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下旬,杭州各家报纸先后刊载一幅90年前的城北老照片,这是由一个名叫费佩德的美国人拍摄的,由于照片里的这些旧景再也看不到了,所以显得弥足珍贵。费佩德很会取景,他的脚下是大片的水面,当天刮着不小的风,水面上可见层层涟漪。对岸三二间白墙黑瓦的民居,几棵参天大树,再后面是一飞檐翘角的楼阁,报上说是“水星阁”,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感慨:想不到早先城北运河边竟有如此美景! 照片中那片水域当是历史上的白洋池(不排除是运河)。白洋池又名南湖,据史籍记载:“白洋池,在梅家桥东,周三里。”梅家桥即现在的梅东高桥,向东当是指以今体育场路中段为中心,向四面延伸的那片区域,白洋池当年是城东的小西湖。南宋时,白洋池北有个私家花园,叫张家园,又叫南湖园。南湖园是南宋循王张俊手里开始建造的,到他的孙子张镃时又“拓其园、葺其屋,遂成东城第一名园”。南湖园内有楼堂亭阁百余处,极为富丽堂皇,张家数代在此园内居住,真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到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张镃不知在想什么,突然决定“舍宅建寺”。三四年后,朝廷赐额“广寿云禅寺”,但老百姓可能嫌拗口,一般仍叫张家寺。南湖园后因张镃失宠,败象开始显露。南宋末,张濡(张镃子)误杀元朝大臣,元兵攻破临安后,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抄没,张家从此彻底衰落,此后张园就不像个园子了,再加上以后杭州一次次的火灾,把这一带烧得满目疮痍。明代中叶,地方官想通过祈求神灵来解决火灾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提出在城北一隅建“水星阁”,结果地址就选在张家寺这里。 水星阁 建“水星阁”这个主意不知是谁出的?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五行相克之谈盛行,水克火,故“此前人用以厌武林之火灾也”。不过老百姓谈火色变是事实,史载明天启元年(1621)三月初五,仁和义和一图生员陈调燮家起火,延烧平安、东西如松等坊。猛火烈烧一十余里,至次日晚始熄。又飞烧(杭州人俗称火老鸦)艮山门外临江等图,各延烧十余家。查报共烧毁人户六千余户,屋一万余间;万历年间烧一千三百多间;康熙年间湖墅大火,仁和烧二千九百家,钱塘烧一千二百家,最厉害的一次据载烧过钱塘江,把萧山西兴也给烧了。老百姓确实给烧怕了,但又拿它没办法,只好祈求神灵保佑。建水星阁其用意与其说是求神,倒还不如说是在做宣传,告诫大家要小心用火。据《北隅掌录》载:“水星阁在白洋池上,形六角,如浮屠,凡三层,高七丈八尺(自地至脊高六丈六尺,顶高一丈二尺,周围十四丈四尺),中供毗罗佛,有辟火图碑……”从近距离的老照片上看,水星阁基座很大,与上面两层在比例上似乎有点失调。但整体显得端庄古朴,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阁偏东一碑亭,乾隆年间曾修过,当时种下百棵梅树,并重构玉照堂(张家园旧迹),数年后,“梅开如雪,游人之盛与孤山埒”。但后来就只剩下几棵棕榈树了。水星阁曾多次修缮,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水星阁火药局发生爆炸,震塌民居三百余家,压毙数十人。这以后的重建就大不如前了,不过好歹还在。1984年,杭州进行文物普查。据劳志鹏《武林街巷志》载:“水星阁原建有观音殿、厢房、禅堂等。占地27亩7分。水星阁共三层,四面装有玻璃,1962年杭州电子管厂建造时被拆,仅存石碑两块。一块嵌在厂内花圃墙上,高81公分。宽101公分,系同治七年(1868)重建时的记录,名《重建水星阁记》,楷书,于1997年6月17日移至杭州碑林保存;另一块在水星阁11号住宅内,乃同治七年重建时的功德碑。” 《重建水星阁记》石碑 报上这张老照片(有人提出质疑,待考)的资料告诉我们:鲁迅当年从日本回国,到杭州“浙江师范学堂”任教时,常带学生去水星阁一带采集植物标本,他在回忆文章中曾经提及,说明此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今看来,水星阁如果还存在,当是一处很好的景点。现在这位于中河高架桥下的水星阁遗址处,是一片水泥浇筑的现代住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