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禹杭履迹
 
西湖香市
来源:杭州文史《城雕拾遗》  作者:顾希佳  日期:2022-04-28

春暖花开时节,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其中有这样一种烧香客的队伍,总是很引人注目。她们大多是些中老年妇女,头上往往包着印花蓝布的兜头巾,有的还会插一朵被称为“蚕花”的绢花,肩背一只写有“朝山进香”字样的黄布袋,成群结队,喜气洋洋地穿梭于湖光山色之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社会发展,她们的装束打扮自然也在变化之中。渐渐地,你已经很难再从穿着上去辨认她们了,不过,乡音难改,乡风依旧,你还是可以发觉,他们就是当年曾经在湖上邂逅的烧香客。
中国人烧香的历史,大概是十分悠远的。古人所谓的“尞祭”,要把祭品焚烧,使之变成烟气,向上飘浮,以为这样才能使神灵得到。这样一种观念和做法,大概是烧香的滥觞吧。至于我们如今所烧的这种香,一般认为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才流行起来的。烧香,说到底就是敬神佛。时至今日,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祭祖或民间信仰,几乎都是要烧香的。

微信图片_20220428141042.jpg

△ 灵隐寺

人们除了在家里烧香祈祷,还喜欢出门,到附近的,或是很远地方的寺庙宫观去烧香,于是就有了烧香客。烧香客成群结队地出行,便有了香会、香社这样的民间组织。他们的首领,便叫做“香头”。
追溯历史,至少在几百年前的西湖边上,这样的烧香客曾经是非常有势力的。每年春天,各地的农民趁还没有进入农忙的这样一个闲暇时节,会纷纷赶到杭州来。一则是为了到那些名山古刹去烧香拜佛,祈求神灵的保佑;二则自然也有“借佛游春”的意思,到西湖边上来散散心,游游春,观赏观赏迷人的景色;三则还可以借此机会购买一些必需的日用品。
这样一种古老习俗在另外一方面自然又给杭城的商业、服务业带来了绝好商机。各种商家、手工业者,乃至三教九流、江湖艺人,届时总会闻风而至,在西湖边形成红红火火的集市。品种齐全的货物、各式各样的服务、五彩缤纷的文艺表演,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烧香客们除了烧香、游览之外,还逛了一次他们在当地无法逛到的大集市。而杭城的商家和服务行业也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烧香客而赚进了大把大把的钱。当年杭城有一句俗谚,“三冬靠一春”,说的就是这种商机。
因为烧香客而在西湖边形成集市,大家于是就称其为“西湖香市”。香市是传统庙会的一种类型,旧时,大凡名山大刹,都会在其周围定期地形成一种“朝山进香”型的庙会,俗称香市。西湖香市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微信图片_20220428141045.jpg

