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房建设 1996年,杭州市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家也被划进了拆迁区。当时安居工程建筑总面积为271900平方米,小区绿化配套建设也都跟上,小区图纸相当的漂亮,我们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在3年的过渡期间,我们都是自己找房居住。1999年,我们举家迁徙,搬进了现在住着的三塘沁园一套二室一厅建筑面积56平方的房子。 我还清楚地记得搬进新家的那一天,灿烂的阳光照在地板上,我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着宽敞舒适的房子,一股幸福的暖流油然而生。 搬家那天,刚上中学的女儿看我对旧东西拿拿放放有些不舍的情形,风趣地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家可不是陈列馆。”女儿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内心豁然开朗而又甜蜜。虽然每一件物品都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但甜蜜的是小房变大房,愈来愈宽敞。当年秋天,我的父母也搬进了三塘沁园一室一厅建筑面积34多方的房子。 相比今天杭州住房条件,56平方的房子并不算大,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意味深长。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跟父母和3个哥哥、1个姐姐7个人挤住在拱宸桥一个十几平方的土坯房里。草席盖的屋顶一到下雨天,外面大雨,屋里小漏,家里所有能用的东西都拿出来接雨水,人连躲避的地方都没有。 亲历者陈美华 20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刚上小学时,我家的住房条件开始有所变化。父亲单位分到了两间房。于是,我们欢天喜地地搬到了卖鱼桥,住进了砖平房,大概有40平方米,依然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当时我大哥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我们9个人挤在一起,除了父母和大哥嫂子有固定的房间,我们其余4兄妹晚上睡在自己搭的伸不直腰的小阁楼上。1986年,大哥由于单位分房,就搬出去了。这时,我结婚了,我和我爱人依然与父母同住,后来有了女儿,哥哥姐姐们陆续搬出去住了。 有了家,有了孩子,我们一家3口和父母依然住在40平方的房子里。在这个家我们整整住了27年,虽然拥挤,但生活的充实,使我觉得这个家分外温馨,其乐融融,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想的往事。 安居房 现在,我们从泥巴屋搬进了钢筋水泥房,从单间走进套房,从四面透风的土屋来到四季如春、装修美观的空调屋,住的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美,越来越舒适。 我家房子的几次变迁就像一滴晶莹的水珠,从一个普通的家庭,聚焦着一座城市前进的缩影。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