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艺林文韵
 
西湖风俗 | 无月不花,无花不盛
来源: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非常西湖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12-06

张其昀写《西湖风景史》,说“西湖无月不花,无花不盛”,说得很是精当。住在西湖边上的杭州人想要赏花,实在是太方便了,一年四季,尽可以观赏到不同的应景花卉,简直让你目不暇接。明代高濂留下一部《四时幽赏录》,说的全是在西湖观赏的雅事,其中就少不了赏花。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12.jpg

图源:poco@湾岸高速

”先从春天说起。小曲唱西湖景致,一开头就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可见老百姓对它的评价。春天里桃红柳绿,这观赏桃花的雅兴是由来已久的。南宋时有个包家山的地方,桃花最是艳丽,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七称其为“小桃源”。不过到了后来,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苏堤和白堤上的桃柳。张其昀对此有过一段议论:

苏白二堤,夹道种植桃柳,二三月间,柳叶桃花,游人阗塞。桃花岁月既多,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清人张岱以为向言“断桥残雪”,或言月影也。六桥桃花,人争艳赏,明钱塘高濂以为桃花妙境,其趣有六:其一在晓烟初破,霞彩映红,微露轻匀,风姿潇洒;若美人初起,娇怯新妆。其二明月浮花,影笼香雾,色态嫣然,夜容芳润;若美人步月,丰至幽闲。其三夕阳在山,红影花艳,酣春力倦,妩媚不胜;若美人微醉,风度羞涩。其四细雨湿花,粉溶红腻,鲜洁华滋,色更烟润;若美人浴罢,暖艳融酥。其五高烧庭燎,把酒看花,瓣影红绡,争妍弄色;若美人晚妆,容冶波俏。其六花事将阑,残红零落,辞条未脱,半落半留;若美人病怯,铅华消减。六者惟真赏者得之。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17.jpg

苏堤桃花

图源:周末去拍照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19.jpg

白堤桃花

图源:南麂土著

可见赏花也大有学问在,要细加揣摩,方能心领神会。

夏天,则是荷花大出风头的季节。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风荷”,就是从荷花引出来的。说起来,这里又有一段典故。大概在南宋时候,灵隐路上有座酿造官酒的作坊,人称曲院,附近处处荷塘,颇具情趣,当时便有了个“曲院荷风”的雅号。不过好景不长,后来曲院就没了踪影。一直到清康熙南巡,地方官府又想旧话重提,在岳湖一带种起荷花,岸边还造了个亭子,请康熙皇帝题字。康熙大笔一挥,索性把它改为“曲院风荷”,这名字就一直叫到今天。不过如今要到西湖赏荷,并非一定要去曲院风荷,西湖里外,处处都有赏荷的好去处。当年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今依旧回荡在人们的耳边。

曲院风荷荷花

图源:西湖晓蛮腰

秋高气爽,又到了赏菊时节。《群芳谱》里提到,“临安西马塍园子,每岁重阳,谓之斗花,各出奇异者有八十余种。”说的是当时杭州的一种花卉赛事,比一比谁种的花更漂亮。这里没说是什么花,按照季节猜测,大概是菊花吧。宋代有“斗茶”习俗,是指茶艺比赛,这里又说“斗花”,可见那时候的人们确实雅兴不浅。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29.jpg

杭州植物园菊花

图源:美篇@青檀树

大约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有一位住在杭州灵寿寺巷的退役海军中将张又莱,特别爱好种菊,称自己的家园为“万菊园”。有一年,他在家里举行菊展,报上一宣传,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一时轰动杭城。从此以后,他年年都要举行菊展,精心培育,乐此不疲。去世后,遗嘱将所存菊花名种全部赠送给市政府花圃,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菊展开放,人们便又会想起这位爱菊的老人。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32.jpg

万菊亭

为纪念张氏兄弟(张又莱、张衡)

图源:美篇@金凤寨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于是便又成了杭州人的骄傲。新西湖十景里有一个“满陇桂雨”,说的就是满觉陇的桂花。满觉陇古有佛寺满觉院,因以为地名。至迟在明代以前,这里就已经成为赏桂胜地了。高濂《四时幽赏录》中说:

桂花最盛处,惟南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弄者,其林若墉若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蹇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

这里提到的满家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满觉陇。其实,西湖边可以赏桂的地方很多,灵隐附近的月桂峰,早在唐代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诗人宋之问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的诗句:“天香桂子落纷纷”,说的就是关于月桂峰的美丽传说。如今,人们还可以去植物园、花港观鱼、九溪、玉皇山等地赏桂,同样乐在其中。不仅如此,杭州的许多公共场所、居民小区里,也都种有不少桂树,每逢开花季节,你随便走到哪里,都会嗅到一股清幽的桂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妙不可言。把桂花定为杭州市花,确实是很有些道理的。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36.jpg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41.jpg

