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艺林文韵
 
南宋临安城特展㉙丨展品上新:南宋·松下赏月图纨扇面
来源:杭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12-06

微信图片_20221206102055.png

南宋 无款 松下赏月图纨扇面

绢本 设色

纵29.1厘米,横30.7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典型的南宋小品。左边是虬松挺立,老枝屈曲盘旋而上,松下一处岩石上,一位高士微向后侧坐,仰望天空,侍童站立其后。远处,一轮圆月在云层中时隐时现。远山用线条勾勒,树草稍作色彩渲染,显得一片朦胧。近景岩石用斧劈皴勾勒,质地坚硬,有较强的立体感。整个画面构图简洁,布局错落有致,颇有马远遗风。

马远(1140年-1225年),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刘松年、李唐、夏圭合称南宋四大家。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中国传统山水画,最早出现的作品是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创作的《游春图》,脱离了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时期。到五代、北宋时发展成熟。宋室南迁,当画家们从北方来到了南方,即刻被江南山水的平淡天真、轻烟淡峦、气象温润所折服,从而导致了刘李马夏的一变。画风从北方的雄强,变为南方的湿润。全景式的崇山峻岭,转而变成平沙浅渚、洲汀掩映、林捎出入、杂树丛生的描述,从而由高远、深远山水构图更多地转变成平远山水。尤其是马远和夏圭,画面或以清淡的笔墨表现远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现江水、烟云,开创了上虚下实,或左虚右实的构图形式,使整个画面境界开阔,给人一种登高俯视、空灵疏秀的感觉,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松下赏月图》正是这种绘画风格的体现。

微信图片_20221206102058.jpg

严镛 西湖十景图册页

晚清民国

杭州博物馆藏

严镛西湖十景图册页,一套十页。本次展出其中段(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两页,于11月30日修复后首次亮相。断桥残雪,以淡墨留白表现雪后初晴的西湖冬景,一位老者正骑驴踱步行过断桥。断桥其名,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又作段桥、段家桥。其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因从孤山延伸过来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一说桥旁住着一对姓段的夫妇,以捕捉湖鱼卖酒为生,赚钱后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青石拱桥,称为段家桥;一说“断桥”实即“簖桥”。“簖桥”是与捕鱼蟹之渔具“簖”相伴的一种桥。

平湖秋月,以平远法描绘一叶小舟游于开阔的湖面,月光似乎为薄云遮挡,画月不见月,引人遐思。整幅作品用笔拙朴,设色古雅,表现出作者超逸的笔墨情趣。

西湖十景源于宋人的山水画作题名。十景之名最早见于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后吴自牧《梦粱录》中也载有西湖十景。经元入明,西湖十景一度萧条。清代康熙、乾隆两帝数度游览杭州西湖名胜,以及为十景题名、题诗、建亭勒石,西湖十景乃广为人知,复以众多绘画、诗词描绘,十景遂被公认为西湖山水之代表。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湘湖人物|徐渭湘湖题联 2024-11-04
十竹斋,让“木板水印”重回民间 2024-11-01
吴均:山水文章第一人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