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南湖出土过许多文物,一级文物有刻符黑陶罐、石戈等,二级文物有腰沿陶釜、双鼻黑陶壶、圈足黑陶盘、带鋬黑陶钵、单把黑陶杯、圈足陶豆、石钺、石刀、石斧、石剑等,还有大量的三级文物,它们的名称、形状和特点都有记载,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后保存下来。 出于对文物较深的情结,笔者看到这些文物,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任石鸽公社文化站站长的时候,收集、运送这些老古董的情景。从一九八〇年起,我在公社办公室听说南湖出土许多古代文物,立即赶到南湖挖掘的工地,找到水产大队干部,同时也是工地负责人的史水泉同志。他陪我到挖掘现场查看,在南湖几千年来沉积的泥沙中,上面有4米左右的粘质泥土层,下面有2米左右的黄沙堆积层。粘土层细腻纯净,是制造砖瓦的好材料,而黄沙杂质少,可以卖给建筑公司造房建桥。 在石鸽公社召开的开发资源、发展生产的座谈会上,史水泉同志提出,要水产大队挖掘南湖水土资源,把粘土变成红砖,黄沙变成黄金,发展水面鱼鳖养殖业,得到了政府及水产局的支持,和附近大队村民的援助。此后,水产大队就在南湖办起了砖瓦厂、黄沙场,红砖和黄沙供不应求。小小的水产大队,名声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很快,于是在南门头南湖圹边的水面及滩涂上建起了五层楼的用房和民居。挖掘南湖、泥沙变宝、拓宽水域、水产增收,这项工程从南门头的圹边到南经三官殿、滚坝头,向西覆盖到野黄山脚,全长5里多,建鱼圹水面1240余亩。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水产大队的发展致富拓宽了大路。 笔者多次跑到南湖开挖土地,一边宣传保护文物,一边收集从6米深的黄沙下挖掘出的各种甏甏罐罐、石刀石斧之类的东西,还有千年不腐的木质树段——当时表面已经积压了很厚的树叶朽层。史水泉同志自己动手收集了两个较完整的陶甏,并指定由水产村村民金观福同志收集和临时保管,到了一定数量再交由我运送。 南湖出土的黑陶罐 南湖出土的青铜剑 运送文物那天,我拿着蛇皮袋去他们家中收装。清晨动身,乘首班46路公交车到武林门,换车到艮山门再乘9路车,等抵达临平余杭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时,已是中午12点多。文管会的沈德祥老师是文物专家,除他外,还有较年轻的颜云泉、陆文宝等同志。他们一看到这些物品就说是古代文物。沈德祥老师更是一件一件讲给我听,说这件叫腰沿釜,那件叫三足鼎,是古代人用来烧食品用的,像现在用的砂锅。那些石刀、石斧、石锤则是古代人劳作的工具。有的文物已经破碎,文管会立即派人修补复原。当天离开时,文管会把印有“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红色字的脸盆、搪瓷杯、热水瓶、毛巾等纪念品交我带回。第二天,我到水产大队汇报,并把纪念品交给金观福同志,请他转发给相关工作人员。
后来,我到永建的土桥湾、下木桥、舟枕的工业园区工地宣传和收集出土文物,如青铜剑、陶器等等,也及时运送到了文管会。 这些深层地下出土的文物,属于4000多年前余杭南湖一带先民居住生活的实物,体现了余杭南湖一带良渚文化的遗存。回顾起那段岁月的文物保护工作,虽说是我们文化干部和余杭百姓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能为专家考察发掘良渚文化发挥参考借鉴的积极作用,也颇令人欣慰和自豪。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