看起来会吃亏,但到最后都是不会吃亏的。

这些都是汪辉祖的经验之谈,颇有启迪意义。

在《双节堂庸训》卷五《蕃后》篇,汪辉祖专门阐述教子之道。小孩子除了读书和谋生外,也可以学习其它各种技艺,到了十四五岁如果读书不行,就应当根据他的特长,学一门手艺,务农务工从商都可以。

《双节堂庸训》六篇皆立足于汪辉祖的人生阅历,很多道理都源自于生活,再加上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得这本家训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别有一种亲切感,启发了很多人。

当然,影响最大还是汪家,汪氏后代将《双节堂庸训》奉为圭臬,引为修身正己的经典,人才辈出。到了近现代,汪辉祖六世孙汪谦为著名画家,曾到欧亚五国游学,画技甚精,出版画集《六法大观》、《醉八仙墨稿》、《画谱》等。汪家九世孙汪忠镐是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长于抗日烽火中的他,始终记得家族传下来的一句话,“菜梗香味识家风”,忠厚为人,坚守气节,这些都是他从先祖汪辉祖身上获得的力量。

汪辉祖九世孙、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忠镐:

一辈子不说假话,一定要说真话,一定要帮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公正的人。因为我们前头的龙庄公(汪辉祖)就是这样做的,我们汪家后代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庸训”不庸,大智若愚。《双节堂庸训》就是这样,看似平凡,却在不平凡中揭示了人生的真谛,看似渺小,却在历史长河中彰显出家规家训的强大力量。

微信图片_20220323094738.jpg

《双节堂庸训》目录

《双节堂庸训》目录

●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摘编●

教子为先

济美不易

世济其美,昔贤所荣,不特名公钜卿也。业儒、力田之家,世世清白,相承亦复不易。数传十百人中,有一不肖子,即为门第之辱。固由积之不厚,亦因教之不先故。欲后嗣贤达,非教不可。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蕃后》

【译文】

世世代代都能继承先人的业绩,这是从前的贤良之士所引以为荣的,并不仅仅只是有名望的公卿是这样。从事于儒学和农业生产的人家,世世代代都很清白,这样沿袭继承下来,也是不容易的。一连数代的几十、上百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不肖子,就会成为全家的耻辱。这固然是由于德行积蓄得不够,也是因为没有把教育后代放在首要地位的缘故。所以,想要后代贤良通达,非进行教育不可。

势力不可恃

恃势逞力,必有过分之事,损福取祸,万万不可。有太阳时,须算到阴云霖雨;有水时,须算到河流浅涸,自不敢恣所欲为。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应世》

【译文】

依凭权势,炫耀强力,就一定会做出过分的事,减损福气,自取祸端,这万万不可。有太阳的时候,就应该预计到阴天下雨;在有水的时候,就应该预计到河流变浅甚至干涸,这样就自然不敢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了。

节制用度

宜令知物力艰难

巨室子弟,挥霍任意,总因不知物力艰难之故。当有知识时,即宜教以福之应惜。一衣一食为之讲解来历,令知来处不易。庶物理、人情,渐渐明白。以之治家,则用度有准;以之临民,则调剂有方;以之经国,则知明而处当。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蕃后》

【译文】

那些豪门大户的子弟,任意挥霍钱财,都是因为不知道物产的得来十分艰难。当孩子有了智慧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要珍惜幸福。为他们讲解一件衣、一粒食的来历,让他们知道来之不易。这样才能让他们对事物的常理、人之常情渐渐地认识明白。用这种方法来治家,用度就会有标准;用这种方法来管辖百姓,物资调度就会合理;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就会见解明智、处理得当。

谨财用出入

不惟寒素之家用财以节,幸处丰泰,尤当准入量出。一日多费十钱,百日即多费千钱,“不节若则嗟若”。富家儿一败涂地,皆由不知节用而起。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治家》

