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区县社科 | 品读桐江名人:刘基与桐庐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8-23

微信图片_20220823102807.jpg

(图为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南田乡(今属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推翻元蒙政权,完成统一大业,开创了大明王朝,是明朝著名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刘基功勋卓著,明太祖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把他与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字子房)相提并论。在文学史上,刘基又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神机妙算,善于帷幄,民间传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是一位极具魅力的传奇人物。据乾隆二十一年版《桐庐县志》记载,刘基在出山辅佐朱元璋以前,曾在桐庐县凤川街道翙岗村(古称凤冈)寓居,与翙岗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桐别有因

刘基自幼就才华迥异,据传他读书有“一目七行”之能,16岁中乡试,22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26岁受职江西高安县丞(职务仅次县令,正八品),可谓学业仕途一帆风顺。元代著名文学家揭傒斯见后称赞他:“此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在高安县丞任职上,刘基不避强御,为政严而有惠,以廉洁著名,受到地方百姓拥戴称颂。至元六年(1340),刘基受命复检一桩人命案子,发现了凶手故意杀人的罪状,初检官因此获罢职,不料其家人倚仗蒙古权贵后台,蓄意加害报复刘基,于是他便自请辞职。幸好江西行省大臣素知刘基为人,又辟他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因刘基性格耿直,不久又与同僚议事不合,受到了排挤打压。蒙古权贵的官官相护,官场争斗的尔虞我诈,使耿介的刘基内心极度愤懑,于是他绝意仕途,再次请辞。时元至正元年(1341),刘基31岁。这一年秋,刘基经兰溪顺舟来到了桐庐,从此他便在翙岗村开始了一段隐逸生活。

桐江散怀抱

桐庐奇山异水的优美风光使刘基放浪留连,他想起了宋元之际的爱国志士谢翱(墓在钓台对岸严陵坞),又拜谒了东汉高士严子陵钓台。三公掷去不为官,富贵莫如一钓竿。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一直受到历代失意文人推崇,李白如是,范仲淹如是,刘基也如是。仕途上的失意,使刘基对大元朝的黑暗统治十分失望和不满,他在《九日舟行至桐庐》诗中写道:

杪秋天气佳,九日更可喜。

众人竞登山,而我独泛水。

江明野色来,风淡汲鳞起。

苍翠观远峰,泬寥度清址。

沙禽泛悠飏,岸竹摇萝靡。

溯湍怀谢公,临濑思严子。

紫萸空俗佩,黄菊漫妖蕊。

落帽非我达,虚垒非我耻。

和舷月娟娟,濯足石齿齿。

澄心以逍遥,坻流任行址。

这是一首潇洒散淡的山水诗,诗中“众人竞登山,而我独泛水”含蓄地写出了刘基仕途的不得志,只好浪迹江湖;“溯湍怀谢公,临濑思严子”表达了刘基对两位富春山前贤——谢翱和严光的崇敬之情;“落帽非我达,虚垒非我耻”道出了他耻于混迹元朝贵族黑暗的官场,抒发了丢官去职的无奈和旷达。

在桐庐县城馆驿,刘基又写了一首《夜泊桐江驿》的诗,诗曰:

伯夷清节太公功,

出处非邪岂必同?

不是云台兴帝业,

桐江无用一丝风。

刘基以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和姜太公八十岁出山辅佐周文王成就功业的典故,来说明隐居和出仕都是因时而异,各有成就的,再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人赏识也没有用。若无光武帝刘秀的赏识,子陵高节最终也不过是桐江无用的一丝清风而已。此诗表达了刘基的功业观,虽然一时仕途失意,但是他还是以儒家的积极入世观作为理想和追求。刘基在等待一个复出的时机,在等待一个赏识他的人物,然而此时他只能选择归隐。

凤冈广交友

桐庐县凤川街道翙岗村古称凤冈,村落渊源肇自于汉代。南宋淳熙间,南宋丞相李纲曾孙李瑶议(仰庵公)自新城(新登)迁入凤冈,经过百年繁衍,李氏遂成凤冈大族。元末明初之际,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李氏宗亲为主体的隐逸文化群,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来游,青田刘基便是其中一个。

刘基寓居凤川翙岗(古称凤冈),这有着确凿的历史依据。刘基在《赠桐江临溪西庄华氏宗谱序》开篇说:“予为中原不靖,遨游海内,寄迹于桐江凤冈李氏之家。”这句话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元朝政权不稳,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二是刘基寓居在翙岗一户李姓人家之中。

