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艺林文韵
 
区县社科 | 品读桐江名人:东坡健笔赞桐庐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8-09

微信图片_20220809101606.jpg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嘉祐二年(1057)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主考欧阳修赞赏而中榜眼。苏轼为人洒脱出尘,学识渊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品集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一生有“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贬居”的复杂经历。曾先后两次到杭州做地方官,分别是熙宁四年(1071)做通判和元祐四年(1089)任知州。也多次到桐庐游览考察,写了好多赞美桐庐山水人文的诗词篇章。其中《送江公著知吉州》流传最广,特别是诗的前二联,“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岂唯浊世隐狂奴,时平亦出嘉公子。”在桐庐称得上是妇孺皆知。

这风光旖旎的江南“三吴”之地,也就是宋时的苏州、常州、湖州这一带,柳永有“三吴风景,姑苏台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等句。然而在苏东坡眼中,是“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走遍三吴千山万水,不得不说还是桐庐的山水更加的清美。

紧接着,作者以用典、对比、对偶等手法,写出了这里的“人才辈出”:“岂唯浊世隐狂奴,时平亦出嘉公子。”哪里是只有浊世才有狂奴严子陵隐居富春山的佳话,太平盛世更有美善之人。然后很自然地由此引出了江公著这一人物。

这句就是说桐庐山水清丽,人文嘉美,把桐庐的“地灵人杰”具体形象化了。

苏东坡数次到桐庐,怎么可能不写钓台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写钓台的诗和词。先看他的《过钓台》:

昔人垂钓今何在?此地空余百尺台。

山上云岚舒复卷,江中潮汐去还来。

昭昭令誉垂千古,耿耿清风播九垓。

回视寿陵何处是,夕阳翁仲卧钓台。

李白曾有古风:“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而苏东坡此诗的第三联就是“昭昭令誉垂千古,耿耿清风播九垓”可见他对严子陵“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尚品德是由衷赞赏的。并且尾联还把钓台与帝后生前预筑的“寿陵”相比,钓台之迹永在,而寿陵何处可寻?

苏轼写桐庐的词,也有《满江红·钓台》等多首,这里仅举《行香子·过七里滩》为例。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当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的,他巡查富阳、新城,然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时作。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看透名利、返朴归真、豁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上片前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桐庐七里滩之美:一叶扁舟轻又巧,荡着双桨惊飞鸟;天碧蓝,水清幽,山色天光入江流。水中游鱼,在水藻间穿梭,鳞光闪动;江边白鹭,于沙洲上憩息,悠闲自得。“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明快。用蒙太奇手法,剪辑了三个不同时间的行舟之景,且一一抓住特点:沙溪,是白天沙衬之溪,清澈而急湍甚箭;霜溪,是清晓霜染之溪,清冷而洁净无瑕;月溪,暮夜月映之溪,明亮而晶莹闪烁。作者用简练的笔墨,素描的笔法,生动地描绘出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也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下片开头由上片的江面之景转向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让人想起清代诗人刘嗣绾《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中的“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由水到山过渡后,直接宕开,进入议论和抒情:“算当年,虚老严陵。”又让人想起东汉初年刘秀与严子陵的故事,以及对严子陵拒仕垂钓的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其实除了空名什么都没留下,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那么什么才是永恒的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大自然那不同的美才是永恒的。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湘湖人物|徐渭湘湖题联 2024-11-04
十竹斋,让“木板水印”重回民间 2024-11-01
吴均:山水文章第一人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