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禹杭履迹
 
李渔爱杭州:终于实现这辈子在此安家!
来源:《老将诗骨葬西湖——李渔与杭州》  作者:江兴佑  日期:2022-12-14


李渔祖籍浙江兰溪,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农历八月初七出生于江苏雉皋(今江苏如皋)。初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兰溪位于衢江、婺江、兰江三江汇合处,水上交通十分便利,邻近区的中草药材均汇集于此,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中草药市场。同时,兰溪地处浙江中部黄土丘陵地带,人口多、耕地少,很多人选择外出经商谋生,其中不少人去外地做药材生意。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李氏族人有三分之二左右都在外地经商。李渔的祖上是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李如松、伯父李如椿在如皋以坐堂诊病、上门应诊为主,同时兼做药材生意,家境富裕。李渔兄弟三人,兄长李茂老实本分,自幼随父学医,继承父业;弟弟李皓,文献没有太多记载,可能早夭。

李渔像

微信图片_20221214102140.jpg

李渔自幼聪慧,口齿伶俐,记忆力超常,深得父辈喜爱。伯父李如椿不仅懂得医术,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是一位“冠带医生”,在如皋当地颇有名气,受到当地士绅的敬重。伯父生有六个儿子,但特别喜欢聪慧伶俐的李渔,外出行医时,无论到哪里,都会带着李渔同去。李渔小小年纪,聪明活泼,应对敏捷,不失童趣,既活跃了气氛,又讨得达官贵人的欢心。李渔后来自豪地回忆:“自乳发未燥,即游大人之门。”他成年后喜欢或擅长与官员交往,或许与少年时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兰溪李渔祖居

微信图片_20221214102142.jpg

李渔祖上几代无一人做官,作为商人,他的父辈便把读书做官的希望寄托在聪慧的李渔身上。李渔在读书方面,确实也表现出天分,他在孩童时就识字,少年时便能作文成篇,对诗书六艺之文,都有涉猎。他童年时在家门口种了一棵梧桐树,每到新的一年,就在树上刻一首诗,用以纪年。后来,梧桐树虽在战火中毁坏,但他15岁那年刻的一首诗还保存在《一家言诗词集》中,诗名为《续刻梧桐诗》。诗中写道:“小时种梧桐,桐木细如艾。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叙述有序而清晰,直白而明了,虽然显得稚嫩,但已显示出李渔不凡的叙事才华。

明崇祯二年(1629),李渔19岁,父亲在如皋病故。父亲去世后,家道由长兄李茂主持。根据明朝的规定,学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回原籍,不得越籍赴试,否则就犯了“冒籍”之罪。李渔因为要参加科举考试,便于崇祯六年(1633)离开如皋,回到原籍兰溪,温习功课,提前准备。崇祯八年(1635)金秋,25岁的李渔赴婺州(今浙江金华)参加童子试。浙江提学副使许豸亲自主持童子试,选拔博士弟子员即秀才。许豸字玉史,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浙江宁绍道、浙江提学副使、左参政等。著有《春及堂诗》等。许豸批阅李渔的试卷时,发现李渔才华横溢,十分欣赏,便将李渔的姓名置于榜首。许豸还将李渔的试卷印成专帙,作为范文,每巡视一府一县,便将试卷示人说:“吾于婺州得一五经童子,讵非仅事!”认为这是他当主考官以来难得遇到的罕见之事。在许豸的激赏和揄扬下,李渔的“五经童子”之名便在婺州府生员中广为传播。李渔对许豸的赏识心怀感激,40年后,他回忆当时的情景,仍然认为许豸“乃予一生受德最始之一人也”,“予之得播虚名,由昔徂今,为王公大人所拂拭者,人谓自嘲风啸月之曲艺始,不知实自采芹入泮之初,受知于登高一人之说项始”(《春及堂诗跋》)。他的名声远扬不是始于自己的戏曲创作,而是始于当年被许豸提携。

崇祯十二年(1639)秋天,李渔满怀信心到杭州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高涨的情绪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但他还是强打起精神,写了一首七律《榜后柬同时下第者》,用来安慰同时落榜者,诗中写道:“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诗豪。携琴野外投知己,走马街前让俊髦。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骚》。姓名千古刘蕡在,比拟登科似觉高。”李渔认为没有中举,是因为运气不佳,而并非才学不济。尽管李渔善于自我排遣,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参加的乡试,同时他已年近三十,即传统意义上的而立之年,是应当得到社会承认和事业有成之时,落第对其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年之后,李渔再次赴杭州参加乡试,却由于社会动荡,半途折回兰溪。他在《应试中途闻警归》中无奈地表示:“诗书逢丧乱,耕钓俟升平。”面对现实,只能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这是李渔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久,母亲去世。他在扫墓时因没有中举获取功名内心感到无比愧疚:“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清明日扫先慈墓》)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史称南明。四月,吴三桂在山海关迎进了由多尔衮统领的14万清军,击败李自成的部队,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

南方虽然还有南明的存在,但时局出现剧烈变动,几年间都处于混乱之中。骚乱平息之后,李渔来到金华城里,眼前的一切使他内心万分悲凉。他在七律《婺城乱后感怀》中写道:“故交止剩双溪月,幻泡犹存一片墟。有土无民谁播种,孑遗翻为国踌躇。”无家可归之际,金华府通判许檄彩于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邀他为幕僚,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问题。他的七律《乱后无家暂入许司马幕》记叙了这一经历:“丧家何处避烽烟,一榻劳君谬下贤。只解凌空书咄咄,那能入幕记翩翩。时艰借箸无良策,署冷添人损俸钱。马上助君惟一臂,仅堪旁执祖生鞭。”十月,许檄彩为李渔纳妾曹氏。清顺治三年(1646)七月,清军攻破金华,许檄彩逃走,李渔失去依靠,再次回到老家兰溪下李村。他于顺治五年(1648)在兰溪建成伊山别业。

