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弘一大师与杭城之殊胜因缘
因为历史,所以现在:一位老人…
学术纵横
 
特稿 | 藏于甘肃省的三种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
来源:文澜书局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12-22

一、《四库全书》零本产生的原因

《四库全书》收书约3500余种,近80000卷,36000余册,是清乾隆御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写本丛书。当时共抄写七部,即贮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盛京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之北四阁《四库全书》和贮于扬州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杭州文澜阁之南三阁《四库全书》。历经200余年递传,因战乱等历史原因,七阁书本保存至今的仅为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的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津阁本,以及杭州的文澜阁本。七阁《四库全书》在存藏过程中,除了因战火焚烧损毁过半外,有的遭劫掠,有的因时代动荡而散佚,因而出现了流出七阁的四库零本。
据历史资料记载,每一阁本零本的产生,有其自身传藏过程中具体的历史原因。其中南三阁《四库全书》中,首遭劫难的是文宗阁。道光二十二年(1814),英军侵入镇江,文宗阁藏书遭到损毁。咸丰三年(1853)、四年,太平军先后攻入镇江、扬州,文宗阁、文汇阁与所贮之《四库全书》焚烧殆尽。咸丰十年(1860)、十一年(1861),太平军两度攻陷杭州,文澜阁被毁,阁中书遭劫掠星散或焚烧,经当地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广搜购求,获原本八千余册。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图书馆经多方求访,现收藏文澜阁原本9221册。

《四库全书》自编纂完成后约150年间,大半被毁,有的流散流转,至今所见之四库残卷散本基本存藏于海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博单位,还有少量流入民间私家之手。

二、甘肃省藏三种《四库全书》零本

微信图片_20221222125008.jpg

▲甘肃省图书馆外景

甘肃省藏有三种极其珍贵的《四库全书》零本,即《续资治通鉴长编》《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宗伯集》,现逐一对其详细介绍。
(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甘肃省图书馆藏)
宋李焘撰,存2卷(卷三百六十九至三百七十)、1册,包背装(原装帧)。开本高27.5厘米,宽17.2厘米。抄写用纸质地细润,绵软韧性而色泽略黄,应为太史连纸。封皮为绢面橘红色。封面有双线(内细外粗)题签墨框,框内题写“钦定四库全书”,其下双行小字题写“史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卷三百”下又双行小字题“六十九/七十”。

微信图片_20221222125010.jpg

▲《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影

朱红边框界栏,板框高20.7厘米,宽13.2厘米(量测至版心开口处则为13.9厘米)。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红鱼尾。卷端首行顶格题写“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十九”,第三行下题“宋李焘撰”。版心上题写“钦定四库全书”,中双行题书名(右)和卷次(左),下题页码。册末行题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七十”。


微信图片_20221222125012.jpg

▲《续资治通鉴长编》内页册首(三百六十九卷端)和册尾(三百七十卷末)顶格正中分别钤“古稀天子之宝” 白文大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

册前扉叶黏贴一签条,上题“续资治通鉴长编,存卷三百六十九至七十,文澜阁钞四库全书本”,此签题应为流传过程中收藏人所为。册末扉叶下题写“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编修臣罗修源/校对监生臣梁宝绳”。

微信图片_20221222125014.jpg

▲《续资治通鉴长编》内页
(二)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甘肃省图书馆藏)
宋林希逸撰,存2卷(卷二十九至三十)、1册,包背装(原装帧)。从册端“曾藏丁福保家”“善本”朱文印、册末“丁福保字仲祜”朱文方印来看,原为近代藏书家丁福保旧藏。6开本高27.5厘米,宽17.2厘米。抄写用纸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册同,质地坚实细润,色泽略黄,亦为太史连纸。
封皮为绢面褐色。封面有双线(内细外粗)题签墨框,框内题写“钦定四库全书”,其下双行小字题写“集部/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续集卷”下又双行小字题“二十九/三十”。朱红边框界栏,板框高20.7厘米,宽13.2厘米(量测至版心开口处则爲13.9厘米)。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红鱼尾。卷端首行顶格题写“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二十九”,第三行下题“宋林希逸撰”。版心上题写“钦定四库全书”,中双行题书名(右)和卷次(左),下题页码。册末行题写“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三十”。

