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艺林文韵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艺林文韵
 
亚运风采 文博添彩|西湖之谜系列:双峰插云,“插”字藏谜
来源: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非常西湖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2-03

由“北高峰”和“南高峰”组成的西湖十景之一的“双峰插云”,历来名声在外。其实“两高”在西湖群峰中,并不算最高,一个北高峰海拔314米,另一个南高峰海拔257米,不说与海拔413米的天竺山、404米的午潮山相比差一大截,就是与“两高”近邻山峰对比,“两高”也相当逊色。美人峰与北高峰相距一步之遥,二者可谓“姊妹峰”,美人峰却以355米的海拔,尽高北高峰41米,超南高峰近百米。五云山是南高峰的近邻,同是西湖南山群峰大家庭的成员,前者就高出后者88米,也超北高峰31米。既然如此,为啥历来称它俩为“两高”呢?

微信图片_20230203103445.jpg

首先,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造就它俩成为“两高”的先决条件。它俩近临西湖,在沿湖低矮峰群中,它俩鹤立鸡群,一南一北十分显眼。更何况两峰上各建有七层古塔,杭州时有低云层当空,加之双塔“插”入云层,山感觉就“高”了。“西湖之上两奇峰,高入太虚云气中”,古人对“两高”的认识,应该说并不太过分。在西湖东侧向南北侧瞭望,引人注目的只能是它俩。尤其每当云雨初收之际,两峰隐现于清岚薄雾之中,时浓时淡,或高或低,确有“高入太虚云气中”之感。早在南宋时节就被列为西湖十景的“两峰插云”(清初改成“双峰插云”),“两高”也随之有了“法定”的地位。

微信图片_20230203103717.jpg

南高峰俯瞰西湖

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湖群山以“两高”为高,还有个重要因素,与历代文人雅士“炒”作“两高”,人为捧“高”也有很大关系。“双峰对起南北,好与霁天相接”(宋·张矩)、“双尖如笔阁晴空”(元·尹廷高)、“两峰凝黛独嵯峨”(明·万达甫)、“玉簪拔地三千仞,宝盖撑空一七层”(明·聂大年)、“南北高峰高插天”(清·陈璨)……他们围绕“双峰插云”的“插”字做足文章,既然峰能“插入”云端,无形中就把山抬高了。

除此,他们还采用夸张手笔无限拔高“两高”,“复跻北高峰,已挣空逼汉,立浮岚沓霭之外,遥望浩瀚如匹练。”这是明代士人汪珂玉在其《西子湖拾翠余谈》中对“两高”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诗意是登上北高峰,犹似站在飘浮云际之外,东望大海就像一匹白色绫子。不言而喻,把北高峰拔高到云天外去了。

微信图片_20230203103719.jpg

微信图片_20230203103722.jpg

双峰插云

另一位也是明代的叫夏时有的诗人,他更绝,不用形象比喻北高峰有多高,而是用“一曲吴歌人不见,半山深处有归樵”,反证北高峰的高,他的诗意很清楚,如果北高峰不高,矫健的樵夫,哪能只到半山腰去砍柴?还有人把南高峰“炒”成登上山顶可“揽长江(钱塘江)若带,俯平湖(西湖)如杯”,还嫌不够,进一步说南高峰“羊肠诘屈,非艺鞋筇杖不可陟地”。这一渲染,南高峰就成了既高又险的“高”峰了。瞧,上山非但羊肠小道曲折,游人只能脚穿草鞋,手策竹杖,方能攀登进山。

 不过,在文人雅士的诗文的字里行间,有着对“两高”另一种声音。晚明士人张岱在游记《五云山鸟瞰》中详细记述了他在五云山的所见所闻,对“两高”,他清楚表述:“俯视南北高峰,宛若双锥朋立。”张岱用“俯视”而不用“仰望”,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五云山比南北高峰高,人站在五云山山顶可俯视比自己低的所有风景。清初士人陆次云的笔记《湖壖杂记》有一篇《五云山》的杂记,该篇正文头一句就是:“武林山之最高者,独推五云。”尽管讲得不全面,但也说明一个事实,西湖群山不是“两高”为高。这些声音,说明对“两高”不高,古人早有意或无意察觉到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风雅宋 · 跟着馆员读文史 | 临安城的赏菊时尚 2024-11-15
湘湖人物|徐渭湘湖题联 2024-11-04
十竹斋,让“木板水印”重回民间 2024-11-01
吴均:山水文章第一人 2024-10-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