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西湖之谜系列|林逋归隐孤山之因
来源: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非常西湖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9-23

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真宗赐号“和靖处士”,仁宗谥以“和靖先生”,世称“林和靖”。其祖父名克己,曾为吴越国通儒院学士。其父早亡。林逋少年时家道中落,“衣食不足” (《咸淳临安志》)。

微信图片_20220923142102.jpg

● 和靖先生像

青少年时的林逋。“刻志为学”。约30岁后。其道德文章为时人称许,“已有大闻”于世。

微信图片_20220923142105.jpg

● 《宋林和靖先生诗集》

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林逋曾游历江淮,到达安徽、江苏、江西、山东等地,对一度鼓舞士气人心的澶州之战发生兴趣,打算为捍卫国土、增强国威效忠出力。

随着宋真宗赵恒与辽军签订了屈辱的檀渊之盟,又与丞相王钦若合谋大演“封禅”丑剧,林逋以异常厌倦的心情结束了漫游回到杭州,开始了持续20年的隐居生活。

这样一位年轻时即“已有大闻”于世的人物,却归隐终老于杭州孤山。20年不入城市,终身不仕,终身不娶,以“妻梅子鹤”度过一生,人们总觉得不可理解,成为一大谜疑。

微信图片_20220923142107.jpg

● 马远 《林和靖梅花图》

清墨浪子《西湖佳话·孤山隐迹》中评林逋之隐,认为林逋与历来隐士之“逃天下”、“让国”、“洁身”、“逃世”等社会因素无关,他只是“适情于幽闲清旷之地以为隐者”,此评论显然不符林逋的真意。

《宋史·林逋传》说他“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把林逋的归隐看成是生性如此,似乎也没有说在点子上。

那么,林逋究竟为啥要隐居孤山?

微信图片_20220923142109.jpg

● 杭州西湖孤山

只要对他在外遨游到突然归隐的前后进行分析,无不与宋真宗时期的政治军事背景相关连。林逋自己也说过:“隐居应与世相违”,他归隐孤山决非单纯度个幽闲清旷生活。

他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回到钱塘(杭州),当时正值宋真宗“封禅”热潮中。林逋回来后就把居住地从西湖东岸,移到当时更为僻静的孤山,并写下了著名的《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明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这首诗是林逋站在生前修好的“寿堂”(即寿坟)前,不谈隐居,而是借汉武帝在司马相如病重时向其索取遗稿,司马相如写了吹捧汉武帝皇恩浩荡,提议举行封禅大典以告成功于天地的典故,抨击讥刺朝政。

微信图片_20220923142111.jpg

● 林和靖处士之墓

林逋为自己与司马相如相反,以“犹喜曾无封禅书”自傲。从这首诗看出他的归隐确与当时的朝政腐朽,报国无门有关。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