下李村

微信图片_20221214102146.jpg

李渔在山居期间,十分关心下李村的公共事务。在他的倡议下,村里兴建了四处石坝,连接附近两条溪流,并开凿了三条总长六里多的水渠,使其环绕全村,又在村边修挖池塘,引溪水入塘。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田灌溉与村民的饮用水问题。同时,他还组织村民建造了且停亭。亭子长十八尺,宽十二尺,脊高十三尺,位于伊山头村边,坐落在客商、旅人、耕夫、渔樵、官差、学子往来的一条村道上,是供行人旅途休息之处。在建造这些工程时,李渔都到实地考察,并参与具体的设计。他的行为得到了族人的尊敬,被推举为祠堂总理。为管理好李氏家族的共有财产,他制定了《祠约》十三条。

且停亭

微信图片_20221214102149.jpg

在此期间,李渔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名、字、号,取名渔,字笠鸿,号笠翁。这种改变是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的。李渔自17岁娶妻徐氏,35岁纳妾曹氏,只生了两个女儿,而没有儿子。他在《渔家傲·本题》词中写道:“世上多男谁第一?渔人不解操何术,儿女满船难着膝。”他的朋友方渭仁在眉批中说:“渔人多子,举世皆然。”李渔想通过改名而多生儿子。而笠鸿、笠翁则表明他当时的隐居状态。事实上,李渔的隐居,并不是过自耕自种自足的生活,而是在享受闲适的日子。

最终,在浙江大局已定,清政府的统治渐趋稳固的情况下,李渔决定卖掉伊山别业,移居外地,过一种以卖文为生的生活。

李渔这次携家带口离开老家兰溪,不是短暂外出,而是寻求生活出路。李渔对此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考量的。按理说,李渔在金华读书和活动多年,熟悉那里的生活和环境,也有不少熟人和朋友,金华应该是首选。事实上,经过明末军阀、土匪的抢夺洗劫和清军的攻占清洗,金华的社会、文化、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虽然经过几年的战后恢复,但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明显不是一个适合卖文为生之地。因而,李渔没有选择熟悉的金华而是选择曾经令其伤心的杭州,这应该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和自然风光等方面原因的。

首先,杭州有着厚实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杭州自隋唐时期起就成为东南名郡,到宋代尤其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杭州更是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历史文化积累日渐厚实。杭州不仅是当时的刻书中心,而且也是宗教、娱乐、艺术创作的繁华之地。元朝统一江南后,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北曲杂剧也随之南移,元杂剧创作中心也逐渐由大都(今北京)移向杭州,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自明中叶以来,随着小说戏曲地位的提高,通俗文学的作者和受众群体人数激增,文化消费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俗文学的创作已明显地打上商品生产的烙印,带有自觉的商品营利目的。虽然此时刻书中心已移往南京,但杭州的刻书业仍然非常兴盛。据史料记载,书坊可考者达24家,其中平山堂、容与堂、钱塘金衙、古杭秋爽阁、文会堂等都以刊刻戏曲小说而著名。

其次,杭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虽然杭州在明清易代之际,也曾遭受了战火和动荡,城市经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它地处京杭大运河的终端和钱塘江的出海口,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原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促使它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出现了经济的复苏,继而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景象。在手工业方面,丝织业相当繁荣,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有“杭之机杼甲天下”之誉,生产的绸、纺、缎、罗、纱、绫、锦、绢等众多花色品种,名闻天下,远销四方,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丝织业的兴盛带来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种桑业得到了快速增长,饮食服务业出现了继南宋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不仅涌现出一批美食家和名厨良庖,而且出现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名菜,如荷叶粉蒸肉、生爆子鸡、八宝豆腐、卤鸭等。手工业的发达,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街道上店铺林立,货物充盈。

再次,杭州拥有美丽的西湖风光,是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自唐代以来,杭州的历代地方官都着手于疏浚西湖,西湖因而保持秀丽的景色,如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宋代苏轼上书宋哲宗《乞开杭州西湖状》,组织20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明代杨孟瑛奏请疏浚西湖,加宽苏堤,并在里湖西部修筑“杨公堤”。西湖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秀丽景色,更在于历代文人骚客所留下的瑰丽诗篇。白居易《钱唐湖春行》描绘了西湖的春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描绘了西湖的雨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金主完颜亮南侵杭州,就是因为听到柳永《望海潮》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可见,西湖的秀丽景色确实是引人入胜的。

李渔自称“生平爱山水”,有着浓厚的山水情结。他年轻时曾多次往返如皋与兰溪之间,每一次经过杭州,都会在杭州停留几天,游一游西湖,观赏西湖的秀丽景色。有一次,他陪伴母亲游玩西湖,母亲对西湖赞不绝口,以至于他晚年还记忆犹新:“又叹家慈在日,泛湖而乐,指岸上居民曰:‘此辈何修,而获家于此!’”(《今又园诗集序》)他晚年在吴山建造层园,自署对联:“尽收城郭为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充分展现了他的山水之情。他曾在《梁冶湄明府〈西湖垂钓图〉赞》中说:“秀莫秀于吾浙之西湖,是清新俊逸之才也。西湖者,山水之尤物。前人方之西子,后人即以名之。”从中可见李渔对西湖的喜爱。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史话杭州·追寻历史:杭州古城门之艮山门 2024-10-17
西湖风俗|重阳登高与赏菊 2024-10-16
湘音汇|贺知章遒劲而温润的书法艺术 2024-10-11
日卖三四万个煎饺!杭州鼓楼老街,除了那抹香气,还有更硬核的…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