△ 西湖春早

明代作家张岱《陶庵梦忆》卷七,曾经对“西湖香市”有过精彩描述。他说:“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也就是说,从农历二月到五月,烧香客云集,形成集市。“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如逃如逐,如牵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当年西湖香市,主要集中在昭庆寺,也就是今天的湖滨少年宫一带。届时,昭庆寺里里外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孩儿嬉具之类,无不集。”也就是说为了做生意,各种各样的货摊、货篷都搭了起来,寸土必争,样样货物都能在香市上买得到,实在是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如果说张岱的描述还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由于缺乏详细的民俗史志材料而使我们不够满足的话,那么在又过了两百多年之后,当我们读到另一位学者范祖述的文章时,就会发现他对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西湖香市的记录就显得更为详尽而朴实。这段文字保存在《杭俗遗风》之中,又分“天竺香市”“下乡香市”“三山香市”三节,一一道来,很值得一读。
天竺在西湖之西,俗称三天竺,佛教寺院云集,著名的灵隐寺也在附近。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圣诞。清代文武百官,自抚台以下,届时都要亲往拈香。至于一般的善男信女,自然更加踊跃,凡是为了向菩萨表示忏悔的,都得在十八日傍晚出城,赶到寺庙礼,以示虔诚。于是,自茅家埠起,一路夜灯,络绎不绝,这就是当年的“天竺香市”。
接着又有“下乡香市”。所谓下乡,是指杭、嘉、湖、苏、锡、常这一带的蚕农。当年,这一带盛产丝绸,农民既种田,又养蚕,故而俗称蚕农。清明前后,养蚕尚未开始,各家蚕农都还有些闲工夫,于是就以村落为单位,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到这里来烧香。旧时,一般都是摇着船来的,停泊在松木场一带的烧香船常常有“千数之多”。届时,昭庆寺前后左右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香市。蚕农烧香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会赶往天竺、灵隐等大寺庙中去烧大蜡烛。这种蜡烛一支就有几十斤重,要用木架装载,两人扛拾,其余的人伴以锣鼓吹打,护送到庙里,在菩萨面前将大蜡烛点燃,虔诚礼拜,然后就吹熄,还要将它带回去,据说用作蚕房照明,可以保佑蚕花茂盛,俗称蚕花蜡烛。还有一种“舍幡”,也别具一格,买来数匹黄布、白布,打开,好似长长的绳索,善男信女们排着长队,牵拽着前行,去往庙中烧香。烧完了香,这些黄布、白布就全数捐献给了寺庙。还有檀香、线香,也总是买得很多,稍稍点燃之后,其余的都送给了和尚。
还有一种“三山香市”,指的是天竺山、小和山、法华山三处的香市。天竺山的宗教活动,前面已经提及;小和山供奉玄天上帝,三月三日圣诞;法华山供奉东岳大帝,七月有“东岳朝审”,这都是些道教的神祗,在当年也颇有些名气。那时候还有一种称为“香会”的民间结社形式,一般都是同一村落里的亲邻,由于共同的信仰,自愿结合在一起,由一个“香头”带领着,届时就成群结队地到三山的寺庙里去烧香,这似乎有些像今天的“自助旅游”。香市的时间通常也总是在阳春三月。杭州城里的善男信女,当年又有“翻三山”的习俗。他们大清早出城,在短短一天时间里要走一百里左右的山路,先后去往三山,一口气烧遍三山所有寺庙道观的香,又称为“烧跑香”。可以想见,这也是够累的。按说,天竺是佛教圣地,小和山和法华山是道教的天下,当年的善男信女们却全然不顾这些,一视同仁,都要去虔诚礼拜,真所谓“见神就磕头,逢庙便烧香”,这中间表现出极大的兼容性和实用性。在他们看来,只要这些神祇能够满足自己趋福避祸的心理需求,就值得向它们礼拜一番,至于他们属于什么宗教是并不重要的。 
由此可见,西湖香市是传统社会里人民大众宗教信仰的必然产物。不过它不仅仅表现在宗教信仰领域,同时还早已成为民众世俗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除了烧香,其实还有游览、购物、交际、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很世俗,也很实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就说购物吧,几乎每一个烧香客在到杭州来之前就早已周密计划,要带多少钱,要买哪几样东西回去,总是想了又想,斟酌再三才最后定下来。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商品平时买不到,也只有在香市上才能买得到。许多商人都瞄准了这样一个大好商机,早就摸透了这些烧香客的心思,知道他们会买些什么,于是早早地备足了货,准备在这时候好好赚一把。
从商贸这个范畴来说,形成西湖香市决非一蹴而就,而是有过很长的磨合过程的。就说其中的书商吧,他们也完全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据老人回忆,杭州的书肆原先集中在清河坊、鼓楼、弼教坊一带闹市区,不过他们很会主动出击,根据顾客的流散会聚,定时去设流动书摊。省试期间设在贡院;花朝节之后就设在天竺诸寺;清明前后则在岳坟、昭庆寺一带。后两种书市的形成完全是跟着香市走的。以此类推,各行各业无不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说,香市就是当年的“博览会”“展销会”“物资交易会”,经商的人都懂这个道理。

微信图片_20220428141049.jpg

△书肆

除了商人之外,连那些走江湖卖艺的,也都一概跟着香市、庙会转。久而久之,西湖香市也就变得愈发丰富多彩起来,并且成为了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许多人就会想着该到杭州去烧香了。说是烧香,只是一个由头,其实它包含了很多文化需求,大家心里也都是很明白的。
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西湖边上遇见这样的烧香客。尽管他们的身上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过总还保存着这样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让我们又觉得十分亲切。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湖香市并没有消亡,只是它似乎已经嬗变成为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了。



相关内容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