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的本义是和谐悦耳的声音,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风度、情趣等,这些需要在人身上或者事物上反映出来。以这样的理解,宋韵的涵盖面非常广,不同领域的人对宋韵也会有不同的认知。也可以从风雅、风俗和风骨三个维度来谈谈对宋韵的理解。 风雅 风雅,主要指生活雅趣。宋人尤其是南宋人,皇家官宦、文人学士讲究生活品位,便有了所谓“雅趣”。《梦粱录》卷十九记载的南宋人生活雅趣有:“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有扩展为君子八雅——抚琴、司棋、书画、作诗、饮酒、插花、点茶、焚香,还有延伸:听雨、寻幽、候月…… 上述雅趣在皇家官宦、文人学士中十分流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实真正有意思的雅趣,并不在其中,而是在于文人学士个性化的行为举止之中。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苏东坡送桂花。 900多年前的桂花季,在杭州为通判的苏东坡收到了天竺寺僧人送来的桂花,他不忍独享,分赠给他的朋友杭州知州杨元素。唐宋时杭州城里桂花树不多,在寺庙里倒不少,这从诗人们的诗里可以看出来:宋之问《灵隐寺》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所以苏东坡会让杨元素分享桂花。如果苏东坡单纯让杨元素分享桂花也算不得雅趣,他在送桂花的同时还附上一首诗《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这就有意思了。文人雅士就是与众不同,即使是一些随性小事,那也是要习惯性风雅一番的。一首名诗伴随一段佳话流传千古:“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戒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苏杨二人都与王安石政见不同,都因此而影响仕途。苏东坡所写这首咏桂花诗,描绘了桂花的形态和品格,同时以花酬知音。 还有一个是陆游蹭吃烤芋艿。陆游喜欢吃芋艿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对食戏作》诗记录了一件趣事:“黄昏来扣野人扉,笑语欣欣意不迟。葑火正红煨芋美,不妨秉炬雪中归。”黄昏的时候,陆游在途中闻到烤芋艿的香味,被香味引导着去了一户农家,看到人家正用碳火煨着芋头,陆游便坐下来一起吃烤芋芋艿,谈笑风生,一直到夜晚,下雪了,才拿着火把照明回去。是不是很有趣? 在宋代的文人学士中,有许多这样有意思的雅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重形式,不讲究器物要如何精致、食材要如何贵重、场所要如何高档,往往是兴之所至,随性而为,追求内心的愉悦。这样的风雅生活场景在宋人的诗词中有许许多多记录,也不仅仅局限于文人学士。即便是像岳飞这样刚烈的武将,也有风雅的一面,他在深夜路过池州登上翠微亭时写下一首诗《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尽管战时吃紧,面对好景致,他感觉“好水好山看不足”,流露出对美的喜爱,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这也是一种风雅。 宋人的这些有意思的风雅,是一种对生活深入骨髓的习惯性审美,是他们常态化生活,是对生活的热爱。 风俗 风俗,主要指生活习俗。宋人尤其是南宋人,不管是皇家官宦,还是文人学士,或者是平民百姓,在生活习俗方面基本没有区别,对四时八节都非常重视,只不过钱多的豪华过,一般的普通过,贫穷的将就过,节是一定要过的。 观灯图-李嵩(南宋) 南宋的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在《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籍中有详细的记载:正月有元旦大朝会、立春、元宵,二月有初一“中和节”、八日祠山圣诞、十五日花朝节,三月有上巳、寒食、清明、诸库迎煮、州府节制诸军春教、二十八日东岳圣帝诞辰、暮春赏百花……每个月都有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除了祭祀等之外,大部分是百姓都可以与皇家官府一起参与的,只是参与的地点不同,仪式感不一样,物质的丰富程度有差别,也就是南宋时在杭州人人都可以参与节庆活动。举一个中秋节的例子: 《梦粱录》卷四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说的是,中秋节到了,此时月色比平常明亮许多,这天晚上又称作“月夕”。金风送爽,晶莹的露珠透着凉意,桂花飘香,月亮圆圆的。豪门盛宴高歌,恣情畅饮。商家店铺,家宴团圆。住在陋巷里的穷人即使把衣服当了换酒喝也要过节。京城中街道买卖,直到天亮,赏月的游人,欢乐于市,天亮了也不散尽,这一晚不宵禁。 南宋的节庆基本是全民参与,有的还是全民狂欢,如正月十五的灯会、八月十八的观潮等。很多风俗沿袭至今,是宋韵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骨 风骨,主要指是非价值。宋人讲究生活享受,随意随性,但真要面对大是大非,价值观鲜明,还是很有风骨的,“正邪自古同冰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反抗外族侵略上,尤其是南宋。南宋起于金兵南下,在与外族侵略抗争中立足,150多年一直在与外族侵略作斗争。在此期间虽然屡有投降派作祟,但涌现出岳飞、韩世忠等一批抗金名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展现出南宋人的风骨,激励了无数的后人,至今仍被人们称道。南宋人的风骨,不仅体现在岳飞、韩世忠这些武将的身上,同样也体现在很多文官和文人学士身上,我们从他们的诗词中就能深切体会到反抗外族侵略的激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岳飞 南宋人的风骨,不仅体现在岳飞、韩世忠这些武将的身上、体现在很多文官和文人学士身上,同时还体现在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身上。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二月,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江门市)进行大规模海战,三月十九日南宋全军覆灭,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崖山海战虽然以南宋惨败灭亡而告终,但南宋军民在此战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一直为后世景仰。这是宋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