满觉陇桂花

图源:美篇@妙音天女

当然,相比之下,在赏桂时节里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满觉陇。届时,在高大茂密的桂花树下,到处都摆放着桌椅,供游客在那里赏桂品茗。眼看着树上的桂花带着一股幽香轻轻落入自己的茶杯之中,那种情趣在别处实在是很难领略得到的。从1988年起,那里每逢中秋前后总要举办西湖桂花节。届时满觉陇一带人头攒动,歌声飞扬,又有各种别出新裁的节目助兴。人们赏桂之余,还可以带一些桂花特色点心回去,馈赠亲友。在这个意义上说,赏桂已经成了今日西湖的新风俗。

冬天,或者说是春寒料峭时分,就又成了梅花的天下。说来西湖赏梅的历史同样颇为悠远,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里写道:“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可以想见唐代的孤山就以梅而闻名。到了北宋,又有个人称“梅妻鹤子”的归隐诗人林和靖,索性在孤山住了下来,栽梅饲鹤。《宋史》说他“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这在当时趋炎附势的潮流里,很是难能可贵。林和靖隐居孤山,二十年不进城市,靠卖字鬻画度日,又在住处周围种了许多梅树。他还写过好几首梅花诗,尤以《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最为传神,堪称咏梅诗中的千古绝唱。后人在那里造了座放鹤亭,至今犹在。明代高濂《四时幽赏录》盛赞“孤山月下看梅花”,留下了一段绝妙文字:

孤山旧址,逋老种梅三百六十已废。继种者,今又寥寥尽矣。孙中贵公补植原数。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倚望,恍坐玄圃、罗浮。若非黄昏月下,携樽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见实际。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48.jpg

慧因高丽寺梅花

图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区

不过如今西湖赏梅的最佳选择恐怕要数灵峰了。这里从清代就开始栽梅,绵延至今,不断开拓,已经形成了12公顷梅园5000多株梅树的偌大规模,这是别处所不及的。一到赏梅时节,这一带的坡地上就成了一片香雪海,梅树下到处都是赏梅的人儿,与梅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51.jpg

孤山梅花

图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区

花港公园还有个梅影坡,就在牡丹亭下。那里硕果仅存,只留下一棵历尽沧桑的老梅,还有马一浮所题“梅影坡”三个字,虽然都并不显眼,却是那样的沉稳冷静,让人不得不萌生出几分敬意来。

西湖赏花,当然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种花卉,诸如植物园的白玉兰,花港公园的樱花和牡丹、西冷印社的杜鹃,还有如今太子湾从域外引进的郁金香,杭州花圃里的各种奇花异卉,都各有千秋,美不胜收。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254.jpg

图源:西湖旅游

从西湖四季赏花,又引发出家庭中的养花来。历史上的一些文人雅士,常以养花自娱,陶冶性情。明代张瀚退隐回家,屏居杭城陋巷,就在自己的家中种了不少花卉,他在《松窗梦语》中对此有过十分生动的描述:“初春,水仙开,金心玉质;梅花同放,清香幽远;蔷薇满架,如红妆艳质,浓淡相间:白茶蘼、黄棠棣,尤堪把玩。入夏,石榴吐焰:蜀葵花草木高挺,花舒向日;莲花两种,并头、合莲,绿叶亭亭,红花艳艳,香芬馥郁,芳妍可爱;更有茉莉,馨香无比,花朵繁茂。入秋,芭蕉淅沥,修干巨叶;桂花满树,次第开放;秋葵色蜜心赤,干细叶稀。入冬,山茶花开,红浅二色;梅花虬枝如铁,苔藓翠碧,点铺老干;菖蒲名荃,四时常青,历岁寒而不调。”可见只要经营得当,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四季的花卉盛景。

微信图片_20221206101304.jpg

图源:杭州发布

如果说以往的家庭养花还只是少数人的闲情逸致,那么到了今日,它就早已成为了千家万户的平常事。你不妨到杭州的街头巷尾、居民小区里去走上一走,放眼看去,哪一家哪一户,不都会在窗台上、院子里像模像样地摆上几盆花儿的?家庭养花在这里已经蔚然成风,西湖也就更加被映衬得花团锦簇了。

资料来源:《西湖风俗》,顾希佳 著,杭州出版社,2004年。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佳作欣赏 | 《踏歌图》中的年丰人乐 2024-12-20
《走近西湖》论文集|丁云川:“慕侠亭”上镌刻的楹联文字 2024-12-16
李渔: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2024-12-04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