【译文】

不仅仅是那些家境贫寒的人家在使用钱财的时候要节约,即使是有幸处于家资丰厚的人家,也尤其应当依照收入的多少来控制支出情况。如果一天多浪费十钱,一百天就多浪费了一千钱,“不能节制,就会嗟叹后悔”。那些富家儿一败涂地,都是因为不知道节约用度而起。

微信图片_20220323094742.jpg

 【漫画】汪辉祖在读书

诗书传家

宜储书籍

“遗金满籯,不如一经”,古人所以称书为良田也。为父兄者,早为储蓄,俾知开卷有益之故。或谓书非急需,急而求售,必亏原直。呜呼!是薄待子孙之说也。子孙至于售书,不才极矣。以购书之资置产,终归罄荡。若其才者,则读家藏书籍,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又岂必以资产为凭藉哉!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治家》

【译文】

“遗留给子孙黄金满筐,还不如留给他们一部经书”,这就是古人称书为良田的原因。作为父兄的人,应该早早储蓄书籍,使子弟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有人说:“那些不是急需的书,在家里急需钱用的时候拿出去卖,一定会亏,少于原来的价值。”唉!这是薄待子孙的说法啊!子孙如果到了要卖书的地步,那是无能到了极点了。用买书的钱去置办产业,终归会全部丧失掉。如果是那些有才能的后代,就会去读家藏的书籍,用得多效果就大,用得少效果就小,又哪里一定要用资产作家业的凭借呢!

读书以有用为贵

所贵于读书者,期应世经务也。有等嗜古之士,于世务一无分晓。高谈往古,务为淹雅①。不但任之以事,一无所济;至父母号寒,妻子啼饥,亦不一顾。不知通人云者,以通解情理,可以引经制事。季康子②问从政,子曰:“赐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达即通之谓也。不则迂阔而无当于经济,诵《诗三百》④虽多,亦奚以为?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蕃后》

【注释】

①淹雅:犹渊博。

②季康子:即公孙肥,春秋鲁国大夫。

③赐:即子贡。春秋时卫国人,端木氏,名赐。孔子弟子。

④《诗三百》:《诗经》的代称。

【译文】

读书贵在能适应社会干一番事业。有一些喜好古代的人,对于时务一点也不知道。大谈古代,致力于渊博高雅。不但把事情交他做,没有一件能成功的,而且父母因寒而哭,妻子儿女因饿而啼,也一点不顾及。这种学识渊博的人,不知道理解人情事理,不知道可以引用经典之籍来做事情。季康子公孙肥问孔子弟子中谁可以从政,孔子说:“子贡通达,在从政方面又有什么难的呢?”“达”就是说通达世务事理。不通达世务,就只会高谈阔论而对国家的治理毫无益处,诵读《诗经》尽管很多,又能做什么呢?

清白临财

勿贪不义之利

所贵乎有财者,以能为所当为,可得体面也。若义非当,取必越分。此等近利之徒,不过炫裘马饰妻妾,当为之事必不能为。即为父母营养葬,为子孙求田宅,庸人羡之,达人鄙之。不体面又孰甚焉?何如安贫守分,人人敬礼者之为有体面乎?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治家》

【译文】

拥有财物,以能够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为贵,这样才可以获得体面。如果不符合道义,获取钱财就一定会超越本分。像这样一些贪图利益的人,只不过是炫耀自己的衣裘车马,打扮自己的妻妾,应当做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去做。即使是为父母亲养老送终,为子孙买田地、营宅第,也只有庸俗的人才会去羡慕他,而通达事理的人是看不起他的。那么他的不体面又是多么地加重了啊!哪里比得上那些安于贫困、坚守本分,而人人都敬爱、都礼貌地去对待的那些人有体面呢?

