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特别关注
 
那些身影模糊的杭州元杂剧作家群体
来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2-09

13世纪末,被称为“元杂剧开创者”的关汉卿游历到杭州,面对杭州的湖光山色,有感而发写下了套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成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从“大元朝新附国”一句,可见关汉卿到访杭州之时,应是宋亡后不久。

微信图片_20230209153456.jpg

套曲最后,关汉卿对杭州的优雅景致极为称赞:“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了笔。”这是宋元之交,像关汉卿这样的北方剧作家们对杭州的共同印象。元曲四大家的另几位,也都到过杭州,或游历或定居,并留下了赞美杭州美景的曲子。

所以,如果你穿越去往13、14世纪之交的杭州,就会发现,城中的勾栏瓦肆里,多了许多操北方口音的人,他们是从北方来的杂剧“编剧”以及演员,也许还能遇见关汉卿等四大家。


元杂剧兴起于北方,最初活跃于大都(北京)等北方城市。但在元大德(1297—1307)以后,主要剧作家及其作品便忽然“移”到了南方杭州,且“一时靡然向风”。究其原因,首先是作为南宋故都、文化繁盛之地的杭州,在政权更迭中完好延续入元,成为北方文人的向往之所。对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有阐释:“元初除大都外,此(平阳)为文化最盛之地,宜杂剧家之多也。至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

临安城是和平交接的。大举南下灭宋前夜,蒙古人已经注意到,烧杀掳掠作风无助于长治久安。因此,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烈在派遣伯颜南征时,于伐宋檄文中诫谕士卒:“无辜之民,初无预焉,将士毋得妄加杀掠。” 南宋开临安城投降后,元廷对于归附的臣民,也明令“农者就田,商者就市……复昭史馆及禁卫诸司,各宜安居”。于是,入元之后,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浙行省,依然是全国经济、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尽管政治中心在大都。

元代还恢复了宋室南渡后中断了一百多年的京杭大运河南北水运,杭州是京杭大运河南终点,货船由是可直达大都。这是漕运之路,也是北方杂剧向东南的流播之路,经江淮的中心城市扬州继续南下,最终在元贞、大德年间形成了杭州作为杂剧中心的鼎盛局面。

微信图片_20230209153459.jpg

人口与财富总是互为良性循环,更在高效交通运输带动下加速轮转和积累,使得杭州成为一个巨大的财富聚散地。方回在《估客乐》中描写了元代杭州湾富商巨贾的生活场景:“十牛之车三百车,雪象红牙水犀角。养犬喂肉睡毡毯,马厩驴槽亦丹臒。”繁荣的城市经济和财富基础,造就了一大批有能力和余暇消费杂剧艺术的市民观众,这是杂剧作家、优伶演员生活的经济来源和外部动力。

此外,南宋杭州教育事业兴盛,建立了从中央太学到州县学、书院、私塾村校的完整教育,尤其是作为教育系统最基础的私塾村校,更是遍布杭州城乡,元代杭州则基本继承了这一教育体系,很多文人初到杭州时,都是从事私塾教师工作。发达的教育和繁荣的城市经济相结合,便促进了职业艺人的知识化和文人创作的职业化。但与此同时,元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却导致更多文人无法通过科举跻身仕途,于是纷纷投身通俗文学创作,赖以谋生。


因战乱南迁的文人、南下任职的官员、驻防的军人,和商人一起,构成了杂剧的核心观众群体,戏班则紧随他们南下,奔赴繁华似锦的杭州。此间,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都曾在杭州活动。关汉卿之外,白朴 (1226—?)是元曲四大家中唯一确知生年的一位,曾作过以杭州为故事背景的杂剧《苏小小月夜钱塘梦》。其行踪在词集《天籁集》序文中可以大体勾勒出:元统一全国前,他主要生活在真定(今河北正定), 1250年北游燕京后,于元军大举伐宋之际,游历到了江南,并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与朋友在杭州游玩时,留下了一首《永遇乐》:“二月西湖,四时烟景,谁暇游遍。红袖津楼,青旗柳市,几处帘争卷。六桥相望,兰挠不断,十里水晶宫殿。夕阳下,笙歌人散,唱彻采菱新怨。金明老眼,华香春梦,肠断故都池苑。和靖祠前,苏公堤上,漫把梅花捻。青衫尽耐,蒙蒙雨湿,更著小蛮针线。觉平生,扁舟归兴,此中不浅。”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生平事迹不详。可能是元至元、泰定(1264—1324)间人。《录鬼簿》赞颂他“共庚、白、关老齐眉”。马致远年青时,曾情怀豪壮,一心追求功名,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抱负,但“上苍不与功名侯”,后来便产生了退隐西湖的念头:“但得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夏,有林和靖是邻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双调新水令·题西湖》)