微信图片_20221222125017.jpg

▲《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内页册首(二十九卷端)和册尾(三十卷末)顶格正中分别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
册前扉叶黏贴黄色签条,上题写“详校官户部额外主事臣谈祖绶”。册末扉叶下题写“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编修臣胡荣/校对监生臣蒋光弼”。
(三)《宗伯集十卷》(甘肃天庆博物馆藏)明孙继皋撰,存1卷(卷八)、1册,包背装(原装帧)。甘肃天庆博物馆从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13日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拍得(成交价为1058000 元,创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单册最高拍卖价格记录——编者按)。开本高27.8厘米,宽17.3厘米。抄写用纸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册同,为太史连纸。
封皮为绢面褐色。封面有双线(内细外粗)题签墨框,框内题写“钦定四库全书”,其下双行小字题写“集部/宗伯集卷八”。

微信图片_20221222125019.jpg

▲《宗伯集卷八》书影朱红边框界栏,其板框高宽度,据推测(因未实地测量)应与其他文澜阁本板框高宽度相差不大。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红鱼尾。卷端首行顶格题写“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宗伯集卷八”,第三行下题“明孙继皋撰”。版心上题写“钦定四库全书”,中双行题书名(右)和卷次(左),下题页码。册末行题写“宗伯集卷八”。
册首(八卷端)和册尾(八卷末)顶格正中分别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大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大方印。
册前扉叶黏贴黄色签条,上题写“详校官内阁中书臣盛惇大”。册末扉叶下题写“总校官编修臣吴裕德/编修臣胡荣/校对监生臣童潜”。

三、甘肃省藏三种《四库全书》零本的版本判定

通过对《续资治通鉴长编》《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宗伯集》三册书籍外部装帧、开本大小、版式行格、书体用纸、钤章款印、护叶黄签所载校对人等信息仔细甄别和反复比对核查,判定甘肃省所藏三册书籍确为《四库全书》残卷零本,确系南三阁散佚之书,属于南三阁《四库全书》原本。众所周知,南三阁本特征极为相似,很难区分。但通过考查,
通过对《续资治通鉴长编》《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宗伯集》三册书籍外部装帧、开本大小、版式行格、书体用纸、钤章款印、护叶黄签所载校对人等信息仔细甄别和反复比对核查,判定甘肃省所藏三册书籍确为《四库全书》残卷零本,确系南三阁散佚之书,属于南三阁《四库全书》原本。众所周知,南三阁本特征极为相似,很难区分。但通过考查,我们认为甘肃省所藏《续资治通鉴长编》《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宗伯集》为文澜阁《四库全书》零本的可能性较大。
其原因:一、文宗、文汇二阁当时在战火中连阁带书化为灰烬,紧随其后尽管有仁人志士不遗余力搜求,但一无所获。据童正伦先生在《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本散见与鉴别》一文中考订,有零星的文宗阁本、文汇阁本存世,但少之又少。
二、反观文澜阁本,战火侵袭时遭到抢掠,流出阁外散佚的不少,这也是经不断访求购归后浙江图书馆现今仍藏有原本9000余册的原因,可以说,现如今存世的绝大多数南三阁残帙零本基本都是文澜阁本。
三、经查核,甘肃省所藏《续资治通鉴长编》《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宗伯集》与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原本及其他馆藏文澜阁原本未有卷次重叠。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原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卷三至六、五十六至五十七、六十二至六十三、六十六至七十四、一百五至一百十、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六、二百六十至二百六十二、二百七十一至二百七十八、二百九十九至三百十五、三百三十六至三百四十、三百七十九至三百九十三、四百三至四百八、四百三十八至四百四十、四百六十至四百六十二、四百六十七至四百九十七、五百至五百三、五百十一至五百十六、五百十九至五百二十;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文澜阁原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三百四十六至三百五十六、三百五十九至三百六十、三百七十三至三百七十四。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原本《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为卷十六至十八。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原本《宗伯集》为卷七、十。
七阁《四库全书》问世以后,历经历史更替变迁,大半遭遇战火劫难被损毁,留存至今的都是极其珍贵之典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珍藏者和学术研究者,推介、揭示这些珍藏在国内外各收藏单位及私人藏家之四库零本,是职责所在,有利于推动《四库全书》的研究和保护,进而促进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钱茂伟|吴越文化连载一: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 2024-11-13
【宋韵溯源】吴越国考古|王征宇、邵群、洪俊:杭州市玉皇山天真院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2024-11-05
【宋韵流觞】临安城考古│朱岩石、何利群:杭州南宋临安城皇城考古新收获 2024-10-28
刘小萌 | 满族遗老金梁与儒家忠义观 2024-10-23
馆员风采丨陈锐:马一浮六艺之教的双重特质 2024-10-2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