临财须清白

财利交关,最足见人真品。显占-分便宜,阴被一分轻薄。故虽至亲、密友,簿记必须清白。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蕃后》

【译文】

在与钱财利益相关的时候,最足以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质。在明处占一分便宜,就会在暗中被轻视一分。所以即使是最亲的亲戚、最亲密的朋友,钱财簿上的记录也必须清清白白。

重视诚信

信不可失

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吾无他长,惟不敢作诳语。古云:“言语虚花,到老终无结果。”如之何弗惧。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应世》

【译文】

身处于世上,没有比信义更重要的了。失信的事情是不可以沿袭取用的,在一件事情上失去了信用,就没有哪一件事情不让人怀疑。我没有其他的长处,只是不敢说欺诳的话。古语云:“言语虚浮花哨,到老了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哪里能够不畏惧呢!

勿欺

天下无肯受欺之人,亦无被欺而不知人。智者,当境即知;愚者,事后亦知。知有迟早,而终无不知。既已知之,必不甘再受之。至于人皆不肯受其欺,而欺亦无所复用;无所复用,其欺则一步不可行矣。故应世之方,以勿欺为要。

——摘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应世》

【译文】

天下没有肯受欺骗的人,也没有被人欺骗了还不知道的人。那些明智的人,当时就知道了;而那些愚钝的人,事后也会知道。知道的时间有迟早,但最终没有不知道。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受了骗,就一定不甘心再受骗。如果到了所有的人都不肯再受他的欺骗的时候,他的欺骗也就没有地方再用了;没有地方再用,他的欺骗也就一次都行不通了。所以人处于世上,要以不欺骗别人为首要。


↑《汪辉祖:清白临财 徳义相传》杭州市纪委监委(杭州学习平台)

●专家观点●

汪忠镐:菜梗香味识家风 

我与先祖龙庄公汪辉祖的因缘,源自宗族故园那间东厢房,1937年9月在抗战的连天烽火中,我在这里呱呱落地。200年前,这间白墙黛瓦的厢房里也曾飘出童年汪辉祖的朗朗书声。记得年少时曾经与父亲闲聊,谈起我率真、耿直、倔强的个性,父亲笑说我是活脱脱“复制”了先祖汪辉祖的脾性。从那时起我知晓了汪辉祖,也知道了他那“菜梗香味识家风,环碧山房由我传”的家训。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对这位先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作为清朝乾嘉时期名闻全国的良吏、学者,时人洪亮吉评价其:“计君一生,在家为孝子,入幕为名流,服官为循吏,归里后复为醇儒。”

先祖写下的《双节堂庸训》,核心思想是“守身”,要求汪氏后代族人洁身自好,保持节操人格。难能可贵的是,先祖不仅言传,更是身教,用一生的实践,为我们这些汪氏子孙树立了人生标杆。

廉洁奉公,清白做人。《双节堂庸训》所云“人须实做”“大节不可迁就”“贫贱当励气节”“欲不可纵”“勿贪不义之财”“临财须清白”等条目,都饱含着先祖汪辉祖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要求我们做事要“尽心”,做人要“节欲”,“公而忘私”,清清白白。

不唯书,只唯实。无论为官还是为学,汪辉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先祖耗时多载,潜心写作,一生完成著作30余种,内容皆源于其对人生实践的思考总结,没有夸夸奇谈,没有揣测臆想,语言平实,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著述流传广泛。多年来,我也一直恪守家训,以“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标准要求自己,知行合一,潜心科研和学术研究。

仁慈宽厚,爱民亲民。先祖汪辉祖要求“对于百姓之事,要曲折周到,否则就是负官、负心”,强调要以民为本,爱民亲民。这些年来,我能在血管外科等学术领域有所建树,得益于先祖的家规家训颇多。从先祖为官时百般为民的良苦用心中,我深深体会到,不管处于何种位置,都要有忧民为国的情怀。从我自己的职业来讲,想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医德,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中,为病人所思,替病人所想,自觉地琢磨技术,不断提高医技。(中科院院士、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汪辉祖九世孙 汪忠镐)

鲍永军:现身说法著家训 修身立德学做人

《双节堂庸训》是汪辉祖晚年所撰家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流传广泛。他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理想,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深入阐发“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谆谆告诫子孙如何修身、立德、做人。

