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标像(萧山发布)
道光年间登上政治舞台的朱熹后人朱凤标,历任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廉洁,且主张抗英,有崇高民族气节。其子孙后代或为官或治学,皆为栋梁之材。勤政报国,厚德传家,萧山朱氏家风代代相传。
一 绍兴府萧山县城东郊坛里金村(曾名城郊村,现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朱家坛村),萧绍运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河不宽,水却深,航船直接拐进运河,再达西陵驿古渡。那个渡口,唐朝文学的全盛期间,《全唐诗》收录的诗人中的500多位都来此乘船,往浙东的天台山方向而去,古渡是他们文学朝圣的起点。河岸两边,星散着各式农屋,百姓日日依河傍河,务农经商,各自忙碌。 看坛里金村名,应该是金姓人居多,百姓以同姓族居而命村名,到处都是。但这坛里金村,也生活着不少朱姓人家,朱姓的先祖叫朱寿,据说是元末避乱到此。朱寿随身的布包里,揣着几本经书,还有一本《文公家训》,他这位文公的七世孙,必须带着家训。朱寿从江西婺源出发,跋山涉水,一路行到萧山,眼前这萧绍平原,田野一望无际,他感觉这里是他成家立业的好地方。有学问的后生,家家都喜欢,朱寿做了金家人的上门女婿。这就很有趣了,坛里金是朱家子孙的外婆家,外婆,无比亲切的词,一个温暖的怀抱。 坛里金的朱姓,自朱寿开始,耕读传家,开枝散叶。“朱寿生三子,广一,昌二,明三。广一生端仪。端仪生存德。存德生大宾。大宾生珊。珊生执庆。执庆生得贵。得贵生士芳。士芳生显学。显学生如龙。如龙生国球。国球生鈵。鈵生治。治生凤楼、凤标、凤梯。自文公传至此为二十一世。” 文公是谁?大名鼎鼎的朱熹。上面这段世系谱,是文公的第二十五世孙朱家溍所撰,他接着写道:“先高祖讳凤标,生于嘉庆五年八月廿二日巳时,卒于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初九日午时,葬于萧山所前山里沈。” 朱凤标出场。 二 ↑朱凤标七言行书对联 朱凤标,字建霞,号桐轩,嘉庆五年(1800)八月廿二出生。当坛里金村朱治家老二降临人世时,朱家门外的广阔田野上,霞光早已散去,晴阳当空,朱治异常高兴,今天又是好日头,中秋佳节刚过不久,成熟而丰收的季节,阳光热烈而温暖,希望儿子有个好的未来。
19世纪初,大清一直增速的经济渐渐放缓,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颓势,但广大农村似乎感觉还不明显,百姓依然紧紧凑凑过日子。对于耕读之家的朱家来说,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孩子们读好书,乃头等大事,唯有读书才能有进取的机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实现先祖的“忠孝廉节”遗训。 朱凤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成长。 距朱家百来尺远,河的另一边,有一座万寿庵,庵门向东,门前就是广阔的田野,大地上,除了农人农忙季节清晨就开始忙碌,平时皆安静安详。朱凤标的青少年,就常年寄居在这座庵中,不为别,就是看中此地读书的好环境。 凌晨,雄鸡发出第一声的啼鸣,就是朱凤标的起床号令。无论寒暑,无论风雨,不用人催,简单洗漱后,桌前就端坐着一个认真阅读的学子了。他打开书卷,前一晚临睡前留下的笔记小札,再看一眼,咦,怎么还有一个错字呢,或许是昨晚太迟了,一不小心的笔误,但也不允许,朱凤标轻轻在心里责备了一下自己,读书务求细而真,立即又投入新的课业中去了。万寿庵前的田野,稻作的颜色,从青到壮,到黄,大地从寒冷中睡去,又从春风中醒来,四季轮替,一年又一年,朱凤标从少年读到青年,他的学问,如那矗立的高塔,从塔基到塔身,再慢慢达塔顶。数十年如一日,意志与毅力都坚如磐石。每有倦怠,桌前墙壁上自己恭敬抄录的《文公家训》就会如狂鞭一样抽来,还有那些祖训、诫、家则、先则遗训,皆一起涌现到眼前,幻化成一位严厉的长者,嘱咐他:勤学不辍,日积月累,修身律己,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 道光八年(1828),29岁的朱凤标乡试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33岁的朱凤标在殿试中,一举夺得榜眼,消息一下子震动了整个绍兴府及浙江。比起有些人的少年得志,而立之年,其实并不年轻,在此之前,没有朱凤标参加乡试及会试的记录,我猜测他应该去考过,而且还不止一次,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考体制,不是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如意的,不过,考生得适应它。