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袁枚 他创立了诗词创作的“性灵说”,他作的诗以咏史诗和山水诗最为著名。今天为大家品读的人物是清代的一位大才子——袁枚。本期节目邀请的嘉宾是桐庐县地方文化学者周保尔老师。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乾隆四年(1739),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33岁的袁枚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读书、写作、吟咏、会友、收徒,不亦乐乎。他广收诗文弟子,尤其是女弟子,这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创举。因为在封建社会,女性是普遍受到歧视,不受重视。袁枚能突破这种封建藩篱,说明他特立独行的风格。真如前面讲到的,在人家还没有出道,他才30出头,就辞官隐居了,也说明他有率真、洒脱的性格。嘉庆二年(1798),袁枚去世,享年82岁,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进士,选中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袁枚27岁被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做知县。袁枚官不大,但他每到一地,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应该抒写作者的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诗人生活遭遇中的真情实感。袁枚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文笔与赫赫有名的大学士纪昀(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袁枚是诗人,更是炒作营销高手。他单靠卖书一年就能赚取三千两白银。 袁枚是才子,也是玩跨界的高手。《随园食单》奠定了他“中国食神”的地位,在美食著述方面,连被称为“天下第一美食家”的苏东坡都不及他。 袁枚是大咖,更是“网红富商”。他以300两白银买下隋氏废园(这个隋园据说是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经过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改造提升,将它建成为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清幽迷人、著名一时的私家园林,并改名为“随园”,随意的随,很能反映袁枚的个性。袁枚以此吸引四方诗人到随园来聚集,以诗会友,过起了辞官归隐的逍遥生活。而且袁枚通过随园的土地承包、酒店经营、收徒教培,以及诗文、书法润笔服务等综合经营,使他一举成为清代乾嘉时期最有名望的富豪,把日子潇洒地过成了别人的终极梦想。 袁枚与桐庐有什么关系呢? 袁枚是清朝名声显赫的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吃货”美食家,被誉为“食神”。袁枚非常喜爱桐庐富春江山水,曾多次来桐庐游历,欣赏桐江山水,吟咏严子陵钓台,品尝桐庐美食。在袁枚晩年的时候,一次他从天台回杭州途经桐庐,一气呵成写下了四首七绝《桐江作》表达他对桐庐的喜爱之情: 其一 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其二 兰溪西下水萦回,吩咐船窗面面开。 紧记心头须早起,明朝无数好山来。 其三 七里泷边水竹虚,烟村约略有人居。 鹭鸶到此都清绝,不去衔鱼看钓鱼。 其四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袁枚的这四首七绝《桐江作》是山水诗,诗的意思非常直白易懂,诗中袁枚对桐江山水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来简单理解一下诗的内容。 第一首:“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袁枚妙笔赞美春天桐庐富春江的水“绿如油”,妥妥的“一江桐庐色”。富春江两岸的青山呢,似乎在目送他们乘船而下。船出了桐庐以后,视界逐渐开阔平缓,奇山异水的景观看不到了,很快他们就到了杭州啦。由此可知,袁枚的诗句也佐证了桐庐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 第二首:“兰溪西下水萦回,吩咐船窗面面开。紧记心头须早起,明朝无数好山来。”袁枚一行从兰溪江顺水而下,只见江面水流萦回,微波荡漾,袁枚让船老大打开船窗,尽情地欣赏。忽然想起,明天将进入富春江,有无数的山水好景,所以今天晚上早点休息,明天早上早点起来,绝对不能错过欣赏桐庐这好山好水的好机会。 第三首:“七里泷边水竹虚,烟村约略有人居。鹭鸶到此都清绝,不去衔鱼看钓鱼。”袁枚一行来到了桐庐境内,七里泷是现在富春江镇的俗称,这里指富春山严子陵钓台一带,这里富春江两岸一带的景色像国画一样,水边的村庄看上去掩映在烟笼的竹林之中,隐约感觉到有人家居住。这里的鹭鸶也表现得极为“清绝”,竟然“不去衔鱼看钓鱼”。这两句拟人的笔法写得非常的妙,妙就妙在袁枚通过写鹭鸶的“清绝”,“看钓鱼”,来写人的清绝和潇洒,来赞扬严子陵先生的高风亮节,表达了袁枚对严先生的敬仰之情。这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四首:“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诗人袁枚从天台到桐庐,虽然没过几天,但觉得已经很久了,感觉有些迷糊,为什么呢?因为袁枚已经融入到了富春江山水之中,连天上的白云也似乎伸手可及,他怀疑自己是否进入到了仙境,天台的印象在脑子里显得有些模糊了。心里想当时参加浙东唐诗之路采风的这些诗人啊,你们总想把诗文写得曲折多姿,可你们为什么不到浙西来看看桐庐富春江“天下独绝”美丽山水呢?“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这句诗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讲就是:你们这些诗人啊,要想写出极好的山水诗,为何不到桐庐来,何必在天台那样花那么多的心思呢?袁枚用一个设问句,非常巧妙地表达了他对桐江山水的高度赞美,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桐庐做了一个绝佳的推介广告。 袁枚的四首七绝《桐江作》确实是写“绝”了,每一首都有一个“硬核”的诗意表达,对于推介桐庐富春山严子陵隐逸文化、桐庐《富春山居图》实景地、钱塘江诗路核心地(唐诗西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袁枚还在《随园诗话》中引用陈浦的诗,其中有“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两句。从此,让唐代布衣诗人桐庐人方干成了“身后识方干”这个成语的主角,一直沿用至今。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