刘基为什么选择翙岗寓居?史料没有留下相关记载,民间传说他是来此寻访明主,这个传说经过600多年的演绎,早已失去本来面目。笔者根据清光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相关记载,认为刘基寓居翙岗,是受到了当时翙岗颇具影响力的李氏隐逸群的邀请和影响,他与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有着深厚的交情,同时翙岗幽静的的山水环境和良好居住条件也十分符合他的隐居要求,所以他才来此寄迹。

据清光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姓氏源流》记载,翙岗李氏系出陇西,与李唐李氏同气连枝,其嫡祖是彪炳史册的抗金民族英雄——南宋丞相李纲,亦可谓簪缨贵胄之族。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李纲曾孙李瑶议(仰庵公)迁居翙岗,遂繁衍成族居村落。由于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划分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种社会等级。汉族知识分子处于社会最底层,没有任何政治优势和地位,即便出仕做官,也常受到蒙古权贵的压制,刘基在高安县丞任上受迫害就是一个缩影。因此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纷纷退隐田园山林,不愿为元朝效力。是时,翙岗便出现了一个以李氏宗亲为主体的隐逸群,主要代表人物有李骧、李康、李文、李恭等。由于翙岗李氏是当地大族,生活条件比较优厚,又不满元朝的分化统治,所以李氏文人大都致力经史而绝意仕途,广交同道而寄迹林泉,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翙岗为中心的隐逸文化圈。刘基便是这个隐逸圈的鸿鹄之客。

在翙岗李氏隐逸群中,李骧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李骧(一作李骧龙),字仲骧,号南华老人(生年无考,约卒于1345年前后)。说他是核心人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辈分高,他是李文的族兄,李康、李恭等名士都是他的侄儿,辈分有序,长者为尊;二是才华好,擅长诗文,李骧是县邑当时的俊彦翘楚,著有《南华百拙集》诗集传世;三是交游广,大梁班惟志、钱塘叶祯、桐庐徐舫等文化名流与他都有密切交往。李骧崇文尚义,声名四播,却以处士自居(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之人),还自谦笨拙,以“百拙”名其诗稿,“一时有名之士皆欲识其人”(邱茂《南华百拙稿·序》)。刘基寓居翙岗时,就曾与他诗歌酬唱,李骧《南华百拙集》诗集中留有一首《和刘伯温来韵》七律,诗云:

自爱山中隐者家,

杖藜随分踏江沙。

岁时野老频分席,

朝夕山僧共分茶。

旅雁随阳寒有信,

轻霜点染菊垂花。

青山翠岫半秋色,

清簟疏帘落照斜。

刘基的原诗,尚未得见,李骧的和诗清新淡雅,一派隐逸天真,充分表明两人交游甚欢。其时,李骧已经进入暮年,而刘基正是一个30来岁的青年才俊,尽管两人年龄有悬殊,但却留下了一段文学佳话。

刘基与李骧还有一重特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刘基与李骧次子李翰以及两个孙子的交游上。据清光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人物行状记载,李翰字鹏举,号“云邱老人”。他博通经史,默契地理,晓音律,善书能诗,与刘基十分交好,谈古论今,胸罗经济,刘基多次推荐他出仕做官,他都推辞不就。李翰长子李善,字孟元,号“南陵耕者”,次子李远,字孟修,号“憩牧”。他们兄弟从小就跟着刘基学习,是刘基的学生,尤其是李远,深受刘基器重,后旨受文林郎,知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事。

刘基与翙岗李氏交往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李文。李文,字仲章,号近山,李骧族弟,性爱林泉,元末曾任桐庐县主簿、浙江行省都事等职务。刘基寓居翙岗时,与李文的交往十分密切。

元亡后,李文遁迹山林,终日吟咏,以布衣而终。李文去世后,其子还千里迢迢来到金陵向刘基报讯,此时刘基已是天下闻名的开国元勋,他在《追悼李君近山》悼亡诗序言中说:

“桐庐李君近山,儒士旷达者也。与仆为知心友,契阔十余年,风尘澒洞,音问杳绝。忽其子来京师,始知李君亡矣,悲感成诗,聊以写其情耳!”