朱凤标一甲第二,是他在万寿庵苦读数十年的丰厚回报。整个坛里金沸腾了,万寿庵,好地方,乡人索性将其改作雄鸡庵。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二三甲的进士,还要通过朝考,入选庶吉士,再在翰林院深造三年,通过散馆之试,才能按成绩授职。 翰林院编修朱凤标,美好的前程正以十二分的热情迎接着他。他也信心满满,自觉从此可以为国家做些大事。然而,两年后,朱凤标母亲去世,他丁忧回家。 朱凤标的爷爷,当年在江苏开丝绸作坊,赚了不少钱,回家就造了东西两处墙门屋。朱凤标中得榜眼后,并没有回乡大搞建设,那块“榜眼及第”匾,他嘱咐家人,就将其挂在他出生的西墙门老屋上,榜眼旗杆也只是竖在朱家祠堂前。 丁忧的这三年,除了为母亲守孝,朱凤标依然没有闲着,学无止境,学习是终身的事,翰林院编修,也不等于是国内最有学问的人。他还常常去雄鸡庵,庵里的一切,都能勾起他深深的回忆。又一个雄鸡欢鸣的清晨,朱凤标忽然灵感急涌,他要为这座庵写一篇碑记。《永远碑记》,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这碑记的标题,碑中字迹,却因保存不当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已经漫漶不清了。 雄鸡庵前,田野依旧广阔,只是,朱凤标的眼光常常越过田野,到达北京城,此时的清帝国,列强环伺,已经内忧外困,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随时都可能沉没,一想到此,朱凤标就忧心忡忡。 三 ↑朱凤标信札(钟妙明/萧山科举文化馆) 《清史稿》卷三百九十有长长的《朱凤标列传》,他长达四十多年的任职经历中,主要有直上书房、湖北学政、国子监司业,侍讲庶子,侍读学士,授七皇子读,内阁学士,礼部、兵部、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太子少保,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武英殿总裁,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十一年夏,以病辞官,翌年夏逝世,追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雄鸡庵中苦读打下的坚实基础,使朱凤标在长长的政治生涯中,有与别的官员不一样的另一种辉煌:凡充殿试读卷官6次,朝考阅卷大臣5次,乡会试复试阅读大臣9次,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3次,大考翰詹阅卷大臣1次,考试试差阅卷大臣6次。国史馆副总裁,武英殿总裁,会试正考官,阅卷大臣,需要经年持久的学问累积,公正而客观的胸怀,换句话说,一个学问深厚为官清廉又公正客观的人,皇帝才能放心让其担当此任。 朱凤标清介有守,廉政有威,各项业绩都不错,道光二十八年(1848)两件事的处理,足见他处理政务政事的杰出能力。 其一,制定规程,使海上漕运走上正轨。运河淤塞,正常的漕粮北运受到严重阻滞,道光皇帝开始试行海运。但海运风险大,运户不愿意承办。道光二十八年正月,户部右侍郎朱凤标、仓场侍郎德诚,奉命前往天津查验海运漕粮。他们查明运船亏短米石的真相后,两次向上奏言,并很快拿出了方案,与船户订立《分赔独赔章程》,规定允许损耗的范围,需要赔偿的数量,相关官员及漕运船户所承担的责任明确,押运漕粮官员、船户都接受了这个方案。海运由此开始稳定,朝廷正常的财政收入有了很大的保障。 其二,清查整顿山东盐务。同年的十一月,道光皇帝连下两旨,着耆英与朱凤标一起查办山东盐务积弊。“惟除弊,缉私最为先务”,朱凤标查出借银7万余两,责令赔缴。藩库积存减平及扣还军需行装等款30万两,拨解部库;全山东尚未收齐白银41万两,缺谷37.38万石,命限八个月弥补。朱凤标这个清查报告打给道光皇帝,皇帝欣喜若狂,这么多年的问题,总算捋出眉目了,一切照朱凤标建议的执行!另外,修改盐务条例,对盐贩子严厉查处,严防各级官员在盐务上收受好处。此翻整顿,山东盐务有了极大的起色。 先祖朱文公的“忠孝廉节”,从少年开始的熏陶,一直到他为官时的践行,均能看到朱凤标的努力与约束。奉命授七阿哥读,讲习勤恳,用自身的言行,影响皇子,为皇室效忠。 七阿哥就是道光皇帝的七子奕譞,醇郡王,后加封亲王,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咸丰帝的异母弟,光绪帝的生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朱凤标先后两次做奕譞的老师,时间接近二十年,可用“专”与“久”两个字概括,“专”,一人授书,讨论、诵读,还有其他课程,都是朱凤标一个人负责;“久”,开始教的时候,奕譞只有6岁,一教十几年,成年后又教。