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像 黄裳(1044-1130),字冕仲,一字道夫, 号演山、紫玄翁,北宋南剑州剑浦县 (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官至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卒赠少傅,年八十七。著有《演山集》六十卷。 黄裳与桐庐的不解之缘,则源于少年时的经历。他十来岁时随父宦游经过桐庐,他父亲见这里山川毓秀,民风淳朴,四周环境清幽,景色怡人,是一个安心读书的好地方,就把他寄寓到这里的禅定院中读书。 通过《严州图经》查阅南宋时的桐庐县境图,可以看出桐庐过浮桥埠经至德乡与质素乡向东北即进入新城县,是当时江北主要东西向陆路,也是睦州至杭州的交通要道。当时附近就分布着清泉院、禅定院、宝庆寺、云门院、觉度院、大明院、建兴院、建善院、净土禅院等一大批寺院,可见这里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带和文化繁荣区。 地方旧志还载有一段轶闻,我们姑妄听之:黄裳在桐庐读书期间,一天夜里在禅定院中读书,忽闻哭声由远及近,极其悲戚。黄裳即命人前往询问,回报说是一女子欲投井自尽,幸亏及时被劝阻。当夜深人静之时,又忽闻外面两人问答,一个问:“你的替身找到没有?”另一个哭着说:“本来已找到一个女子到这里,却又被黄尚书放走了。”黄裳听后推门大声呵斥,却并不见踪影。事情前后一对照,那人所说的“黄尚书”似乎就是指黄裳。而后来黄裳果然科考高中,且位及尚书。这似乎就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而鬼神得以先知。 黄裳在这里禅定院和阆仙洞苦学十年,高中状元,以后就平步青云。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会要辑录》载,黄裳一生历越州签判、校书郎、集贤校理、知顺昌府、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知青州、知郓州落职提举杭州洞霄宫、知福州。 据黄裳《阆仙洞》云:大观己丑(1109)春,予自洞霄宫南还,道出密岩之下。文请为洞中游,因与予言:“顷有卜者为文占云:‘当有显官至,且度两弟子,由此遂为名刹。’今已度弟子,公复来,乃其兆乎!”予与文言:“顷有异人道予自紫元洞游人间世。可于桥之西为予作紫元庵,他日于此栖养以度生。”文喜,不日而庵成,求予文。于是,黄裳写了《阆仙洞十题》。 别处也有记载,黄裳成为显官后曾回桐庐,小住禅定院,并在和尚惠文陪同下重游阆仙洞。黄裳对惠文说:“予至此洞十余载,释老子徒游寓甚众,多苦寂而去。”惠文答“清苦能化人,能磨练人的意志,能出人才。贵人你在此磨练十余年,不是显贵了吗?”进入阆仙洞,两人边看边谈。黄裳说:“洞中诸物皆出天造,非人力所能为。若天池以时而盈虚,碧鸡以时而来去,巨蟾以时而鸣默,出洞之龙、坐禅之床、应击之鼓、跨空之桥,与物合真,与天同信,皆自然而然,非有待乎人。”游了阆仙洞出来,黄裳又对惠文说:“异人道予自紫元翁游人世间,可与桥西为予作紫元庵,他日于此栖养以度余生。”惠文喜而应允,不日庵建成。后惠文要求黄裳留文纪念,黄裳就洞中之景物吟成十绝以赠。 出洞石龙 欲离岩洞欲拿云, 造化难窥幻与真。 木马嘶风犹会道, 况缘无作更通神。 入洞石龙 去卧仙源懒未安, 未收鳞鬛半身寒。 时来好赴云雷会, 休作游人一笑看。 石佛 地涌金镌一化身, 是何年世洞中人。 有无禅语谁能问, 到老机忘始绝尘。 石鼓 谁知玩物抱真空, 自有声音与革同。 到此乐人还会否, 桥西来问紫元翁。 石桥 跨起虚空亦自然, 几千年度地行仙。 桃花流水春风好, 由此东西是洞天。 天池 千古岩腰一鉴泉, 云霄何处问金仙。 盈虚更共潮来往, 混沌中含洞与天。 傍洞 欲寻真处不容身, 流水潺潺不见人。 云旆莫知来或往, 门前谁为扫纤尘。 巨蟾 紫元名字广寒宫, 但恐银蟾与此同。 探得石龙行雨信, 一声岁报紫元翁。 碧鸡 翠碧笙簧羽与声, 有诗离合不留情。 清虚本是仙家物, 长向清风独自鸣。 青栗 枝叶凌云绿盍寒, 乱藤因得到云端。 仙家手植无人会, 谁信灵根石上盘。 这个阆仙洞,自黄裳题诗后,慕名来游的人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明代御史汪九龄有《阆仙洞》诗,至今洞内保存有宋、元、明、清摩崖石刻19方,都与黄裳间接相关。 八十岁时的黄裳又重游少年时期生活过的严州故地,并留下了《舟次严子陵濑》和《过严州同太守游乌龙寺》等诗。 清朝乾隆年间的《桐庐县志》记载,旧时禅定院、阆仙洞有紫元庵,皆以祀黄裳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