序中,刘基直接表述了他与李文的知心朋友关系,沉痛地表达了对故人去世的哀悼之情。

刘基与翙岗李氏隐逸群中交游的主要人物就是李康(?—1358),清光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作李元康,字宁之,号梅月主人,是元末翙岗著名隐士。据《凤冈李氏宗谱》记载,李康工诗文,博及琴弈书画,多次拒绝元朝聘任,以古学自鸣,雅号清高,居所四周遍植梅花,因题斋号梅月斋。

刘基与李康交往频繁,今存刘基写给李康的两首古风,可以见两人的深厚友情。一首是《题梅月斋宁之先生读书处》,诗曰:

乾坤清气不可名,

琢琼为户瑶为楹。

轩窗晓开东井白,

帘拢暮掩西山青。

玉堂数枝春有信,

银汉万顷秋无垠。

夜深步同踏花影,

梅清月清人更清。

罗浮不独具闲春,

广寒不独天上人。

人间天上有如此,

何时载酒来敲门。

刘基在题目中称李康为“宁之先生”,可见对李康的敬重。在刘基的诗中,李康的梅月斋如诗如画,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饮酒赋诗,把盏咏梅,雅如天人,充满着潇洒脱俗的隐逸之情。另一首是《留别李君宁之》,诗曰:

群山雪消江水宽,

主人情重别欲难。

我今自向玉鸟去,

短日斜倚春风寒。

满楼山色几时醉,

永夜月明何处看。

人生有心无远近,

频将书札报平安。

从首句来看,应该是刘基离开翙岗村时赠别之作,“主人”二字正说明了刘基寓居凤冈的李氏之家,东家主人正是李康(也包括李翰)。自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看到翙岗的长夜明月,此情此景不禁让刘基离情满怀。尾句“人生有心无远近,频将书札报平安”,意境与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异曲同工。诗中群山雪消,山色满楼,惜别之情,真挚感人,生动地表达了对刘李二人的深厚情谊。

至元十八年(1358),李康因病去世,刘基获悉,亲临其丧,并作诗文祭奠,足见两人已非一般知交,也体现了翙岗寓居故地在刘基心中的特殊地位。

在翙岗,刘基不仅与李氏文化圈交游酬唱,还与桐庐县邑的名士徐舫交游。徐舫(1299—1366),字方舟,居县治北(今桐庐江北城区柯家湾),元末桐庐著名隐士诗人。徐舫家境富裕,崇尚任侠好义,追求淡薄脱俗,才华横溢,却终生不仕,自号“沧江散人”。关于刘基与徐舫的交游,但有一则轶事体现了刘徐二人的深厚情谊。

公元1360年春三月,朱元璋聘请时称“浙西四先生”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出山辅弼。途经桐庐县城时,刘基与徐舫进行了一次欢快的诀别。当时的情景,同行舟中的名士宋濂在《故诗人徐舫墓铭》中记载十分详细,文曰:

忽有美丈夫(徐舫)戴黄冠,服白鹿皮裘,腰绾青丝绳立于江滨,揖刘君(基)而笑,且以语侵之。刘君亟延入舟中,叶、章二君竟来欢谑,各取冠服服之。竟欲载上黟川,丈夫觉之乃上。濂疑之,问于刘君(基)曰:“此何人斯?诸公乃爱之深耶?”刘君曰:“此睦之桐庐徐舫方舟也!”濂故闻方舟名,亦起而鼓噪为欢、共酌酒而别。

徐舫戴黄冠,服白鹿皮裘,腰绾青丝绳,其风度翩翩悉如绝世之人。“(舫)揖刘君(基)而笑,且以语侵之。”徐舫一见刘基就作揖笑迎,而且以语言相侵,表明二人相识已久。刘基邀请徐舫上船雅聚,章溢、叶琛两位名士竞相与徐舫欢谑,可见他们也早就相识。刘基有意邀请徐舫一同出山辅佐朱元璋,叶、章二君甚至欢笑着把朱元璋送来的官服衣帽穿戴起来,玩笑中带着引诱之意。宋濂问刘基:“此何人斯?诸公乃爱之深耶?”也充分体现了徐舫与刘基、章溢、叶琛等名士交情匪浅。人各有志,尽管刘基等四君半开玩笑半当真,命人悄悄开船,想把徐舫一起带走同去,却被徐舫发觉后制止。