奕譞曾这样自述:“余自幼迄长,与师相依,如负冬日,不可暂离;又如行悬崖,傍深渊,不敢旁移跬步”(奕譞《朴庵丛稿·竹窗笔记》)。朱老师对小皇子有多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寸步不离。奕譞平时对朱老师极其尊敬,平时称呼,必曰“吾师”,间涉文字,必曰“师训”。朱凤标逝世后,奕譞在其府中正院之西,建造了一座厅,专门供奉老师的遗像和存贮遗札。 奕譞在主持朝政时,先后完成了六大政治举措:比较稳妥地处理了中法越南交涉的和战问题;新疆、台湾建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建成了北洋水师;支持李鸿章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支持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电报事业延伸到边陲,清王朝一时出现“同光中兴”局面。奕譞自身的能力与远见自然是最重要的,但实事求是地说,与老师朱凤标的悉心教导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 朱家溍生前探访萧山朱凤标旧居 资料图片 朱家溍生前探访萧山朱凤标旧居 资料图片
朱凤标的五世孙朱家溍,显然对清史稿这样记载他高祖的功绩不甚满意,他长期供职于故宫博物院,他的《朱凤标列传稿本》这样补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先高祖是积极反侵略的主战派,但列传中,他的两个奏议都未得到反映。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任何时候回忆,都惨痛难忍,而对于历史进程中的当事人来说,这种感觉,尤其如此。面对日渐破碎的国家,作为朝中重臣,朱凤标不仅时刻关注局势,更要提出他的建设性意见。 在广州城被侵略者占领期间,当地人民反侵略斗争不屈不挠。广州附近,义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爱国志士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朱凤标的奏议是这样的:侵略者顽冥狡诈,百姓群起抗之,我们千万不要阻止百姓抗击,如果阻止,则政府与百姓也要结怨,反而会激起更大的民变,我们应该与百姓合力抗击,且对英勇有功者迅速奖励施恩,国家根本全在民心,英夷所畏亦即于此。 侵略者船只闯入天津,节节北上,朱凤标则给出了具体的制敌对策:夷人所依靠的就是船舰,但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河道缺水而搁浅,针对此,在他们直抵北仓之际,应该减北运河之水,使之受阻,再减卫河、西河之水,海河干涸,则夷船断难驾驶,那么,我们就可以趁机打击,退潮时开炮,就是制敌于死地的最好机会。 即便议和,也是能战才能有议和的主动权。朱凤标将国家的命运放在第一位,言他人之不敢言,屡上奏章,主张抗击侵略者,爱国之心拳拳。然而,吓破胆的咸丰皇帝,已经以打猎的名义逃往热河,赶紧下旨阻止:朱凤标不清楚具体情况,条约已经签订,夷船已经陆续离开,广州城也答应退还,无须再加攻击。 五 ↑朱凤标故居 客观地说,不能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完全归结于咸丰一个人,他为了挽救危机,除弊求治,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朝政改革还是大手笔的。然而,如前所述,严重的内忧及外患,清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处处被动挨打,咸丰根本无力挽救,他自己也于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次年去世。
此时的朱凤标,处乱不惊,在两宫太后先离承德的情况下,稳住局势,顺利将咸丰的遗体运回京城,并不遗余力协助两宫太后安定局势。同治朝初定,他连升两级,任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 同治七年(1868)四月,朱凤标授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曾国藩也同时兼任,不过,次年,曾国藩即专任武英殿大学士。 清朝初年,大学士设置为“四殿二阁”,满汉各二人。四殿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中和殿;两阁为文渊阁、东阁。乾隆年间,撤销中和殿,增设体仁阁,变成“三殿三阁”,殿阁不分先后,皆官居一品。 