现存元散曲作品中,几位曲家卢挚、马致远、刘致存世作品中都有【双调水仙子】,以歌咏西湖四时风景,可见这是一次以曲唱和的吟咏活动。北师大古籍研究所所长李修生进一步考证后认为:马致远最后归隐地应是在杭州。

郑光祖是元代后期创作杂剧最多的一位,生卒年不详,曾任杭州地方下层官员,病卒后,火葬于西湖灵芝崇福寺。郑光祖在当时名声甚大。《录鬼簿》载:“公之所作不待备述,名香天下,声震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和马致远的人生大体相似,年轻时,郑光祖也是怀着扶持社稷的宏图大愿只身南奔,茹苦含辛数十载,不仅无望“平登省台”,而且连依例迁转机会也没有轮到,两鬓斑白竟“百事无成”,屈沉于“杭州路吏”,难书“经纶天地”之才。正如他的《王粲登楼》第三折唱的:【鹊踏枝】赤紧的世途难,主人怪,那里也握发周公、下榻陈蕃?这世里冻饿死闲居的范丹!哎,天呵!兀的不忧愁杀高卧袁安!这正是是郑光祖自己客居杭州、志不得伸心境的展露。

再往后,许多杂剧作家已不只是游历杭州,更多的是留居于杭州了,或因南下出仕,或随长辈来杭,杭州剧坛因此聚集了更多有成就、有声望的杂剧作家。其中最知名者,是《录鬼簿》作者钟嗣成。钟嗣成曾做过浙江省椽吏,也是仕途无望后转而专注剧本戏曲创作。所著《录鬼薄》共2卷,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80人,作品名目400余种,记录了元代重要戏曲、编曲作家的生平著述情况,是研究元代戏曲、散曲的重要文献。

元代中后期,在关汉卿、马致远等一大批南迁北人剧家的引导和熏陶下,杭州本地作家也逐渐成长起来。最为知名者罗贯中,祖籍太原,籍贯却是杭州。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六十余年,竟不知所终。”罗贯中传世杂剧中,《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是今天仅存的剧本。



杂剧作者们搞创作活动和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参加“书会”组织。“书会”原本是官学以外读书人应举的地方,后来在繁荣的文化娱乐市场刺激下,便渐渐演变为专职为勾栏艺人撰写戏剧脚本的创作组织。元明时期,书会成员称“才人”,意为高才博学之人,但无论全职兼职皆可加入。如关汉卿本为“太医院尹”,但不仅写剧本,而且常常“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他和白朴都是大都玉京书会的成员。杭州较为著名的则是武林书会,主要活跃于元后期。还有古杭书会。杂剧《小孙屠》便题为“古杭书会编写”。

在书会里,作家们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甚至集体创作,《小孙屠》是如此,另外如《张协状元》署名“九山书会编撰”,《宦门子弟错立身》署名“古杭才人新编”。当然,杂剧作家也有良性竞争。书会经常开展出题共做的竞赛活动。如钟嗣成在《录鬼簿》“睢景臣”条载:“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尽出其下。”可见,《高祖还乡》多人共作之题,而唯景臣的散套则是竞赛中脱颖而出之作。另外一种作家间的竞争形式则是“一剧多本”。如郑延玉和郑德辉都有《后庭花》,关汉卿和武汉臣都有《玉堂春》,关汉卿与王实甫都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等等。

杭州元杂剧行业的兴盛,随着元朝科举政策的复活,许多文人重新转向仕途,再加上南戏的冲击,最终也渐渐步入历史的尘埃,但继起的话本小说,借助印刷业的发展,在明清发达的江南市民社会中产生更具深远影响力的传播。



相关内容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杭州 2024-11-20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观念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2024-11-18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