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碑林(孔庙)是书法的宝库,它积聚了历代书法家的名碑法帖,王羲之、王献之、苏轼、米芾、黄庭坚、赵构、赵孟頫、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他们的书法丰姿多彩,漫步在鳞次栉比的碑石之间,犹如徜徉在博大精深的艺术之宫,遨游在中国书法历史的画卷之中。这期我们开始解读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右军六十帖》——都邑帖。 《右军六十帖》为王羲之法帖。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祖居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随晋室南渡,徙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学书卫铄夫人,后改初学。草书学张芝,真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笔法体势,变汉魏质朴书风,创遒美流俊新体,树一代书风,成为千古典范,被尊为“书圣”,对后世与海外邻邦有巨大影响。
杭州孔庙《右军六十帖》保存了该帖的大部分碑石,现共有9石,计42帖。如按六十帖及每一碑石之帖数计,尚缺18帖,约3-4石,但确切数目有待进一步考证。《右军六十帖》之书法,“用笔中锋,其神情出于点画之外,洵为古今独步。”且刻工精良,其碑石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其版本较之其它版本为佳,在宇内流通甚少,收藏者录家皆罕言及。该帖对我国古代书法名迹的摹录和流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右军六十帖》(二) 第二石碑,碑高33.5厘米,宽94厘米,厚12厘米,序号为“四”,24行,刻有选自王羲之《十七帖》内的一组帖。《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传世草书作品的代表作,用笔自由奔放,潇洒不羁,被历代书家奉为书法史上草书经典,被誉为“书中龙”(宋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黄伯思语),历来奉为草书圭臬。唐太宗、唐代书论家张彦远、宋代哲学家朱熹等,都曾对其作出高度评价。 《十七帖》是因为卷首《郗司马帖》开篇即是“十七”(“十七日先书”)而得名。《十七帖》不是一个单帖,是由29件王羲之书信尺牍在唐代开始汇集而成,每个单帖以取其中内容数字便于命名。此碑就刻有《都邑帖》、《严君平帖》、《胡母氏帖》、《汉时帖》、《往在都帖》、《旃罽帖》六帖。 益州刺史周抚 其中《都邑帖》等15件信札与四川有关。这15件信札是王羲之写给当时益州刺史周抚的。 第一帖:《都邑帖》 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十六通尺牍。五行,五十二字。《右军书记》著录此帖全文。帖中首行有“清和”二字,《宣和书谱》著录《清和帖》有四本,此帖底本或许为其中之一本。《淳化阁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皆收刻。 杭州碑林版起自:奕外任……如何可言,前面部分应在上一方碑中。 【释文】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注释】
都邑:建康,即今南京; 桓公:桓温(312~373)。周抚曾助桓温平定四川,后来被封为益州刺史,镇守蜀地三十余年; 谢无奕:谢奕(?~358)的字,谢尚的弟弟。其女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第二子王凝之为妻。羲之与谢奕为儿女亲家; 仁祖:谢尚,字仁祖。小名坚石,谢鲲的儿子,谢安的堂兄,历任镇西将军、豫州刺史等,谥号“简”,或称谢镇西。 【译文】
近来京中(南京)情况清静平和,您这次出使回来,当已具备升任州将的条件了。桓公(桓温)闻信后表示欣慰,并深切期待您常能担负起使命来。谢无奕外出继任其兄的职位,数次来信,一切平安没事。谢仁祖(谢尚)过世之后,我日前寻访他的住处,心里有无限的悲酸难以表达。 参考摘自:唐 林《巴蜀文化》·《王羲之与四川》《文史杂志》 2022年1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