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似水年华
 
城市记忆 | 亲历者说:居者有其屋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美华  日期:2022-07-29

微信图片_20220729094912.png

安居房建设

1996年,杭州市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家也被划进了拆迁区。当时安居工程建筑总面积为271900平方米,小区绿化配套建设也都跟上,小区图纸相当的漂亮,我们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在3年的过渡期间,我们都是自己找房居住。1999年,我们举家迁徙,搬进了现在住着的三塘沁园一套二室一厅建筑面积56平方的房子。

我还清楚地记得搬进新家的那一天,灿烂的阳光照在地板上,我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看着宽敞舒适的房子,一股幸福的暖流油然而生。

搬家那天,刚上中学的女儿看我对旧东西拿拿放放有些不舍的情形,风趣地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家可不是陈列馆。”女儿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内心豁然开朗而又甜蜜。虽然每一件物品都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但甜蜜的是小房变大房,愈来愈宽敞。当年秋天,我的父母也搬进了三塘沁园一室一厅建筑面积34多方的房子。

相比今天杭州住房条件,56平方的房子并不算大,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意味深长。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跟父母和3个哥哥、1个姐姐7个人挤住在拱宸桥一个十几平方的土坯房里。草席盖的屋顶一到下雨天,外面大雨,屋里小漏,家里所有能用的东西都拿出来接雨水,人连躲避的地方都没有。

微信图片_20220729094916.png

亲历者陈美华

20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刚上小学时,我家的住房条件开始有所变化。父亲单位分到了两间房。于是,我们欢天喜地地搬到了卖鱼桥,住进了砖平房,大概有40平方米,依然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当时我大哥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我们9个人挤在一起,除了父母和大哥嫂子有固定的房间,我们其余4兄妹晚上睡在自己搭的伸不直腰的小阁楼上。1986年,大哥由于单位分房,就搬出去了。这时,我结婚了,我和我爱人依然与父母同住,后来有了女儿,哥哥姐姐们陆续搬出去住了。

有了家,有了孩子,我们一家3口和父母依然住在40平方的房子里。在这个家我们整整住了27年,虽然拥挤,但生活的充实,使我觉得这个家分外温馨,其乐融融,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想的往事。

微信图片_20220729094918.png

安居房

现在,我们从泥巴屋搬进了钢筋水泥房,从单间走进套房,从四面透风的土屋来到四季如春、装修美观的空调屋,住的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美,越来越舒适。

我家房子的几次变迁就像一滴晶莹的水珠,从一个普通的家庭,聚焦着一座城市前进的缩影。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打造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优质平台 2024-12-12
回忆余杭鸬鸟羊毛衫厂 2024-12-10
钱茂伟|杭大学习生活忆旧 2024-11-20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的抗美援朝记忆 2024-11-11
良渚古城发现记 2024-11-0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