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禹杭履迹
 
香积寺——塔岁月蹉跎塔影殊
来源:杭州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10-13

在日新月异的杭州,在这座城市的寻常巷陌,在早已卸下历史重担的古老京杭大运河边,静静地矗立着一对石塔。虽然在城市的喧嚣和高楼大厦的包裹下,已经说不清它们有什么实际的用途,但只要你来到这大殿广场,走到它们脚下,你的心立刻会感受到一份穿越时空与天地的安宁。

香积寺石塔,位于拱墅区香积寺大殿前。从武林门码头出发,沿着大运河乘坐水上巴士,穿过横跨运河的文晖桥、霞湾桥、潮王桥、江涨桥,也就是一站路程就可到达。古塔原本有两座,是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立,其中一塔曾于20世纪60年代被毁,近些年又补修成了一对。如今,它们并肩而立,有如一对兄弟,默默相望,近在咫尺却又如隔天涯。

自南朝起,杭州便已佛教盛行。塔,作为表达人们诸如安魂、纪念或镇邪、消灾之类宗教诉求的建筑,也开始在杭州普建。但不管是石塔还是木塔、砖塔,也不管是谁设计或建造,塔都有着高耸向上、指向天空的美学特征,意指通天,让民间疾苦能通过塔更快地传递到上天的神仙居所。香积寺古塔,成因也该是如此。

据《西湖游览志》和《武林梵志》记载,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原名兴福寺,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更名为香积寺。听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回忆,当年的香积寺香火旺得很,供奉着韦驮的头山门朝向东南,背倚运河。这里是当时人们入杭的门户,因此“香积寺管辖杭州、嘉兴、湖州三府。这么大的辖区,这么多的人口,都坐船到这里烧香”,甚至远在江苏周庄的香客也喜欢到香积寺祈愿,连晚上都有人点了灯烛来。

老人们的印象里,那时的两座香积寺塔塔身通白,九层塔身都有平座、护栏与寮檐,像极了木制。塔身上还雕饰着寺院佛堂的大门与门钉、门环,有些地方还刻着经文,还有一些短翘着的寮檐,庄重间显出一分精致。它们就像是守护着城市的将军手里的一对双锏,代表着这个城市、这个家的安康。顺着运河南下的船只,到了这里,就踏实入了家门;远行的人们,出了这里,回头望望,也不用担心家的平安。

可惜,这一对雪白的石锏终没能抵挡住战火硝烟的侵袭。看着石塔,回忆起往事,老人们总是会叹息抹泪:“败在日本佬手里。”1937年11月,杭州军民自毁建成才两月余的钱塘江大桥,也未能挡住日寇的进攻,日军分三路侵入杭州,沿途烧杀掳掠,城市受损。时年,杭州沦陷,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铁蹄下生涯。

塔若通天,此时必在流泪。远处,乔司正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日军屠镇三日,戕害平民达1300余人,烧毁房屋7000余间,整个乔司镇成为一片废墟。从附近机场飞来的日本飞机常擦着塔尖呼啸而过,将一枚枚罪恶的毒气弹、燃烧弹投向美丽的两浙湖山,如桐庐小镇分水,被投弹150余枚,民房被炸毁烧毁150余家……

常年缭绕着香火的两座石塔,此时成了祭拜历史、告慰逝者的一对香烛。无言,凝重。

现在,还能记起这些让人愤慨往事的老人已越来越少。附近的居民对塔的记忆多是一些充满童趣的故事:翻泥墙,偷吃果子,下河摸鱼,掏白鹭蛋,还有胆大的抓来白鹭偷偷在塔下烤了吃……

新中国成立后,香积寺改成了国营工厂,院堂变成了厂房。寺庙仅存的就只有非常破旧的黄色外墙、红漆斑驳的大门和刻着松鹤图案的砖雕了。连寺里都没了香火,这对镇邪降妖的石塔,自然被“提高了觉悟”的群众所唾。那时候,两塔之间便是路,厂里唯一的一辆卡车总要从路上穿过,西塔离拐角较远,东塔偏近。有一天,东塔的塔基终于把这辆宝贝卡车给“撞”了,于是,受伤的卡车和愤怒的革命群众合力将“犯事”的东塔捆牢,拉住粗绳一扯,在一阵“哗啦啦”尘烟中,东塔就这样给“破了旧”,大部分白花花的塔身碎片和剩下的塔基都被推到厂区外的一个池塘里。此后,这一对年过半百的兄弟便只剩下西塔迎风独立,东塔处只留下一块伤疤。

所幸的是,在塔被毁14年后,当年被推下池塘的塔基,被一位罗姓的工人给捞了上来,成了如今这东塔唯一遗存的纪念。

时过境迁,杭州城市早已高楼林立,现在人们开始重视对记忆里那些渐行渐远的人文元素进行挖掘和保护,这块四周雕着活灵活现的双龙戏珠图案的腰鼓状东塔塔基,也成为了新建成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放在大厅里供人参观。香积寺也得以复建,仿制的东塔也展示于人们眼前。

夕阳西下的香积寺广场,一新一旧香积寺双塔的影子一长一短,和周围的民居连成了一体,不时有归家的人们“踩”着塔影上楼回到家中。这塔,不就是一代代杭州人对家园的记忆吗?我想,纵使时光流逝,城市成了一座迷宫,纵使周遭已物是人非,只要塔还在,就说明古城的桩还在,那刻在人们心里的历史坐标就还在。

但愿,再过百年,塔影犹存。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史话杭州·追寻历史:杭州古城门之艮山门 2024-10-17
西湖风俗|重阳登高与赏菊 2024-10-16
湘音汇|贺知章遒劲而温润的书法艺术 2024-10-11
日卖三四万个煎饺!杭州鼓楼老街,除了那抹香气,还有更硬核的…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