凤翙出高冈

按刘基年谱,元至正元年(1341)至四年(1344)是刘基弃官江西行省职官掾史后第一次隐居的三年,也正是他隐居翙岗的三年。自1344年起,他便离开翙岗游学江东(苏南)一带,其间小驻丹徒,并曾赴大都,经过三年才回到家乡。

在翙岗,刘基除了交友进学以外,还在翙岗设馆教书。据1991年版《桐庐县志》记载:“刘基元末流寓桐庐数年。设馆于翙岗华林寺,与李近山、李宁之及徐舫等交游。”1984年版《浙江省桐庐县地名志》记载:“华林寺(始建于五代)北寺湾里,昔时曾设学馆,元末刘基曾在此寓居数年”。刘基在《赠桐江临溪西庄华氏宗谱序》署款自称“处州府青田县逸史 侍教生 伯温刘基”,侍教生即是陪侍奉教之人,可知他在翙岗从事教书生涯。笔者认为刘基既然寓居李氏(李康)之家,必为其所聘私塾先生。写序这年是“元至正十年岁次庚寅三月上浣”,时1350年3月上旬,刘基40岁。此时刘基闲居杭州,他又从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的职务上被排挤了下来。可能是仕途再次受挫,失意的刘基又回到了翙岗,但这次只是一个短暂的停留。在这次停留中,与翙岗毗邻的西庄村有一位李氏懿亲华大昭,因与刘基很熟悉,持家谱向刘基求序,于是刘基妙笔立就,为西庄华氏写下了这篇序言。

此外,刘基寓居翙岗期间还写了一篇《虎镇山记》。虎镇山即是现在翙岗村南侧的大庙山,刘基描述此山:“如虎作威,而有静以镇之之象。”所以给它起了个虎镇山的地名。这篇妙文实际是一幅现实版的元代《凤冈全景图》,南望是三峰插天,列戟于后的红羊尖(即今之黄羊尖),香泉山华林寺近在咫尺;北览是梅山村和松林村;东眺是两水潆回的大源溪;西顾是平畴沃野和铁岭、马鞍山和鸡笼。在经历670年后,这些地名至今依然存在。山水如泼墨,画图豁天开,刘基困顿抑郁的心情随着视野的环顾,与虎镇山一同镇静了下来。

在翙岗,刘基留下了许多墨迹,除了和李骧、李康、李文等人唱和诗稿以及信札外,还有华林寺的楹联以及李氏家中的“嘉会堂”匾额,随着历史的沧桑变化,这些珍贵的墨迹已经湮没无存。但刘基题写的“凤翙高冈”匾额,却让翙岗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翙岗在李氏迁入之际名晦冈,刘基寓居之际称凤冈,凤冈地名至今仍旧保留沿用(现作“凤岗”)。应翙岗李氏的邀请,刘基为李氏宗祠题写了一块“凤翙高冈”匾额,他在“凤冈”地名上嵌入了“翙、高”二字,“翙”是鸟飞或鸟飞声之意,“高”则寓意成就非凡之想,“凤翙高冈”寄寓着刘基对翙岗李氏一族的希望:李氏才俊能如凤凰一样展翅飞翔于高岗之上。入明后,刘基已是誉满天下的开国元勋。字以人贵,因刘基为翙岗李氏题写了“凤翙高冈”匾额,凤冈便改称了翙岗,可以说翙岗之名实为刘基所赐,不幸的是这块珍贵的匾额最终毁于文革“破四旧”浪潮之中。

人生理想信念不同,目标追求便不会同。李骧、李康、李文、徐舫选择的是严子陵式的隐居生活,刘基等待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机会。翙岗寄迹的三年是刘基生命里最为平静的三年,这三年,他充分地修身养性,韬光养晦,静观天下之变。在翙岗,李氏群彦给了刘基一个忘身世外的精神家园,自此一位饱受元朝官场压抑排挤的有识之士,终于在平静的林泉生活中,使受伤的心灵渐渐得以抚慰。

然而,刘基毕竟是刘基,最终他从困顿中把握了时机,走出了凤岗,走向了理想,走进了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成了一颗耀眼的历史明星。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刘基所题的“凤翙高冈”,同时也寄寓着他凤舞九天,实现理想的期盼。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18年后,在群雄纷乱的逐鹿中,刘基终于找到了明主——朱元璋,成就了千秋功业!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