明清两代,一般尊称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为拜相,朱凤标就被当朝人亲切地称为“萧山相国”。 同治十二年(1873)闰六月九日午时,“萧山相国”在北京去世。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端”。同治皇帝派肃亲王代表吊祭,并三次赐祭文,褒奖的语句有:“老成端谨,学问优长”;任所有职务均能“恪恭将事,克称厥职”;“朝门邀策骑之荣,弥励靖共于一德;讲帷饬鸣鸾之度,洵推领袖于群仙”,“朕惟钧衡辅治,睠硕德于老成。钟鼎铭勋……尤重楷模于吉士”,等等,评价极高。灵柩归葬故里,同治帝下圣旨一道,要求沿途官员严加护佑。 “非义之财勿取”“勿私积货财”“勿好尚纷华”“勿思占便宜”“修身勤学”“清白风流”,朱氏家训条条贯耳于他,时时警钟长鸣。所以,朱凤标一生,并没有置办什么贵重的产业。 因为官清廉,能力突出,朱凤标曾被御赐在近光楼居住十余年。此楼地处澄怀园内,游廊曲折,三面环水,幽静闲适。澄怀园也称翰林花园,离圆明园不远,是专为南书房和上书房大臣所设的寓所。朱凤标好读书并收藏,书越藏越多,数十年下来,近光楼就藏有大量珍贵书籍。可清咸丰十年(1860)十月,侵略者肆意劫掠后的那一场大火,圆明园成为废墟,澄怀园也成为废墟,朱凤标多年来费尽心血所藏的珍贵书籍与近光楼一道化为灰烬。所幸,朱凤标在东交民巷还有一处住宅,宅邸有御赐匾额“台衡介祉”,“介祉堂”的书房里,还有一部分藏书。可叹的是,“介祉堂”也没能保住,它被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国联军的炮火中。 朱凤标的家风极好,儿子朱其煊(1838—1915),也以为官清廉著称。朱其煊曾任户部郎中、四川嘉定知府、湖北荆襄兵备道、福建按察使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山东布政使,在山东任内,朱其煊将津贴5万两以充费用,受到皇帝嘉奖。泰山升仙坊南,有“绝顶云峰”四个大字石刻,题跋这样写:“宣统元年四月,奉命告祀泰山,遂登岱顶,遍历幽胜,俯览沧瀛,泐石以记鸿雪。萧山朱其煊题”。原来,新皇登基,按例要在泰山神生日(阴历四月十八)遣官员祭祀。 朱其煊之子朱有基,曾任九江知府、川东道台。 朱有基之子朱文钧,光绪年间留学欧洲,毕业于牛津大学,辛亥革命后,任财政部参事、盐务署厅长,后脱离政界,致力于文物收藏与鉴定。 朱文钧生有四子:朱家济、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父子个个饱学,皆是文艺大家,每个人都是一部大书。 六 ↑朱家溍之女朱传荣 从小浸染着朱氏的家风,朱凤标的后人,对读书及文物收藏几乎都着迷。
朱文钧,工书善画,学识渊博,著有《左传杜注补正》《倚山阁诗文存》《萧山朱氏藏书目录》等十五种著作,无日不披览群籍,动不动就读到午夜。十万册藏书及700多种精品或孤本碑帖,花去了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收入。这些碑帖,几乎囊括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启功先生评价“近代石墨之藏,无或逾此完且美也”,如北宋拓本《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和《九成宫醴泉铭》,北宋拓汉《鲁峻碑》,北宋拓《云麾碑》,宋拓《崔敦礼碑》和《麻姑仙坛记》及明拓《石鼓文》等。十万册藏书,中多善本,包括《李长吉文集》《张文昌文集》《许用晦文集》等宋蜀本唐人文集六种,皆为藏书界弥足珍贵的极品,为此,朱文钧还将他的书斋命名为“六唐人斋”。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朱文钧被聘为特约专门委员,负责文物的审查鉴定。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马衡深知朱藏之价值,曾经提议以十万大洋收购其碑帖收藏,朱文钧却笑着表示,日后将以所藏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然而,1937年朱文钧去世,后又卢沟桥事变,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朱文钧夫人张宪祗女士率四子,才将全部藏品无偿捐献。其中700余件碑帖藏入故宫博物院,两万余册古籍善本和二十余件明清黄花梨、紫檀木家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分处收藏。萧山朱氏,以一家之力,保存挽救如此众多的国宝级文物,世人赞赏不已。 朱文钧长子朱家济,毕业于北京大学,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古典文学教授,楷、行、草三体皆擅,书法理论亦影响深远。 朱文钧次子朱家濂,毕业于北京大学,著名版本目录学家。 朱文钧三子朱家源,毕业于清华大学,著名的宋史专家。 ↑《父亲的声音》为朱家溍先生的女儿朱传荣怀念父亲之作。 朱文钧幼子朱家溍,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继承家学,现代文物鉴定泰斗。著有《故宫退食录》《中国古代工艺珍品》《春秋左传礼徵》《碑帖浅说》《历代著录法书目》等几十种专著。
