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信笔钱塘,回首…
浙江文丛0857-0862:…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第二辑…
【遇见·宝藏】活动招募丨走进…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信笔钱塘,回首…
半个世纪九堡人写在纸片上的历…
皋亭万树桃花红
一篇“石破天惊”的报道
似水年华
 
鱼汤饭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2-06

微信图片_20230206095615.jpg

西溪一带,处处水网,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池塘星罗棋布。“靠水吃水”,养鱼就成了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养鱼的池塘多由人工开挖或天然水潭改造而成,面积一般数亩到数十亩。利用池塘来养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养鱼方式。池塘水体较小,水质容易控制,养殖技术也易掌握,是历来群众性养鱼的主要方式。池塘养鱼具有静水养鱼的特点,适宜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诱饵,同时还可以使用施肥的方法来培养天然饵料。

西溪的池塘养鱼,历史相当悠久。旧时西溪一带养鱼所需的鱼苗,从长江一带及湖州菱湖采购。1960年经过专家帮助,在五常友谊村建立鱼种场,人工繁殖鱼苗获得成功,年培育鱼苗3000万尾左右,主要品种有白鲢、花鲢、鲫鱼、鳊鱼等,除供应西溪地区外,还供应安徽、江西等地。鱼苗放养前先要经“暂池”培育,使鱼苗成为鱼种。鱼苗的“暂池”一般选择土质坚硬、阳光充足、交通便利、排水方便的池塘。先将池塘的水车干,再清除塘底杂物与淤泥,并用生石灰消毒。处理过的池塘放满水后约过7—20天便可放入鱼苗。鱼苗以食豆浆为主,每天上、下午各泼一次浆,泼浆时要泼得均匀。这样20天后,鱼苗可达2—3厘米长,此时称“夏花”鱼种,又称“子口”,可出售或放养。也有继续对鱼苗进行培育的,继续培育的话接下去喂饲青饲料、大麦、黄豆、豆饼、油饼等物,到冬天鱼苗每尾可达4—6两重,此时的鱼种称“老口”,当地叫“冬片鱼种”。

有经验的渔民放养鱼苗时,“老口”与“子口”混养。由于千百年来一直养鱼,当地百姓摸索出一套经验,知道了鱼的生活习性,不同品种的鱼生活的水域也不同,鲢鱼、包头鱼喜欢在水的上层,草鱼、鳊鱼、青鱼喜欢生存在水的底层,于是有了“深水像高楼,层层有鱼游”的俗谚。历来采取混养的方式,将各种不同品种的鱼放在同一个池塘中混养,以提高产量。一般,每亩水面养鲢鱼70条、包头鱼30条、草鱼60条、鲤鱼40条、鳊鱼70条,另加鲫鱼秧苗5斤。青鱼因为要给它吃螺丝,成本太大,故一般本钱不足的人家不养。

五常的鱼塘,一般两三年才干一次,没到干荡的年份,要捕鱼就用圈网围。这种网每张宽3米,长6米,围鱼时,根据池塘大小把网拼接在一起,将网从池塘的一面放下去,两边分别用人力拉网,把网从池塘这头拉到那头,池塘中的鱼进入网底。鱼网住后,一般只捕大的,小的继续放养,留待来年。

到了干荡的年份,即采取把池塘中的水抽光的办法来捕鱼,十分彻底。冬季是鱼类起水的最佳时节,故“干荡”大多放在腊月里进行。老底子干荡都采用木质龙骨水车来车水,干一口荡得四五个人忙上几天,现在则一律采用电动水泵来抽水,轻松多了。干荡时,荡主往往在前一日便将池水打干一半,到了约定干荡那天,一大早主人便开始将剩余的池水打干。在干荡时,池塘边上全都站满了人,有的是荡主请来帮忙的,有的是准备参与清荡的。池塘打干后先由荡主带人下塘捕鱼,等他们将家鱼和主要野鱼全部抓完后,便允许早已候在一边准备清荡的人们下去清荡了。清荡者以小孩子居多,一时间,清荡者个个腰间挂个竹篓,浩浩荡荡地冲下池塘,眼明手快地去抓那些剩下的野鱼,谁抓到就归谁,场面颇为热闹。有时清荡者还会幸运地从河底的烂泥里抓到一条黑鲤头,那会使大家热闹上一阵子。

干过的鱼荡在来年养鱼前要“做荡”。由于鱼荡两三年未干,荡底积了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会使水质变化而造成鱼类缺氧,所以,每逢干荡时必须“做荡”。“做荡”其实就是清除淤泥,淤泥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清除的淤泥正好能放在早竹地上做肥料,一举两得。

微信图片_20230206095618.jpg

说到“干荡”,还得说说当地独特的一种习俗,吃“鱼汤饭”。由于旧时干荡均系人工车水,荡主必须请许多亲戚或邻居来帮忙。干荡那天,荡主一家像过节一样热闹,干荡完毕,荡主会分别给亲朋好友和邻居送鱼,还得摆一桌“鱼汤饭”,招待帮忙者。

“鱼汤饭”,顾名思义这桌饭以鱼为主。餐桌上,当天干荡时抓到的鱼唱起了主角,所有的菜肴几乎都是鱼,鱼的品种有鲢鱼、包头鱼、鲫鱼、白条鱼、黑鱼、草鱼、鳊鱼,烧法有红烧、清蒸、糖醋,花样百出。

吃“鱼汤饭”时,有的荡主因荡大,帮忙的人多,要摆上六七桌,最少的也有三四桌。“鱼汤饭”一般不请厨师,而由荡主家的女主人烧,再叫上几个邻居帮忙。偶尔也有考究的荡主叫上专业的厨师来烧。吃“鱼汤饭”时,众人围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鱼,一边吃一边庆贺荡主今年渔业丰收,其乐陶陶。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忆袁浦的平原绿化 2024-03-12
防空洞里也“繁花” 2024-03-04
往事追忆:话说老底子的余杭镇扫帚笔管生产合作社 2024-02-06
梅花样的品格——怀念夏子颐先生 2024-02-04
毕生练武 传递健康——记杭州民间武师陈梅勇先生 2024-01-1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