全书六卷,卷一《述先》,记载家世与祖父母、父母的嘉言懿行,卷六《述师述友》回顾师友事迹,感念先人养育之恩与师友相助之德。

卷二《律己》,专讲修身之道,讲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如“人须实做”“做人先立志”“从本上做起”“作事要认真”“要有恒”“要顾廉耻”“贫贱当励气节”“贵慎小节”“勿好胜”“须耐困境”等等;此外还强调“欲不可纵”,要克制非分的欲望,“纵欲败度,立身之大患,当于起手处力防其渐。凡声、色、货、利,可以启骄奢淫佚之弊者,其端断不可开”;又指出做人要有气节,“不唯阿以附势,固穷厉志,守义不移”,要做一个明是非、知廉耻、脚踏实地、堂堂正正的人。

卷三《治家》,讲得是要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家和万事兴”。“孝以顺为先”,儿女要守孝道,父母对子女亦须体恤。兄弟和睦难于孝顺父母,发生利益纠纷,要顾念手足之情,懂得礼让。在家庭财务方面,强调“谨财用出入”,“富家儿一败涂地,皆由不知节用而起”,“非俭不能惜福”,“俭非勤不可”;但节俭不意味着吝啬不开支,“俭与吝啬不同”,“省所当省曰俭,不宜省而省,谓之吝啬”。他还提出“勿营多藏”,不要一心想着给子孙留下很多财产,“苟其不肖,多财何益”,假如子孙不肖,再多的钱财给他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他认为留给子孙钱财,不如留下书籍,“为父兄者,早为储蓄,俾知开卷有益之故”,作为父兄的人,应该早早储蓄书籍,使子弟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至于该篇中其它内容如“勿贪不义之利”“勿受来历不明之物”“勿争虚体面”“婚嫁宜量力”等等,于今也都很有启发意义。

卷四《应世》,教育后代如何为人处世。汪辉祖告诫“失意人当礼遇”,有此体会,与其自身经验相关。他在家训中自述十四、五岁的时候,没有了父亲,孤苦无依,相貌丑陋,家中的困难也很多,幸好得到族姑父的欣赏,说他“孺子不凡”,让他有了被知遇的感觉,从此奋发努力。汪辉祖又说 “与人共事不可不慎”,要注重细节,“事无大小,粗疏必误”,一件事情到了手里,就应该从始至终,谨慎考量,统筹全局。又说,要不怕吃亏,“俗以‘忠厚’两字为‘无用’之别名,非达话也”,常人都说“忠厚”就是无用,这话不对。如果一个人面对损人利己之事,能做而不肯做,这就是忠厚。“能学吃亏充之,即是圣贤克己工夫。”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宁吃亏”,存忠厚之心,方能家族发展绵长,不致衰败。

卷五《蕃后》,阐述家庭教育之道。汪辉祖主张教育“应始于孩提”,应使子女“习劳”、“知物力之艰难”,当孩子有了智慧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要珍惜幸福,为他们讲解一件衣、一粒食的来历,让他们知道物产来之不易;为人方面,要子女“勿游手好闲”、“勿慕读书虚名”、“勿自矜”、“勿自是”;在德才关系上,强调德重于才,“穷达皆以操行为上”、“得志当思种德”、“须学为端人”,做正直的人,宁可正直,不要圆滑;治学方面,提倡读书要经世致用,要通解人情事理,懂得引用经典之籍来做事情,否则,“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诗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细品《双节堂庸训》,许多道理都十分深刻,而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家训中,如“圣贤实可学而至”的励学思想、“作事须专”的人生态度以及“临财须清白”的廉洁品性等等,在今天仍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鲍永军)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致敬求是“大先生”|陈从周(下) 2024-12-27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喻守真事略 2024-12-19
工书善画两翰林:董邦达、董诰父子 2024-10-30
史话杭州·名人杰士: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2024-10-30
“浙西高士”吴颖芳 2024-09-2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