1914年出生的朱家溍,北京人称“朱四爷”,得多说几句。 受家庭勤学风气的浸染,朱家溍幼年时就习字绘画、读书作文,还对戏曲里的京剧、昆曲极感兴趣,国学功底深厚。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抗战爆发,北大南迁,父亲去世,他居家守丧没能同去,1937年才进入辅仁大学学习。抗战时,他在重庆参加故宫南运文物整理、保护工作,抗战结束,正式调入故宫,成了故宫里的“火眼金睛”。故宫文物的整理、征集、研究、鉴定与宫殿的复原陈列,朱家溍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朱家溍是博学大家,博学到什么程度?萧山博物馆原馆长施加农先生,曾拜朱家溍为师,数十年接触,印象深刻,他向我这样介绍他的老师:举凡书画、青铜、竹木牙雕、漆作、家具、珐琅彩、文房用具等文物,他都有极深的研究,而且,明清宫廷史、中国戏曲史、戏曲服饰,他也研究得极深,他对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作了大量的史实订正,著名的文物学家王世襄曾戏说:朱家溍比溥仪还溥仪。还有呢,施加农加重了语气:朱家溍先生曾受著名的京剧武生杨小楼亲传,自幼便粉墨登场,昆曲、京剧,文武均佳。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朱先生是记录和整理者之一。用“京剧名票,故宫国宝”赞美朱家溍,非常贴切。 朱家溍的住所,在北京东城的一处平房院内,两间耳房,纸糊墙顶,四壁萧条,老木地板高低不平,启功先生题字为:蜗居。而捐赠给故宫的七百多种历代碑拓,媒体用《捐献文物三个亿,收藏家一世清贫》作了报道,朱家溍却看得很淡:一个中国人,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富,经历过多少磨难坎坷,他都是中华大地滋生出的儿女,他都会热爱着自己的故乡和祖国。尤其让施加农感动的是,自1996年起,朱家溍不顾年高,担任了萧山博物馆顾问,连续四年,专程赴萧山博物馆无偿鉴定藏品,数目累计达两千余件。 身虽蜗居,胸怀宽广,枯燥的文字赞美,朱家溍的形象已如线条般清晰,这一个朱四爷,学养深厚比鸿儒,看轻外物,活得潇洒。朱凤标在长空中笑了,他大声念着“种树类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我朱文公家风,代代长传。 七 ↑朱凤标故居 城东村因为朱凤标而改成了朱家坛村。朱凤标故居在村中心位置,有东西两座墙门,为他爷爷经商发家时营建,面积约两千余平方,目前已经修旧如旧。青砖黛瓦,木刻石雕,廊檐牛腿,幽静而简朴。我对第二进门坊北镌刻的“为善最乐”四字印象最深。为善的意义广阔,《尚书》曰:“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行善的人行善,发自内心,是经年养成的自觉行动,唯恐时间不够。或许,这就是萧山朱氏家风传承的本质内涵所在。东西两墙门后,就是本文开头说的可以通往运河的支流,小河上有一座精致的小石拱桥,河岸的石磡上,还有当年朱家停船钉柱系绳的牛鼻栓。
一个场景浮现在眼前:道光十二年冬日的清晨,已经顺利考取举人的坛里金青年朱凤标,正踌躇满志,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凌厉的寒风中站上小桥,朝老墙门看了看,又搭手朝万寿庵方向望了望,瞬间思绪万千,责任如山,他内心顿时充满力量,明年四月的京城殿试,必须加倍努力!然后,跳上早已等候的乌篷船,往前方而去。 所前镇越王村山里沈自然村,“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朱文端公凤标之墓”就坐落在那里,墓碑由朱家溍所书。墓前一个祭台,墓地两侧有石羊和石虎守护,墓后是大片低矮的茶山。我伫立良久,忽然觉得,勤政报国,厚德传家,朱凤标生前的荣光,与这青山绿水是相符的,萧山朱学士,清白长风流。 本文作者:陆春祥,系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2日 13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