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百丈古城村口广场有五棵银杏树,年岁已有一百七十年。它们是古城的标志,立在上村与下村中间,古城村许多建筑物都围着它们,许多事都在它们周边发生。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三年(1864),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村庄被战火焚毁几乎贻尽,仅剩祝家的祝良从退败的太平军中逃回古城,只身住在还未被毁尽的李天官家的偏屋中。 之后,有许多姓氏的温州平阳水头人,陆续迁住古城的下村和上村。下村和上村之间,只隔着一条塘埂。那时在靠近大路(杭宣古道)边的塘埂上已长着五棵茂盛的银杏树(俗称白果树)。来到古城的温州人,经过几十年的艰难开垦,繁衍生息,古城的人口逐渐多起来,他们讲的话也都是福建闽南口音。到了20世纪30年代下村、在下村、上村和古城大路两边都建起许多房子,在古城的大路(杭宣古道)两边也造了许多房子,一边有打铁铺、肉铺、茶馆、理发店、炒货店、豆腐店和南北杂货店等。另一边有土地庙,庙对面是戏台,庙边有一排平房供戏班子的人临时住宿,平时村里住房有困难的人也可暂时借住。附近村落的人把农货土产挑到这里交易,就形成了一个小集市,人称街上。时间久了,下村、上村和街上集市成为一座兴旺繁荣的古城。 古城一度人口达数百人,户数达五十多户。虽然并非所有家庭的生活都算宽裕,但每年一到各种传统节日,大家照例都要热闹一番,日子称得上祥和安逸。 时光一晃,到了1937年的冬天。日本侵略者烧毁了古城村庄大都分的房屋,幸存的几间是因为在日军驻扎时,充当了住所和马厩。古城村在1940年和1943年又遭到日军的焚烧、掳掠和骚扰,毛竹、茶叶、毛笋干和小笋干无人收购,村民收入顿减,村庄经济日益萧条,古城也就渐渐败落了,直到1949年解放前还未恢复过来。那段岁月里,只有广场上的五棵银杏树依旧生机盎然,持续在为古城增色。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